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局 | 一则真实案例,看如何做深环境报道?

2017-11-13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17ntf5c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铜都”大冶破除“恋矿情结” 逼矿老板转型

报道背景:


2005年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力图在全国四分之一矿山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使老矿山焕发生机。已开展野外施工的48个矿山找矿工作中,有35个取得重要找矿进展。

这显然是对资源枯竭城市最直接的全国援助项目。其主要针对石油、煤炭、森林以外的矿石资源:铁矿和稀有矿产等等,这也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类型之一。

报道主题:


通过这一篇稿子,以矿石资源城市为例,反映中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衰退的的整体情况。同时通过在大冶重新勘探矿石资源的细致描写,勘探者面临的社会压力,讲述挽救一个城市努力的艰难。

稿子的核心是写如何拯救资源枯竭城市,重点在于这些城市寻找自救之路或者政府对其施以援手的一些具体做法,转型过程中的抉择(有的地方尝试很多,但并无收获,有的地方尝试就比较成功),在实施一些拯救方案时引起的问题(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冲突)、处理的办法。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封面报道《“铜都”大冶的救赎》——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当政者和民间的焦灼和呐喊,尽显笔底,突出了拯救与自救的相互联系。


  资深媒体人陈安庆老师《湖北大冶资源枯竭城市》报道采访提纲

1我们知道,日前大冶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请你介绍一下大冶目前的资源状况,以及矿产业的发展现状?


2你们认为大冶之所以会出现资源枯竭,有哪些内在和外在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模式及体制方面等方面


3始自去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对大冶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有什么影响?大冶外向型经济占多大比例?


4针对目前的危机,同时,大冶又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政府部门如何应对?


5中央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冶获得了什么项目?


6许多矿场都关闭了,随着矿产的枯竭,地方政府有没有怨言,你们怎样去处理这种“诉苦”?


7关于大冶这样的资源城市转型,外界看法莫衷一是,作为领导,你有什么看法?


8我们期望大冶能够找到一个替代性产业,这样才能实现转型,你们正朝哪方面努力?


9像大冶这种产业结构非常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最近有没有出台扶助政策帮助转型?


10转型同样需要较高财力,大冶的财政状况如何?


11现在控制性地开发、保护性地开发、可持续地开发资源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拉长矿产业的产业链,提升矿产业的效益。在这方面大冶有哪些措施?


12在转型期间,势必会有各种矛盾,你能列举一些吗,你们应该怎样处理?


13民生问题是社会最关注的,目前,随着大冶资源枯竭,就业形势如何?我们怎样安置那些失业人员,尤其是那些矿产业工人?其他民生保障性措施是否已经出台?


14由于资源枯竭,我们政府现在面临的,有哪些积重难返的难题亟待解决?


15那些矿产老板和目前的处境怎样?他们有什么利益诉求,对于城市转型,他们的态度如何,有什么意见?


16请你从矿产和矿产业角度,梳理一下改革开放后大冶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哪些重要转折和重大事件?


17对于大冶产业转型,你们现在是否面临着阻力?如果有,这些阻力是什么?


18国内有没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你们是否借鉴了其他城市的经验?


19如果让你给大冶转型设计一个日程表的话,你认为大约会是多少年?


20大冶转型,不可避免会对大型矿产企业造成冲击,那这些企业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他们的内力是否充足?


   最后发表稿件:

   

“铜都”大冶:破除“恋矿情结” 逼矿老板转型


   2009年04月20日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铜都”大冶:逼矿老板转型

  宣布转型后,大冶不再收留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大冶民间在议论,这是傅市长逼矿老板搞转型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安庆 | 湖北大冶报道

  2009年4月13日,湖北大冶市龙角山矿区。

  尽管过去了14年,但石志珍依旧不愿提及那个离别的季节。

  1995年,大冶龙角山镇新冶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

  整个新冶矿只剩下像石志珍这样的80多位老矿工留守。离开的原因只有一个,资源枯竭了,就像一块已被挤干了水的海绵。

  龙角山是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一万多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1994年,龙角山发生尾砂坝溃塌,造成28人死亡,尾砂坝形成的悬湖面积达1200亩。

