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大采访”中的“小策略”

2017-10-29 驿钊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来源:驿钊的博客

作为一名记者,经常要写上千乃至几千字的长篇通讯。这些长篇通讯,当然不是坐在电脑前凭空敲出来的,它的长短很大程度上跟采访时的深入程度有关。在这里,我们姑且把需要写长篇通讯的采访,称之为“大采访”。
“大采访”一方面表现在采访的时间长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采访的深入程度上。和常规采访一样,“大采访”事先要有必要的准备。但是,采访最后是否能漂亮地完成,关键还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小策略”。

6

当记者到达目的地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约见采访对象:即单独约见采访对象还是同时约见多个对象进行采访。
事实上,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绝大多数采访是适合单独约见采访对象的,尤其是舆论监督的采访。因为在采访时,记者往往会碰到许多无关的人在场,其中甚至包括与采访对象有厉害关系的人,譬如领导。
这时,采访对象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说真话,于是便和你打“官腔”,但这些绝对不是记者所想要的。如果是舆论监督,采访对象见有他人在场,也不敢说真话,生怕别人传出去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采访对象见有第三者在场,尽管他没有什么顾忌,可就是放不开。也就很难进入角色,容易被闲杂人打断。遇到上述几种情况时,记者必须单独进行采访。
当然,有些采访是适合多个采访对象同时约见的。这主要是一些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需要其他人在一旁补充。

1

当采访对象坐在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看记者采取什么策略来撬开对方的嘴了。其实,这时采访的记者还必须懂一点采访心理学。
有些采访对象因为怕生,或者对记者不信任甚至怀有很强的戒心。这样他(她)就很难开口和记者说话。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可以采取“曲线”采访的策略:
套近乎法:针对对象是那些怕生,一时很难进入角色的的采访对象。这种方法是要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记者,消除对记者的陌生感。所以记者可以不急着一坐下来就采访,不过当和对方聊到一定的火候时,就要恰倒好处地切入正题了。
激将法和两边倒法:针对那种“不愿意”说的人。这种往往是带有“问题报道”色彩的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方)以上且彼此间存在矛盾的。
所谓“激将法”就是在一方面前说:对方怎么怎么说你了。这时他(她)保证会很气愤地和你“倾诉”对方的种种不是了。
而所谓“两边倒法”则是采访任何一方时,记者都替他(她)喊冤。这样采访对象会以为记者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然后就自然会向记者掏心窝了。
“曲线”采访的最后一招是一句话“威吓”法:当记者遇到一些精明的采访对象,当他(她)在记者的前几种办法面前雷打不动时,记者不妨尝试一下这句话:行,你有权利不接受我们的采访,到时候我们报纸上就如实写了:xxx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许多时候,一些采访对象就在这句话面前乖乖地开口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去采访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时,并不是事先对这些能了解很多的。许多时候,记者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才会发现这件事情、这个人哪几个方面是值得写的。于是,这时候记者就要及时打腹稿,想好文章可能分哪几块写?每一块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能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深入了。

3

在“大采访”中我们的记者还要注意,有些采访对象有时会很兴奋,或者自己很有“主见”,于是会滔滔不绝地只顾自己说。同记者采访的方向完全脱离。这时记者就要要果断地打断对方,把话题转过来。
此外,有些采访对象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一件事情还没有说完就说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而这件事情也是记者想了解的。这时记者还是要把他打断:对不起,这事情我们等一下再说好了,还是先把刚才的事说一下吧。
当然这时,记者应该在笔记本上把“另外一件事”记下来,不然到后来就会忘记了,而采访对象被记者打断了一次在没有记者提示的情况下是不会再重提“另外一件事”的。

干货丨这三款软件让你的设计逼格迅速提升!

干货 | 数据新闻“可视化”?快点开看看

干货 | 分分钟搞定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的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