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车轮上的幸福》

2017-10-26 南方传媒书院



车轮上的幸福

——福泉市陆坪镇福兴村吴成德家换车记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里,福兴村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激情澎湃的大时代脉搏,始终牵动着这个地处西南的偏远小山村。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吴成德家的车轮丈量着时代变迁的年轮。

今年50岁的吴成德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四世同堂。他说:“一辈子忙忙碌碌,辛苦但觉得充实,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幸福。”


自行车

1992年,上海永久牌,价值308元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年轮刻度上,我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集体主义“大锅饭”的束缚,农村经济的精灵被释放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家庭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1981年,吴成德家分到9亩多土地。从此,种烤烟和油菜成为吴家30多年操持不辍的家业。

1982年,吴成德初中毕业后,成为村小学的代课教师。“清早下地,十点上课,下午四点放学,回到地里忙活到天黑,晚上备课”成为吴成德的基本生活轨迹。

一晃10年,吴成德的工资从19.5元涨到110元。

1992年村委换届,吴成德当选为福兴村支书。

因为要经常到镇上开会,为方便开展工作,吴成德花308元钱买了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

到镇上7公里多山路,原来步行要走1小时40分钟,骑自行车40分钟就能到。吴成德说:“那个时候在崎岖的乡村路上能骑上自行车,真的觉得很幸福。”

在镇里的支持下,吴成德带领村民们忙活开了,修路、架设电杆电线、兴修引水管……一年多的时间,他骑坏了两辆自行车。

很快,村里通了电,通了水,通了能走汽车的公路。


摩托车

1994年,本田125型,价值1950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新一轮改革开放启动,发展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欢欣鼓舞的人们传唱起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在地处西南的贵州山区,摩托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乡村公路上。

1994年,一次到镇上开会,吴成德弄丢了自行车。

骑惯了车,他嫌走路太麻烦,心里暗自琢磨着买辆摩托车,吃饭睡觉冷不丁就会冒出来一句:“没车上街不方便。”

当时要买一辆摩托车可不容易。多方打听,终于托朋友在都匀寻到一辆二手日本产本田125型摩托车,价格都谈好了,最终因为吴成德不会骑而作罢。几经周折,1994年年底,吴成德终于如愿以偿,花1950元买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二手本田125型摩托车。

当时他感觉“洋气惨了”。

初次骑摩托车,吴成德就闯了祸。车冲进了竹林,手指粗的竹子压倒一大片。“我就想这东西咋这么凶,不敢骑了,第二天才找人骑回家。”那以后,吴成德用这辆“125”在家学了一年多。

后来,吴成德骑摩托车到镇上只要20分钟。

车越跑越快,日子越过越好。吴成德家的烤烟和油菜越种越好,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收油菜籽500多公斤,养几头猪和牛。

之后的20年里,吴成德先后换了4辆摩托车。现在骑的一辆“钱江”牌,是2001年花5800元买的。他说,时间一长和车也有感情了,舍不得换。


汽车

2012年,五菱宏光,价值80000元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福兴村大量土地闲置。2010年,当地政府鼓励流转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吴成德一家看准时机,流转村里200亩土地种植烤烟,当年收成不错。接下来的两年,烤烟收购价格一路看涨,吴家的收入连年增加。

2012年,吴家添置了一辆“五菱红光”加长版9座面包车,价值将近80000元;2013年,又花60000元购买了一辆同品牌的7座面包车,吴成德的两个儿子一人开一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过,吴成德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路子了。

“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改革,三农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戒烟、禁烟,种烤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得想办法寻找一个替代产业。”吴成德把眼光瞄准了葡萄和茶叶种植,“这些都是健康产业喔。我想带领大家把我们村的葡萄和茶叶种植搞上规模,发展农业观光,让大家都富起来。”

2013年冬天,吴成德发起成立“福泉市成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外地购买了3000多株葡萄苗。刚一开春,3000株葡萄苗就全部种上了。

回忆几十年的奋斗时光,吴成德说时间过得太快,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过,酸甜苦辣尝了个遍。他说,只要能吃苦,总觉得过得充实、幸福。吴成德乐呵呵地说:“我50岁了,还想学个汽车驾照,到那时再换个好车亲自开。”



作品标题:车轮上的幸福——福泉市陆坪镇福兴村吴成德家换车记   

参评项目:通讯 

语种:中文

作  者(主创人员):陈毓钊 

编辑:宫喜祥  靖晓燕

刊播单位:贵州日报

首发日期:2014年6月26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省内要闻 2版

作品字数(时长):1730字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一次下乡采访的途中,记者无意间听说吴成德家换车的故事,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吴成德。记者驱车跟随吴成德的摩托车一路山路颠簸感受山村面貌。在吴成德家,记者和他促膝长谈,聊车、聊路、聊产业、聊生活,深夜方回。返回市区已是翌日凌晨,连夜完成稿件。


社会效果

作品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共产党员新闻网、凤凰网、多彩贵州网等网络媒体陆续转载。众多读者评价:记者以踏实的采访态度,深入基层,获取了真实生动、鲜活可信的新闻素材。文章带有浓浓的泥土气息,包含了深厚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气息,是接地气、有深度的好新闻。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品选取改革开放后的三个时间节点,通过吴成德一家三次换车的故事,讲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的更新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

荐读 | 南方传媒书院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孟津政府大院没“围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