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如何能生佛国《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13 如何能生佛国《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1.13 如何能生佛国
下面就开始讲净土之行。大家看到净土就很容易联想到流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则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净土,但是不要把净土看成是一个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国家,大乘佛法中净土的观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佛国,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国两个字带引走到了形相的观念,那就是埋没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们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个帝王统治国土的观念。佛土、净土换一个名词来讲,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众生与菩萨是相对,众生是没有悟道,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还没有明心见性,是因地上的菩萨。菩萨是已经明心见性,正在修持而还没有完全到家的众生。比如,我们今天精神很好,身体没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净,自己觉得平安幸福。但这平安幸福是相对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来讲的。所以转众生境界就是佛菩萨境界,佛菩萨境界的根在于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了众生,就没有成佛的事,也不须要成佛。没有烦恼也就不须要求解脱。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样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而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有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可能会选择东方琉璃光佛土。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无执着、无主观、无成见、绝对无我的。随着众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调伏是调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笑、怒、骂等都是。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看众生该入哪一种佛国的境界,而引导他、教化他进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实证功夫。《法华经》讲开、示、悟、入四法门,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个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没有哪个先哪个后呢?我认为都不是问题,但是历来都有佛学的学者们,就先后次序起争论,把佛法修持搞成思惟的学问了。这句经文等于是《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无方所。一切众生业力不同,知见不同,形成了众生种种的思想、情感、个性、根器不同,本体是一样的,所有的差别都是众生自我的差别。等于一桶水,有人拿一勺去作酒,有人拿一勺去作醋,有人拿一勺去作冰淇淋,但水性都是一样的。因为众生有这些差别,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佛随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的方便波罗蜜成就的佛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是为了有缘的众生该往生那里而成立的佛土。东方药师如来世界,是药师如来为了根器相应的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界上教化众生也是「随众生心」,根据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于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连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树的根器大,狂风大雨之下瞿然不动,反而受滋润后枝叶更茂盛。所以一切众生根器不同,「应以何国」,以什么佛土的境界,教化培养他的善根,生起菩萨的根,而取佛土。教化众生是非常苦的,有些众生是显教的根器,就只限于显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说显教他听都不愿听;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无法信入佛法,必须用外道来诱惑。教育就是诱导,使他培养善根,让他在外道里转回来。这就是菩萨教化的方便,难怪诸佛见面都彼此问候:「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我们学佛修持,要从哪里下手?哪里立根?从哪里找净土呢?要想成佛,离不开一切众生,所以要先学会作人。与人都处不好,还想度众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这是种善根吗?简直是魔道了。你说自已瞋心大是阿修罗,你有阿修罗的本事和功德吗?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吗?
佛在《维摩诘经》说的这一段经文,看起来经意很明显,其实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们再读一次:「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学佛是离不开众生的,一个众生也不能舍离。「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你不要说众生没有随你之所化,是你连化缘──教化的因缘,都结不上,因为你自己与众生隔离了。造隔离之业,甚至于造仇恨之业,就是在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恶言刺众生,恶语伤众生,尤其是四种口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还有心中贪瞋痴意业,你说,怎么结化缘?当然得不到成果。
所以,一切菩萨「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自己心中的众生更要调伏,众生就是心中的念。「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一层道理是大乘佛法,注意!不是谈空,是说有,是「而取佛土」。所以发了愿就要执着你的愿,要你不执着,是开佛知见,开示你先能够了「妄念空」的一面,然后再起而修「胜义有」的一面,毕竟是有的,不是空。但是这个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执着假有。没有真愿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个人做学问、做事业,就得真发心,昼夜孜孜为此,才能有成就。就连练毛笔字,如果没有几十年苦功夫练字,绝成不了书法家。所以要成佛就要发愿,而且是发利他的愿,否则不能成就,千万记住。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这是大乘佛法的要义。诸佛菩萨皆为一件大事因缘出世,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出世,示现了脱自己的生死,这是佛法的精神。我们学佛都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自己。没有这个认识,就不算佛子。标准的凡夫,标准的轮回众生,统统在为自己打算,在为自己要求,一点菩萨的气息都没有。
比方有一个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宫殿,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土地,想悬空盖宫殿,是不可能的。这里第一个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没有修好,免谈佛法。本钱都没有,根基都没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吗?白居易的诗:
