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倾听 | 从徐峥打女记者看与轻发酵中的身份带入规律

2017-08-07 南方传媒书院


| 南方传媒书院广播电台




徐峥与跟拍女记者发生肢体冲突,媒体报道称“向女记者脸上踢了三脚”,话题持续发酵,徐峥发微博承认动粗并道歉,还解释了事情原委,称当时情绪激动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类似事件的厌恶感”,称“不明来由的跟踪和偷拍让他心生恐惧”。受伤女记者随后表示,徐峥的解释让她感到非常愤怒,永不原谅。舆情显示,网友基本一边倒站在同情和理解徐峥一边,不支持狗仔偷拍明星隐私的行为。


从法律理性的角度看,这种舆情似乎不太正常,怎么这样支持一个醉酒失态打人者?但从舆情传播的身份代入规律看,网民这样的倾向太正常了。从宁波动物园老虎咬死逃票者之后的一片“死了活该”,到电影院开闪光灯被打得鼻青脸肿后又被网友骂得狗头淋头,可以看到,主导网络情绪的从来不是法律正义观,而是“以牙还牙”的民间朴素正义观。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弱者会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弱势标签在传播中自带道德优势,而在新媒体中,网众对“越弱越有理”的传统标签有一种报复性的逆反情绪,越打扮成弱者模样反而越易受到苛责,人们对“装弱者赚同情”带着过度防卫心态。


传统舆情时代,主导舆情的是传统媒体的报道――不同倾向的用语,会引导不同的情绪。比如,“徐峥与某工作室女记者发生肢体冲突”――强调的是肢体冲突,所谓冲突,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两方都有错。而“遭肆无忌惮跟拍!徐峥深夜怒踹跟踪偷拍者”――显然带着明显的情绪倾向性,公众很容易跟着标题情绪走。


而新媒体时代主导舆情节奏的不是媒体标题,而是公众的身份代入。公众看新闻时代入什么样的身份,立场就会站到那一边。显然,当公众看到“徐峥和好友聚会被偷拍 殴打追拍女记者怒踹其面部三脚”这条新闻时,代入的身份不是“挨打的女记者”,不会去体验“被打女记者的痛感”,而是明星被跟踪和偷拍、隐私被侵犯时的愤怒感。对多数人来说,身份和心理上离狗仔会远一些,而离“被偷拍的明星”会近一些,狗仔跟人们有什么关系呢?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有徐峥这样的遭遇,隐私被人肆意侵犯。人们在现实中不会成为“偷拍人家隐私被打的狗仔”,却很容易成为隐私被偷拍被窃取的受害者,所以人们看这条新闻时毫无“被打痛感”,而是迅速代入了“隐私被侵犯”的受害身份,利益共情中义愤填膺地站到了徐峥那一边。


正常的新闻报道中,比如曝光公权腐败,调查报道触碰利益集团,涉及公共利益,记者的身份会让公众更有共同利益感,很容易让公众代入了记者身份那一边。而狗仔与明星的冲突中,人们对靠扒明星隐私为生的“狗仔”有天然厌感,人们的身份代入会倾向于隐私被侵犯的明星们。所以能看到,明星与狗仔冲突中,无论明星如何张扬,被骂的总会是狗仔。当然,无论如何我是反对这种打人的任性态度的。



| 本期主播


张悦






| 合作媒体


喜马拉雅FM: 南传书院

荔枝FM: 南方传媒书院FM 1489515



倾听 | 面对冲击,电视媒体要向互联网学习这三点 !

倾听 | 共享单车的思考

倾听 |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