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

2017-10-11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


针对我省少数党员干部在促发展、稳增长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不为心态,省委书记王东明日前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这是省委对干部作风、干部形象建设的重要宣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要求上来,正确处理好“干净”与“干事”的关系,既要反腐倡廉,清白从政、干净为官,更要反庸治懒,争先干事、为官有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勤政与廉政都是党性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古往今来老百姓赞许“好官”一条不变的标准。对党员干部而言,“干净”与“干事”从来不是矛盾和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于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而奋斗的事业中。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呈现出“干部形象为之一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局面的同时,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消极现象。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监督多了,“为官不易了,当官没劲了”,于是该做的事也不做了;不去景区不出国了,于是该出差的不出了,该下乡的不下了;更有甚者,离开宴请吃喝、送礼勾兑,工作就提不起精神了,导致本该推进的项目延误了、本该完成的计划搁浅了、本该达到的标准降低了。我们必须认识到,若任由这股“不为”之风长大成势,就会消解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给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危害。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就是省委发出的明确信号,党员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绝不能“怕出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吃亏不愿揽事”。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在我省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和各方面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作为“领路人”的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刹“不为”之风,就是要形成勇往直前、真抓实干的“有为”之风;换“不为”之将,就是要重用苦干实干、实绩突出的“有为”之将。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既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人;更要敢于尽责、勇于担当,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冲劲、拼劲、闯劲。要勤于事业,一门心思干工作,不能优哉游哉、松松垮垮、不在状态;要勇于进取,倡导主动作为、争先攀高,反对消极畏难、四平八稳,干工作不能总是推着干、被动应付;要甘于付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昼夜兼程、夙夜在公,用超常努力换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


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关键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使反庸治懒制度化、常态化。要把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在全省形成“为官有为”者得升迁、“为官不为”者不过关的良好机制。既要为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干部撑腰,为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干部打气,树立鲜明的“有为才有位”的导向;又要对不作为的干部敲响警钟,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用好选人用人的指挥棒,“为官有为”才会蔚然成风。


当前,我省正处于艰苦创业、爬坡过坎的攻坚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思想自觉,增强崇尚实干、大抓落实的责任担当,冲在一线、下到深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不断开创我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品标题: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

获奖情况: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主创人员):本报评论员(向军,邓也)

编辑:胡衍明

刊播单位:四川日报

刊播版面:一版

首发日期:2014.7.10

体裁:评论

参评项目:评论

语种:中文

作品字数:1361


作品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针对“为官不易”论调、“为官不为”现象提出警示与批评,作者对此非常关注,并结合四川实际,对四川党员干部队伍精神状态特别是部分干部在群教活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跟踪分析,深入进行思考,一些重要观点渐渐酝酿形成。2014年七一前夕,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一次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但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展开作深入阐释。本文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一观点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结合对中央精神的理解、把握,以及之前的观察、思考,产生了写作一篇评论员文章的冲动。

写作过程中,作者以“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为核心观点,站在全局高度,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大胆发声,梳理刻画了“为官不为”的众生相,对部分党员干部由所谓“为官不易”进而导致“为官不为”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并对如何兴“有为”之风、做“有为”之将,如何树导向、建机制,使反庸治懒制度化、常态化,主动支招,积极建言。这篇富有战斗性和建设性的评论,将“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的观点阐释得立体而饱满,对四川各级党员干部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社会效果

评论见报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网易等全国近百家主流网站转载,受到读者、网友和社会广泛好评,尤其在四川干部队伍中引起较大反响。有基层干部来电说,这篇评论敢于亮剑,充满锐气、饱含胆气,读之有辣味,是对中央要求的有力呼应,充分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引领、导向作用。文中一些精彩论述,被省委重要会议的文件所吸纳、采用。


推荐理由

这是一篇既针对四川又跳出四川、观点所指具有全国性、全局性意义的评论文章。为官不为的消极心态,是部分党员干部在转作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反弹”、一个“新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和群众的反感,也给促发展、稳增长和推进反腐倡廉等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本篇评论从改革发展大局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出发,紧扣中央精神,在全国省级党报中较早以本报评论员文章形式对“为官不为”展开针砭,并更进一步、更深一层,首次旗帜鲜明又有理有据地亮出“换‘不为’之将”的观点。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既观照现实、直击“病灶”,又着眼长远、开方建言,二者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对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极具建设性意义。


文章中,多次使用排比的句式,质问为官不为的作风,深刻阐释了党员官员应当有的行为作风。这篇评论直面问题、直指弊端、立场鲜明,敢于喊响振聋发聩的观点,现实针对性极强,引发官员反省思考;其次,文章就事论理、就实论虚,说理清楚、逻辑清晰,尤其是关于正确认识“干净”与“干事”的关系、“不易”与“不为”的区别等论述,将原因、结果一并阐释,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此篇评论文字灵活生动、朴实自然,论证有条有理,过程严密,流畅地揭示出文章的主题,实为一篇关于个别官员“不为”作风的尖锐批评的评论佳作。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媒体“涉恐”新闻的伦理探讨》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那山 那树 那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