21、当下的真相-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我最近禅修时有一些境界,想请问老师。可以吗?
师:可以啊!
生:最近禅修时,闭上眼睛,不用观想也会感觉眼前有一片光,内心觉得很平静,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师:就修定而言,当然是好的。不过,就法的实相而言,没有「好」或「不好」,要看你的认知和心态而定。那时候你在作什么?想什么?
生:没有想什么,我只是在观察这一片光。
师:你观察到什么?
生:还是一片光。
师:你怎么观察?
生:就只是看着它。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只是一片光。
师:你心里有没有认为「这是一片光」?
生:我没有特别去注意,应该有吧!
师:当人们接触到一样东西时,内心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这是……」,若不是已知的东西,才会问:「这是什么?」,这些是平常人的认知基调,真正的观察,佛法称为「毘钵舍那」,比较接近「这到底是什么?」
生:不太懂!
师:存着﹝未知﹞的心态,才能观察,若是已知就没有探索的空间。你现在就静下心来试试看吧!
生:好的!
师:现在怎么样?
生:刚闭上眼睛的时候,一片漆黑,心一定下来,又可以感觉眼前有一片光!
师:不要给它名称、标签,它是什么?
生:没有「是」,也没有「不是」。
师:有没有「它」?
生:有!那是一个觉知的对象!
师:「觉知」和「它」是分离的还是一体的?
生:当我去思惟、分析的时候,好像就变成分离的。
师:当你纯然地活在当下,不去思惟、分析的话呢?
生:好像浑然一体、无法分离的。
师:既然如此,原本那片光有没有独立的实体?
生:没有!即使用思想去分析,用名称、标签加在上面,也一样没有独立的实体。
师:那片光会不会消退?
生:会。
师:那么,是常还是无常?
生:无常。禅修时,心定下来才会出现。
师:那片光是有因有缘才会出现,还是无因无缘而出现?
生:当身心处在宁静状态下才有,所以应该是有因有缘才会出现。
师:既然如此,那片光是因缘生、无常、没有实体,那麼有没有「它」,「它」又「是」什么?
生:「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一个代名词,它是由我对它的解释而赋予它意义!这是否就是「空」?
师:是的!这就是真正的智慧观照,当下即是实相,这就是一切法的本然、原貌!
生:这似乎很单纯、很直接,并没有一般人想像中那么繁杂、艰深,那为什么人们都见不到呢?
师:因為误认,把想蕴中的观念、记忆、想像、推理当作真实,错失眼前的真相,在能所对立、固定化、绝对化、抽离式的认知模式下是看不见真相的。譬如说,把「光」认為是「美好的」、「祥和的」、想像那是「能量」,推测它是「阿弥陀佛」的示现,这些都离开当下的真相,落入「想蕴」之中。
生:见到当下的真相以后,要如何保任?
师:真相没有对立、没有界限、不落思惟、不落时空,当下即是,所以无法「保任」,想要留住它,反而离开它。
生:那么,怎样观照才能看到真相?
师:觉知当下!当觉知外在的境相、身体、内在的感受和心念时,不要认同「它」,认为「这是……」,放下观念、记忆、想像、推理,直接活在当下,你会见到无常、缘起、空寂的法性。返观原先的境相,宛如过眼云烟、如幻如化。这就是智慧观照的禅修。
生:我们一直都活在观念、记忆、想像、推理中,要「放下」这些谈何容易。
师:只要分离心智中的观念、记忆、想像、推理,知道这些不能代替或等同当下的事实真相,就自然可以放下!记住!「想蕴」只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否则陷入想蕴中,就如困在迷宫里一样出不来。
生:有那么严重吗?
师:人类物质文明愈发达,心灵愈痛苦。当看不清真相时,思想就会造成各种对立和冲突,包括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族群、阶级、人与大自然的冲突,而冲突必然带来伤害和痛苦。人们一直活在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对现在的不满之中。只有不透过思惟,现观无常、缘起、空寂、幻化的如实法性,才能亲口品尝到自在、满足的法味。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