  后来,龙角山撤镇改村,只留下村小。龙角山村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也有村民背着筐子去捡一些废弃的矿石,磨碎后拿到市场上卖。

  现在,龙角山的地表已经明显塌陷,石志珍以前的破屋早已垮塌。就在本刊记者到此的前3天,一场大风将堆积如山的尾砂吹起,村庄因此刮起了沙尘暴。

  在大冶,龙角山并不是唯一因矿产枯竭而从地图上消失的乡镇建制。石志珍介绍说,2001年,铜绿山镇以及铜山口镇也和龙角山一同“撤镇改村”。资源的枯竭,让大冶原来23个乡镇,缩减到14个。

  2007年下半年,大冶申报了“资源型城市转型”,2008年3月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采矿潮

  地处湖北“冶金腹地”的“铜都”大冶,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大冶的铜录山就被开采了。到了宋代,因“大兴炉冶”,该县得名“大冶”,正式建县。这个“冶”字,定格了大冶千百年来的产业形态。

  大冶发改局副局长吴中伟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大冶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此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投资建设了大冶钢厂、大冶铁矿、铜录山铜矿等20多个重点工矿项目。1970年,大冶铁矿年产量600多万吨,被称为“武钢粮仓”。

  大冶经济局官员朱容情说,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冶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亿吨。

  矿产资源产业成了大冶的经济支柱,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来源于资源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权利下放,大冶的资源开采强度逐渐增加。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发展基础工业,中央提出资源开发“有水快流”,鼓励矿业开采。此时,大冶“全民采矿”,人们因矿而聚拢,形成村落、乡镇,龙角山镇便是其中之一。

  当地报纸称,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家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当时,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矿业开采。

  “但这也正是资源无序开采、矿山破坏的主要因素。”吴中伟说,“那时还没有科学规划。”

  他说,直到90年代,大冶的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以矿石为主”,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这些问题只是想想而已。

  铜都“荷兰病”

  国际上将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许多资源型城市,都体验过这种痛楚。数十年来,大冶重开发不重治理,政府 “恋税”,企业“恋矿”,加速了矿产的过度开采。

  矿井越挖越深,矿产越采越少。据大冶国土资源局于小强向本刊介绍,大冶的铁矿石还能开采五到十年,铜、煤只能开采三五年。于小强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有些储量少的矿井,或许2010年就关闭了。

  原大冶钢铁厂厂长关青太告诉本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矿就陆续关停,1978年以来,开富矿弃贫矿,余下的边角余料没有很好利用,留下一个破破烂烂的矿山。

  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矿产地质环境破坏,诱发地质灾害,其中以地面塌陷最为突出。于小强介绍说,大冶市129处地质灾害中有70处,是由过度开采地下矿引起的地面塌陷。

  大冶发改局副局长吴中伟说,目前大冶市已多处出现了地下水枯竭、井水 46 33086 46 15287 0 0 3720 0 0:00:08 0:00:04 0:00:04 3719干枯现象,而工业三废排放的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严重危害了当地的水土资源,“目前,大冶已经没有一条干净的河流。”

  另外,尾砂库内含有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的水,渗透到地下和农田,导致短期内无法耕种。

  大冶资源城市转型办张劲英告诉本刊记者,大冶曾经的饮用水源大冶湖,也没能在矿产开采中避免被污染的噩运,如今“湖里的鱼都有股怪味”,湖水完全不能饮用,湖面几乎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大冶只能花费4700万元,铺设管道从长江口引来全市的饮用水。

  同时,大冶的社会问题在增加,“五万工人失业,四万农民失地”。

  “矿石拿走,污水留下。矿产开采完后,很多企业就拍屁股走人了。”张劲英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矿产大幅降价,大冶就曾试图转型。但过度迷信资源与交通,使大冶最终放弃了引进新产业,转型失败。

  招商打出“资源枯竭城市”招牌

  大冶市长傅继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早有准备,在来大冶任职前,他一直在湖北省发改委工作,关注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他的MPA硕士论文就是以“大冶转型”为蓝本。

  2006年初,新任大冶市长傅继成发现,大冶已经进入了资源枯竭的状态。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他资源型城市大多是被动等待国家支持,“我们是直接主动申请转型”。

  2006年早春,大冶市委、市政府召开封闭型会议,讨论经济转型——按现有储量,铁矿石还能开采15年,铜矿可开采30年,矿卖完了怎么办?全市税源,采矿业占58%以上,这样的结构,还能支撑多久?

