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我要和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

2017-10-13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我要和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

——师十三团职工尤良英和维吾尔族兄弟的故事

  7月15日,麦麦提·吐鲁普带着妻子和女儿到阿拉尔市给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种植的216亩棉花打药。麦麦提·吐鲁普是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的农民,每到农忙时,他就带着家人从皮山县赶上500公里路,来给尤良英帮忙。

  而麦麦提·吐鲁普则是在尤良英的帮扶下,从贫穷走上了致富路。

  10年来,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一家结下了深厚情谊。

  “我帮维吾尔族兄弟,他们也帮了我”

  2005年8月底,尤良英在阿拉尔市找拾花工时认识了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在紧张而忙碌的3个月拾花劳动中,他们从刚开始的语言不通、风俗不同、不能相互理解,到后来变成了朋友。拾花工作结束后,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带着几千元拾花费回到皮山县。

 2006年1月的一天,尤良英接到麦麦提·吐鲁普打来的求助电话,说他妻子生病了,急需钱开刀做手术。尤良英不顾家人的反对,给麦麦提·吐鲁普汇了1万元钱。

 尤良英提起汇这1万元钱的事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我心里也犯怵,我承包了216亩棉花地,2005年纯收入3万多元。当时,我就想用1万元试一试,要么失去1万元,要么用这1万元获得一个以心换心的维吾尔族朋友。”

  两个月后,麦麦提·吐鲁普再次打来电话,邀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尤良英说:“当我走进麦麦提·吐鲁普家时,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呆了,低矮破旧的房子是用杨树枝盖的,土炕上放着几床被子,屋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热情善良的麦麦提·吐鲁普一家为尤良英准备了丰盛的民族特色小吃,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并拉着尤良英一起跳。

突然,尤良英看见麦麦提·吐鲁普3岁的女儿阿孜古丽手里拿着一块光骨头,吵闹着向妈妈要肉吃,而其他两个孩子则吃着土豆,麦麦提·吐鲁普的妻子一脸的焦虑与无奈,流着泪哄着孩子们。尤良英立即把桌上的烤肉端了过去,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她的心像针扎一样疼,“儿时的我也是一样,在重庆老家吃不饱穿不暖。”

晚上,大家都散了,尤良英连说带比划询问麦麦提·吐鲁普的生活状况。

麦麦提·吐鲁普含着泪说:“因为妻子生病,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家里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度日,加上养育3个孩子,还有年过八旬的母亲要照顾,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听着麦麦提·吐鲁普的话,尤良英决定帮助他们,让他们富起来,和她一样过上幸福生活。

  要想富必须要有技术,能最快学到技术的方式就是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年3月,麦麦提·吐鲁普一家来到尤良英家和他们一起干农活。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钥匙”,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双语,没过多久,他俩就能顺利交流了。就这样,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在尤良英家干到2006年年底,当年还清了所欠债务。

  “我帮维吾尔族兄弟,他们也帮了我。”尤良英说。

  “维吾尔族同胞用爱温暖着我”

  2010年3月,尤良英和丈夫抱着帮助麦麦提·吐鲁普种植特色林果的想法踏上去他家的路。

  那天下着大雪,尤良英和丈夫开着车,车开到一个拐弯处时,打滑冲到路基下撞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尤良英醒来时,看见丈夫头上的血直往外流,人已昏迷。她掏出手机给麦麦提·吐鲁普打电话,可没有一点信号,她对着旷野大喊:“有没有人,救救我们……”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维吾尔族大叔和一个年轻姑娘骑着马过来,尤良英赶紧迎上去,告诉他们需要帮助。维吾尔族大叔叫瓦汗扎尔,年轻姑娘是他的女儿。瓦汗扎尔看到尤良英丈夫头部流血,立即从背包里取出草药放在嘴里咀嚼,然后把草渣敷在流血的伤口上,又从自己的长袍上撕下一块布包扎伤口,帮尤良英把丈夫从汽车里小心翼翼地抱出放到马背上,牵着马来到了自己住的简易帐篷。

  第二天凌晨,尤良英的丈夫苏醒了。瓦汗扎尔叫来牧民用马将汽车拖上马路,一位懂汉语的牧民给他们指了去医院的路。尤良英拿出2000多元钱给瓦汗扎尔表示感谢,瓦汗扎尔脸一沉,拒绝收钱。尤良英就脱下羽绒服,将钱和联系方式悄悄放在衣服口袋里,把羽绒服穿在了瓦汗扎尔女儿身上。随后,尤良英和丈夫开着车直奔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问题。“我总算放心了。那些维吾尔族同胞用爱温暖着我,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尤良英说。

  不久,尤良英收到了瓦汗扎尔发来的一条维吾尔文短信,她急忙找朋友翻译,短信内容是“你们平安到家了吗?