空花岂得兼求果 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 不禅不动即如如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检讨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诸佛菩萨发愿成就佛土净境,不是光讲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证到自性空,是不能谈修行的。所以必须要先修证到性空,然后才能修缘起妙有。比方说,这有一块地,上面盖了栋千万亿年的老房子,房子里面有毒蛇猛兽,还有粪便,各种尘垢都有。你必须要先清理干净,甚至把房子全部铲平,重新盖个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讲空,就是边见,顽空。讲实际的道理,我们凡夫众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识的妄念、业力的习气。慢慢影响,才空掉第七意识我执,人空我空。最后是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也空也清净了,空与清净是一体的两面。
诸佛菩萨虽已证到空,也修成有的国土,自心还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着,依然入空。所以佛经也称空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说它空,它又不空,你说有,它又不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这里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点告诉了我们。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一切菩萨起心动念是直心的,什么是直心呢?是心直口快吗?不是的,直心是无谄曲之心。你们学佛要研究众生心理学,《百法明门论》非研究不可。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谄曲心,谄是谄媚拍马屁的意思。例如我们日常穿衣服就有谄曲心,怕难看,拍众生马屁,化妆也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你说你不化妆,不洗脸了,还正是在谄曲你自己,将就自己。所以我们处处都有谄曲心,除非悟了道,明心见性了,才是直心。
直心就如《易经》讲坤卦的三个字,直、方、大。《华严经》的全名是《大方广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广大,包容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佛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心地真正清净了,修戒、修定、修慧就是为了达到直心,达到菩萨净土。因为菩萨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识的净土,所以每一位菩萨成佛时,不会妄语,不会谄曲众生来生其国,佛是不会作广告的,看你自己发心有缘,如果照此缘他也不要你来,其实不是不要你来,是你自己不要来。净土宗讲阿弥陀佛如父母忆念子女般地希望众生来归,可是啊!子女偏要远走他方,不念父母。父母想念儿女是无限的,佛经教我们用父母忆念子女般的心来念佛,那样没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深心与浅心相对。一个穷人如果在路上捡了三十万元,当天晚上一定乐得睡不着。有钱的人,一笔生意赚了一亿,可能只笑笑说还可以,这是心量深浅的问题。大家打坐有一点点境界就很高兴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飞掉了,这就是心浅。你们作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偈子: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具足功德」?就是万善庄严。大家喜欢讲禅,什么青蛙跳水扑通一声,荷花开了,真是发疯了。什么是禅?禅宗祖师们说过:「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修得到吗?「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把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烦恼一概丢尽,实际理地是实相般若,不受一尘。一起心动念就是行,修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万善庄严。所以我常常看到同学们的行为动辄为己,自私心重,不发心,成了杨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如果这样能够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学了,我不是上当了吗?佛法决不是这样的!
我再读一次,「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萨成立佛土的时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才能往生佛国啊!你们修药师和净土法门的要特别注意了,不要以为光叫几声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忆子女那样的念。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还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净土经》上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已经深心具足一切功德,岂有不往生之理,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众生,以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国,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的行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不发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发不出来,般若智慧发不出来,愿力发不出来,敢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是绝无是处的。这个话我可以负责,讲错了下地狱,永不翻身。你以为坐起来得一点点清净,了解了某一点道理就是禅,规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无知,那不是开悟,那是地狱种子。
菩提心是彻悟之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开悟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起心动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狭小的人变宽大了,窝囊的人变顶天立地了,习气结使全改了。有些年轻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说,要跟我谈禅,还要我给他印证,狂妄之极。唉!我只好说我不懂禅。要学禅,先读好《维摩诘经》《般若经》《法华经》《楞伽经》《楞严经》再来吧!先从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众生没有不发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众生才来生佛国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真能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才有资格往生佛土。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讲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给自己,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哪一点给人家了?「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钱布施了就是布施,这是外布施;还有内布施,要把一切烦恼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众生,是绝对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资格来生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真正戒行清净了,就是菩萨的净土。讲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有多少?《维摩诘经》没有讲得这么可怕,你只把十善业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圆满了。身三业:杀、盗、淫;心三业:贪、嗔、痴;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十个修行圆满了,戒行自然清净。我们晓得佛法细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学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没作好,基础是没有的。人没作好,升天的资格都没有,还想做到阿罗汉、得菩萨果?人乘的基础,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础,都建立在十善业道。