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这些导语制作方法,你get了吗?

2017-07-23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文/南方传媒书院

导语是新闻的核心,导语写作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必须竭尽所能,力求把它写得简练,写的精彩,使读者一见倾心,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的发展


第一代导语:“五要素俱全”的导语(五要素:When时间、 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原因)。


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可以根据每则新闻的特点,选择一两个最能激起受众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中,其余在主体部分交待。


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个性化导语,突破固定模式,通常运用某种表现手法融入人类的情感。


导语的作用


中国教科书认为,导语主要负担着三项使命:


第一,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种新闻信息。


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适程度。


第三,   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西方教科书认为,一条有效的导语要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它抓住了事件的实质;二它吸引读者或听众为该报道停留。


导语的分类


一、概括式导语:在新闻报道中用凝练、明晰的文字,把主要事实总结陈述出来,这种导语叫概括式。此类导语在新闻内容较复杂时尤其有用。


二、摘要式导语:在新闻报导中将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选择出来,放在消息的开头,这种形式的导语叫摘要式导语。


三、描写式导语:开头展示事件中的精彩部分或描绘场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一种导语写作方式,描写要求简洁传神。


四、议论式导语:开头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之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论,这种称为议论式导语。(注意:议论要尽可能简短。)


五、悬念式导语:导语含蓄的点出了新闻事件或结果,但又语焉不详,吸引读者看下去,一般用在喜剧事件中。


六、引语式导语:以直接引语作为主要内容的导语。或把讲话人前置,引语置后;或把引语置前,讲话人置后。

 

注意事项:如果讲话人身份不同寻常,所说的话又有新闻价值;或者,讲话人身份寻常,但说了不寻常的话,均适用引语式。


七、设问式导语:对读者感兴趣,但又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的事件,可用提问的方式开篇,但应尽快披露答案。一般来说,问题提出后,下一段就开始作答了。


导语写作技巧


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例: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例: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抑扬顿挫法,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例: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拉近时间法,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例: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导语写作原则


1.   导语要简短。

2.   要能突出新闻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内容。

3.   重大消息一定要写清楚新闻来源。


干货 | 注意查收!一份会议新闻拍摄攻略在这里!干货 | 如何简单操作会声会影干货 |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