  你丈夫的伤好了吗?”就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尤良英顿时热泪盈眶,赶紧叫朋友帮忙回了一条短信:“我们到家了,谢谢你,以后到我们家来做客。”

  “我要和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

  “从那一刻起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要和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与他们资源共享,共奔小康。”尤良英说。

  2011年春天,尤良英和丈夫怀揣着5万元钱来到麦麦提·吐鲁普家,准备帮他嫁接枣树。

  这时,麦麦提·吐鲁普犹豫了,他担心投资这么大,万一不挣钱该怎么办?

  尤良英告诉麦麦提·吐鲁普:“好兄弟,有大姐做你的后盾,你怕什么呢。不试怎么知道,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干吧。”麦麦提·吐鲁普把30亩地全部种上了核桃、石榴、红枣等果树,一开始果园要投资,尤良英先后给他垫资20多万元,教会他管理技术。

  2014年,麦麦提·吐鲁普的果园盈利30多万元,盖起了5间新房,添置了家具、电器,一家人甭提有多高兴了。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富了,也出名了,可他没忘记帮助乡里乡亲。他把所学的种植棉花、红枣的管理技术教给大家,向大家宣传兵团干部职工热心帮助各族群众的故事。他还被乡里评为勤劳致富先进典型。麦麦提·吐鲁普对乡亲说:

  “我们到兵团连队干活,不但挣了钱,而且学到了致富本领。”10年来,麦麦提·吐鲁普累计为十三团十一连带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800人次,缓解了连队拾花劳力不足的状况。麦麦提·吐鲁普引导乡亲把现有的土地除了种粮食以外,剩下的全部种上了果树。

  后来,麦麦提·吐鲁普开办了农家乐。农家乐开业当天,尤良英作为嘉宾应邀参加开业典礼。看着麦麦提·吐鲁普设计的菜谱上有一道“感恩菜”,尤良英很好奇,问麦麦提·吐鲁普,他只笑不答。当菜端上餐桌时,才知道是一道兵团人在春天常常会吃的菜——凉拌蒲公英。

女儿阿孜古丽对尤良英说:“爸爸在农家乐的菜单上专门设计了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我们一家人对您的感谢。”虽然这只是一道很普通的凉拌菜,却饱含了10年的深厚情谊和麦麦提·吐鲁普一家人的感恩之心。

 

作品标题:“我要和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

获奖情况: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作 者(主创人员):蔡侗辰,江 珊,杜东贵

编辑:赵琳娜

刊播单位:兵团日报

刊播版面:要闻   1转2

首发日期:2015-08-08

体裁:通讯

参评项目:通讯

语种:中文

作品字数:2498


作品简介:  

2015年7月,我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市调研,听说当地有个新疆兵团汉族女职工尤良英认了个维吾尔族兄弟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赶到尤良英所在的新疆兵团一师十三团发现,只要提起尤良英坚持十年帮扶维吾尔族兄弟的这段姐弟情,连队职工都为之叫好。

我当时想,这么有群众基础的民族团结的好事,应该尽快报道出去,让大家都来学习尤良英做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团场领导对此也非常支持,于是就写了尤良英帮助他的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的通讯。

社会效果:

稿件发表后,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记者云集这个位于沙漠边缘的连队。

短短几个月时间,尤良英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就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遍全国,在全社会特别是在新疆形成了学习尤良英的热潮。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尤良英并勉励她多为民族团结做好事、办实事。

推荐理由:

尤良英坚持十年帮扶维吾尔族兄弟的报道,感人至深。特别是报道中"尤良英不顾家人的反对,给麦麦提·吐鲁普汇了1万元钱""尤良英说,要么失去1万元,要么用这1万元获得一个以心换心的维吾尔族朋友",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相互扶持、你来我往,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品虽然仅2500余字,但对尤良英坚持帮扶维吾尔族兄弟的故事描写非常生动,故事情节起伏有致,人物内心刻画真实可信。

  十年荏苒光阴,见证民族情深。尤良英,用自己淳朴的行动,在塔里木河河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维护民族团结,是人民群众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尤良英与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团结共进的友谊的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手足之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珍贵情谊,且这珍贵的情谊是跨越了民族和个体的差异,携手前进,共同繁荣,推动民族团结的和谐发展。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那山 那树 那人》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