能做到十善业道,然后以善果回向一切众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标准,然后可以往生佛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大家看到忍辱就以为是受人打骂,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真正的忍辱是八个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这个世界翻译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这个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质环境痛苦的能力特别强,因为世界并不圆满。夏天那么热,像我现在就在修忍辱,张口讲课冷气吃进去喉咙干燥,背上在流汗,并不舒服。只有一个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见的告诉别人,听不听是你们的事,这是忍辱行之一。昼夜那么多事情,不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刚经》上说过,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还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样被人割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发心的菩萨都是牺牲自己。忍辱是担负一切,担负不起来的还是要担负;做不到的,还是在做。我们到佛堂念佛还要找个好地方坐下,还要争取这样那样的,这样的心性就成问题了。忍辱是一切菩萨的净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是怎么来的?是忍辱功德成就来的,不是像有人讲的,供花给佛,来生就长得漂亮,那样就变成做生意了。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什么是真精进?一句话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经典皆是戒律。我们看《维摩诘经》,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条都是戒条,我们做到哪一条?我们学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几分钟、几小时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贪舒服,养自己这几十斤大肉之外,并没有勤修一切功德。这样怎么是佛法的行?这些经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为什么我要说得这样严重呢?要大家不要以为容易懂,其实统统没有懂进去。那不是在念经,是在造业,造无记业,得什么果报?白痴!得愚痴的果报。你没有闻思修,果报是很严重的。所以我处处提醒你们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学而深思之。
《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净土,不像阿弥陀经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不同的只是这一点,但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禅定的原则就是「摄心不乱」四个字,也就是制心一处,把杂念、妄想制于一处。比如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摄心一处,摄心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观,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摄心不乱是修定的一个原则,我们打坐贪图一个清净舒服安详,看起来是定,其实没有一念专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无心定。一般人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着很舒服,以为这就是修定。这是细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脑子愈空白,愈修身体愈不好。
你可能会问,有些禅师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吗?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死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我经常要你们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
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这种禅定的因,是菩萨净土,这是讲初步。那你可以问,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摄心吗?当然不要摄心了,成了佛果是无功用道以后的事,不要用心去摄心不乱而自然不乱了,还是一心不乱。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学佛的基础,这里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有定力的众生才能够来生佛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世间的人有学问,头脑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乱。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摄心不乱开始,到不须要摄心,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觉心,这是正定,所以说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因为一切菩萨成佛的时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够往生佛国。修智慧修定就是修净土法门,修这个法门的菩萨,自己成佛的时候,因为智慧的力量来化生他的佛国。来生佛国不单是指众生往生佛国,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国,这里特别交待清楚。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人第一步发心要讲四无量心,尤其年轻同学特别要注意培养这一种胸襟,这种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学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个个来,先培养慈心或者悲心。这两个有什么分别?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来讲,是爱心,爱一切人、众生、万物。慈心是带阳性的,像父亲爱子女的心。悲心是阴性母性的,等于母亲爱儿女心情的扩大。
我们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真正慈悲的行为很少见,都以自己为中心。比如我一直有个理想要办个养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种教堂,可以让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绝对自由生活到终了。跟几个都是学佛的老朋友在谈到这个理想的时候,就讲到工作人员怎么来,最后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适。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们佛教徒实在,有服务的精神,组织的能力也比我们强,学佛的却只是求自己清净,利他的精神不够,组织散乱,讲到这里心情实在很沉重,这是个大问题。
