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 二线城市抢人才,户口不能“包治百病”

2017-08-21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 南方传媒书院广播电台




“逃离北上广”再引热议,源于多地密集出台落户政策。据报道,武汉、长沙、成都、济南等等15个主流二线城市中,除沈阳外,已有14个城市向高校毕业生等人才伸出橄榄枝。“凭毕业证落户”“租房就可落户”“先就业再落户”“发放购房补贴”等政策频出,被形容为“抢人大战”。


与以往的严守门户、自高门槛相比,众多二线城市这一轮密集出台引才新政,并以户籍为要件,可圈可点。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支持;城市化也应该是“人”的城市化,而非大项目和奢华城建。


当然,各地密集出台户籍新政,也是在中央户籍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其终极目标是,形成人才在各个层级的合理配置,而不是都聚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要发展,二线城市要发力,个体的人才也需要成长空间,有争抢才会有均衡布局。


然而,遗憾的是,从市场层面的反馈看,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对此似乎并不特别领情。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依然是“北上广深”。


这表明,当下,一纸户口可能确实是很多人的“痛点”,但在决定人才流向的“重大个人决策”面前,并非决定因素。户口不能“包治百病”,只是“锦上添花”。此前媒体渲染的“逃离北上广”,更多的仍是一种愤激的情绪,而非现实的首选与优选。


一方面,二线城市的落户新政更多只是一个户籍,而与户籍关联的上学、就业、养老、看病、住房、土地,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前景等,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一个城市能够提供给新进者的,如果仅仅是一张户籍入门券,而其他的制度环境则均属不确定,至少是缺乏通盘考虑,当然不可能产生人才的集聚效应


再就是一线大城市在疏解人口的时候,也要多一些包容审慎。以户口设限,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控制,来限制人口增量,并不是一个善意的办法。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创新、吸引人才、鼓励创业,进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流动性。而繁荣的前提则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经由流动自然生成的聚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降低门槛,开放包容,应该主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最大范围覆盖所有进城的人。


无论是一线城市“赶人”,还是二线城市“抢人”,户口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筹码,而应该是释放善意的绝佳渠道。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巨大的机会,能不能把握这些机会、应对这些挑战,不仅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对于一般个体而言,也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


| 本期主播


王艺






| 合作媒体


喜马拉雅FM: 南传书院

荔枝FM: 南方传媒书院FM 1489515



倾听 | 从《中国有嘻哈》看青年亚文化

倾听 | 怎样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倾听 | 南京法院拟引入机器人辅助判案”?虚假新闻已非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