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媒 | 《赫芬顿邮报》带来的融媒启示

2017-09-23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赫芬顿邮报》

2005年阿丽安娜·赫芬顿设立《赫芬顿邮报》,十年内,《赫芬顿邮报》迅速发展在数字网站领域里一方独大,它曾有1亿用户和14个海外国家的分部。

这个被认为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革命的新闻网站,在后来的发展之路上有所放缓。去年阿丽安娜·赫芬顿离开《赫芬顿邮报》,“赫芬顿时代”正式结束。

《赫芬顿邮报》为何能成功又为何遭遇“中年危机”呢?我们从它走上神坛又走下来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融媒启示。


1

“有机”的新闻报道方式


纸媒或者说常规意义上一篇文章是由记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记者写好稿子发给编辑,编辑再做修改润色,发出文章之后就完事了。

然而,《赫芬顿邮报》里的文章即使发出以后也在不断地被修改。

文章上线后会经过无数次测试,什么样的标题更吸引人,哪些评论里的相关内容是记者采访时没有想到的,记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实时修改自己的文章。

可以说整个过程中记者都在关注文章在网络的动态走向,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稿子发出就撒手不管了。

2

“分布式”新闻挖掘方式


《赫芬顿邮报》通过对博客这一媒体形式的巧妙运用,充分利用了许多免费而专业的资源。它们有三大信息源:1.记者自己采写的原创内容2.博客专栏内容3.互联网各处信息的整合。

在它们的网站上有8万多个独立博客专栏,专栏背后是独立撰稿人,独立撰稿人发布在网站内的有效信息其实就是为《赫芬顿邮报》无偿提供的文稿。

它鼓励大家自由言论、积极发言,对各类公共议题进行批评、质疑,它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共讨论空间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信息源。


媒体融合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在一次转型之后就开始固化就变得疲软,那么这样的转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媒体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已经完成转型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也有可能进行第二次转型。《赫芬顿邮报》已然失势,从它走下神台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能看出点什么。


3

融媒之路上需要“鸡血”


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了,稍有不慎就会错失良机,《赫芬顿邮报》就是如此。不论是竞争对手太多,还是受众自己的选择,《赫芬顿邮报》的“泛新闻”不再是它的优势。

当大家都开始由门户转向社交平台,由图文转向视频时,《赫芬顿邮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一直是很迟缓的。

创新缓慢,反应缓慢,错失良机,《赫芬顿邮报》好像拿着保温杯泡着枸杞的中年人,当年那股挥动媒体转型大旗的劲儿没有了。

媒体融合是在内容和技术层面的双融合,所以什么时候进入视频领域,什么时候涉足VR领域,都是需要媒体人盯着时代科技变革前进。

1

清晰定位,做你擅长的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我想《赫芬顿邮报》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号。门户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交平台正当道,“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社交平台”可能更能显示实力。

00后追着千禧一代的尾巴来了,你做的东西是给哪一个年龄层的人看的,是给哪一个群体看的,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如果用《国家地理》《人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转型无疑是困难的,人才流失是必然的。

在如今媒体业开始专注于定制新闻、个性化服务时,《赫芬顿邮报》首页的导航栏仍旧提供超过60个栏目,每天推出上千条内容,定位模糊,过去的优势如今已经不明显了。

在一个特定领域精而简,媒体或许有更好的出路。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不可全然复制,尽管它辉煌大不如前,但我们从它的发展轨迹还是多多少少能窥见媒体转型的影子。未来的媒体如何融合,谁也不能定死了。


融媒 | 从美国媒体媒体融合的战略选择看传统报业融媒转型三大瓶颈

融媒 |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

融媒 | 澎湃新闻:专业报道引领,互动融合深化的新闻聚合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