再讲到四无量心中的喜心,我们的年轻师父们将来要去弘法的,但是一点基本的演讲技巧都没有,脸又绷得死紧,毫无喜悦感觉。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的演讲技巧好,又面带笑容,让人想亲近。我们这样子怎么与众生结缘呢?能舍得掉自己的时间、意见、身心吗?学佛不是光搞打坐,你们千万注意啊!要先学建立这四种心理,而且要注意是无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没有限量的。你能够这样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道,上面讲的慈悲喜舍是学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四摄法是行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以布施道来摄化众生,有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就是奉献。爱语,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爱语招呼人。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对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处,乃至骂人打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做到同事菩萨很难,比如你爱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厌了,我们一起学佛去。所以菩萨道没有那一样不会的,吃喝嫖赌都来,为的是度人。菩萨行四摄法,但是不执着,懂得解脱,四摄法做到了,使一切人解除苦恼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觉,是解脱法门,所以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方是方法,便是利便,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佛家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不是随便,不是马虎,但也有随便也有马虎的意思,怎么说呢?什么是真正的方便?是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到了真正菩萨手中,都可以用来让人走入正道的佛法,这就叫方便净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要学佛,这三十七个学佛的因素一样一样必须去实习过、修持过,这是学佛的正道。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经就说回向给什么人,但什么叫回向?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它的意义?回向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名词,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天地间的事物都是回向的,宇宙是回转的,轮回是旋转的,回向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心念自然会回向的,你念经要回向给谁,只要这个念头一动就已经回向了,不须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说出来。你心念专一了,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就能起影响。心念不能定,不能专一,就不能影响。一切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也是回向。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贪嗔痴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学上叫「三毒」。贪心起因,所遭遇的恶果是水灾、饥荒、饿鬼道。嗔心的果报是火灾、刀兵、地狱道。痴心的果报是风灾、瘟疫、畜生道。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报,是多生累积的贪嗔痴三毒引来的。
「八难」是八种苦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长寿天是灾难噢!因为生在那儿的人不会想学佛)、北拘卢洲(是四大洲之一,那儿的福报好,没有灾痛,生在那儿的人也不会想学佛)、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很高,嘴巴又能辩,但一学佛就不懂了,而且也不会相信)、佛前佛后(比如我们这个时代)。你觉得我们现在没有在八难里,其实四面八方都是八难。我们自己有地狱种性,因为嗔心大。我们自己有畜生种性,因为痴心大。我们自己有饿鬼种性,因为贪心大。能在今天这个时代享受,把你放到极贫苦的山区,你一定受不了。你在享受就等于是在北拘卢洲了。我们可能耳朵能听,眼睛能看,但是却做了知识上的聋子和瞎子。世智辩聪就更不用提了,大家都自以为聪明,有的人你刚要说他,他就跟你辩起来了,看到这种人我的嗔心就来了。我们都生在佛后,这是第八种难,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所以我们学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这八难的根根,佛的国土是没有三恶八难的。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学佛要守戒,《维摩诘经》讲得很清楚,要内心自动自发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环境逼你,或者别人勉强你而守戒的。看到别人的行为不正,不讥笑他,不批评他,不宣传他的缺点,就是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是菩萨道。佛国没有所谓犯不犯戒,因为那里人的行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基础讲戒,先要修十善业道。就是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能够把身口意容易犯的这十种过错改过来,就是十善业道。前面已经讲过了。
能修十善业道是菩萨净土,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不会中年幼年就死去;「大富梵行」,就是虽富有,同时也肯修行,这就不是我们常说的「贫穷布施难,富贵发心难」了;「所言诚谛」是所讲的话言而有信;「常以软语」就是不会粗暴地与人讲话,不像我常大声吼你们;「眷属不离」,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不会分离;「善和诤讼」,能调和别人的诤讼;「言必饶益」,总是讲有益于人的话,不讲无益之言;「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别人。读了这一段,我们再用每一条来对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没有修十善业道了。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一路连下来,就是净土法门,学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这里了。佛说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谄曲心。因为真正修直心才能发行,发什么行?发心行愿,真能修行。然后慢慢就得到了深心,修持智慧功德心愈来愈深。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识自然得到调伏清净,你打坐时妄念降伏不了,因为没有得深心。佛在《金刚经》中说「应如是降伏其心」,照《维摩诘经》的道理来说,要直心、发行、深心自然能调伏妄心。调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说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当然说得出来。因为做到「如说行」,才有资格回向一切众生。能回向,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你的佛土就是净土了。你的佛土清净了,自然开口所说一切都是净法。因为说的是净法,自然智慧清净。因为智慧清净,你心就清净,就是净土了,唯心净土。也用不着往生那一个净土了,到了心就是净土时,则一切功德庄严清净。佛在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这里了。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便你修那一种净土,西方极乐净土也好,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也好,上方香积净土也好,北方不空如来净土也好,南方宝生如来净土等等,要注意重点的这四句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清净,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暂时种一点点善根罢了!什么是心,这问题大了,不是大家现在用的知觉感觉第六意识的妄想心,而是包括身心内外,心物一元的全体真心。至于怎么净,要先从妄念开始清净,渐渐地使意识净,然后是身净,然后进入到身心内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净。这样才是真正的心净,真正的净土,真正的佛法,大家要把握到。这里是《维摩诘经》的第一个要点。
01 佛国品第一 02 佛菩萨的德行成就《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03 如何修功德智慧 04 邪见 断见 性空缘起《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05 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 06 去探病的菩萨们《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07 佛的神力 08 净业是什么《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09 不动的第一义 10 说因缘《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11 佛一音说法 12 宝积问佛净土《维摩诘经讲记》第01品 佛国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