  2007年,吴中伟在国家发改委有所耳闻,国家可能对资源城市进行申报审批。当时国家关注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一些典型的城市,像河南焦作、江西萍乡,而大冶不过是个县级市。

  2007年下半年,大冶发改局主动申报了“资源型枯竭城市”,2008年3月份得到批复。

  现在,一进大冶市区,就会看到“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大冶欢迎您”的醒目横幅。对于“资源枯竭”这四个字,大冶市民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有一段时期,傅继成的电话被打爆了,市民纷纷建议把横幅拿下来。

  “在大冶人眼里,资源枯竭并不是好事,并不值得炫耀。就像一个人家里没钱,还要在脸上写着‘我是穷人’一样。”但傅继成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和依恋,而“资源枯竭城市”是对全大冶人的警示。

  傅继成坦言,现在大冶的对外招商,打出来的招牌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而大冶良好的工业基础、采冶技术、政府的支持、民间积累的财富,都成了优势。

  2008年3月,大冶市资源城市转型办成立,人员“高配”,以显转型决心。转型办一共有5个小组——经济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机制转型。

  此举,吸引了云南个旧等资源枯竭城市前来取经。

  在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大冶每年得到了2800万元的财政支持。

  对此,傅继成并不特别倚重,“国家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主导因素还是自力更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还是杯水车薪。”

  “大冶转型办的工作,第一是争取倾斜政策,第二个是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张劲英说。

  在傅继成看来,资源枯竭城市更期待中央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实施细则》尽快出台,他建议补偿的范围可以包括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就业和社会劳动的保障;对于一些已经得利但又撤走的污染企业,应该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地方进行补偿;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则需要中央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倾斜。

  破除“恋矿情结”


  傅继成告诉本刊:“转型是个长阵痛期,大冶必须破除恋矿情结,发展新产业,主动求变。”

  他说,长期以来,大冶存在“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无序抢占”与分割矿山等较为严重的现象。尤其是乡镇以下的小选厂,盲目建设,过多过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大中型矿山的选矿厂却“吃不饱”。

  据大冶经济局朱容情介绍,大冶民间储蓄资金达100亿,居湖北全省之首,而这些钱袋子大多攥在“矿老板”手里。

  “大冶面临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洗牌,我们对上千家五小企业‘动真格’,断电源、拔杆子、拆机子、毁池子、拆房子、平场子。”傅继成说。

  宣布转型后,大冶不再收留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大冶民间在议论,这是傅市长逼矿老板搞转型。

  一批矿老板因此将资金投到“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上,大冶的地方经济没有降低,反而被拉动起来。

  招商成为转型的另一个战场。在灵成工业园的沿途,本刊记者看到这样一则标语:“能帮助我们吸引外资的是恩人,能帮助我们的客商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是能人,影响环境的是罪人。”

  4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谁能邀请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当地财政奖励1.2万元;成功引进项目,最高可以奖励50万元。

  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中国500强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已先后落户大冶。

  大冶正在组织第二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让政府破除“恋税情结”,让企业摒弃“恋矿情结”。傅继成认为:“哪怕GDP减缓,也不能放弃转型再走老路!”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内资深媒体人。
       曾任职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经济观察报、法制周报创刊元老、银川晚报副总编辑、新华社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潇湘晨报社特稿部黄金一代记者,职业媒体人,擅长财经报道,调查性报道,时政报道。
     15年一线职业媒体经历,11年传媒教育经验。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从业15年来,发表各种文章800多万字,南方传媒书院5本系列专业新闻采写教材出品人。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将它分享到朋友圈,更喜欢长按上方二维码用真金白银支持辛勤写作的陈老师呦~


观局 | 陈安庆:内容为王vs 流量为王 …谈谈咪蒙危机

观局 | 陈安庆:警惕地方时政报道中的媚官倾向…

观局 | 陈安庆:信息饱和的超载时代,如何做一个不妖艳的新闻界清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