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安庆:千古文人侠客梦,好记者是完全可以训练的.....

2017-11-15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17ntf5cg&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如果你问我:做新闻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丰富我的人生。我自己的体验,记者这个职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观察社会的平台。

约瑟夫·普利策曾为新闻媒介及新闻记者作了一个生动的画像:“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普利策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是个大词,这个职业背后承担着光荣与梦想,承载着责任与坚守。

职业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者这职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全在于讲真话。也可以说记者最重要的素质,首先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讲真话。这比其他方面的素质都重要。

——戴煌

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

——杨继绳

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这就要求记者真正代表社会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疾苦、欢乐与希望。

——范长江

时代在变,记者的社会责任不可变。

——范敬宜

为了追录真相,我们才成为记者;因为说出真相,我们被称为记者。

我的观点是——做记者,不能为了新闻而新闻,不能为了职业而新闻,要为人而新闻,所以要学会说人话,先做人后做事,人事人事,人在前事在后。

2

我擅长的报道领域是——深度调查类舆论监督报道、时政报道,专业财经报道、人物特稿,熟悉报刊杂志和网络新媒体的采编技术。对制度逻辑的事件深度报道、趋势判断的专业分析、大背景下的经济人物,以及“入世而后出世”的新闻评论也有着浓厚兴趣和关注。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写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就是通过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及采访,以期通过独立的逻辑链条,提供一个超出基本新闻讯息的客观叙述。

我的代表作《中缅边境金三角探秘系列》,10多年前,我由昆明到思茅,跨澜沧江(流出境外称湄公河)到怒江(流出境外称萨尔温江),跨境深入“金三角”腹地毒源区—佤邦实地考察采访,探险揭秘历时20余天。

在这片“生长着毒品与战火、交织着混乱与希望”的土地上,用客观的记录、细腻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金三角”。

我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经济观察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工作过,市场化媒体一线的实践,造就了我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踏实做事、敢于担当、拼命三郎的特点。而在体制内媒体的经历,使得我更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待人处事注意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公道正派。

回想这15年懵懂跌宕,我仍然觉得万幸和感激:我不仅从事了愿意为之倾情付出的职业,而且岁月没有消磨我对它的赤诚和热爱;尽管它也带给我压力和挑战,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使我在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琐屑中,成长和进步。

我不认为“好新闻是奢侈品、易碎品”,我们必须“从立场和态度上来吸引人”, “好报道就要把故事讲好 ”。

记者编辑的工作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如今游走于新闻江湖的侠客们,大多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传媒理想,这当中真正把新闻当作一种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是把新闻行业的待遇优厚、身份高贵的金饭碗来看待,或者很多新闻人把自己看做新闻民工,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这两种心态,我认为都是不健康的。

另一样是缺少传媒技术,大多数新闻记者只学到了一点写消息的皮毛技巧,而没有沉下心来研究业务。

稿件刊发了,自己看都不看一眼,有的人有骄傲自满情绪,老子天下第一,总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容不得别人提意见,也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长此以往,因此导致了传媒技术语言的高度同质化,写出的稿子千人一面,陈词滥调,却沾粘自喜,这都是要不得的。

由于理想和技术的缺失,许多记者编辑实际上缺少一种对新闻的职业敬畏感。

在美国《新闻60分》的已故主持人麦克华莱士,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凤凰中文台的阮次山、杨锦麟也都是垂垂老者,他一辈子都是记者,没有什么官职。但是,他们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和尊重。在他们看来,做世界第一流的记者,并不比美国总统逊色几分。
                              

3

最伟大的记者是什么?是要真实客观地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发展。

在我看来中国最伟大的记者是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赞誉为“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伟大的著作用纪传体的形式,把中国的历史从黄帝一直记录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本人也通过十五年的各地调研走访、探寻,采集了大量鲜活信息,最终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写了出来,他把汉武帝的功过也很真实地反映出来。

在司马迁笔下,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掌握他生杀大权的汉武帝,一不美誉二不粉饰,并没有跪下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记录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即使司马迁被下了狱遭受了宫刑,他仍然是秉言直书。

汉武帝说,司马迁你别写了,我就把你放出来了。司马迁说,不行,我要写,历史就是真实记录,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在我看来司马迁干的事,其实和新闻记者干的是同一回事,而且他的使命感、责任感比我们现在很多新闻记者更有道德感、神圣的道德感。

所以我跟大家开个玩笑,说在我看来中国的第一名记者,不是什么范长江、邹韬奋、邵飘萍,中国几千年名记就一个,就是司马迁,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绝对不能歪曲它,也绝对不能亵渎他。

在我看来科学的极致是哲学,新闻发展的极致其实是历史学。如果一个记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了解,对历史不了解,那么他看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科学汇集了科技、文化、经济,包括中国国情的判断和对区域的一个基本情况的概括和判断,所以如果你对过去不了解,写出的稿件编出来得东西就没有纵深感,就停留在表面,不能切中本质, 所以新闻记者不仅近是事件的记录者,还是时代和历史的思考者、追问者。

一个职业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气质。他要有职业尊严,心胸不能狭隘,心态要开放。不要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最起码,一个职业记者该有点精神气。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记者必然是个受尊敬的好记者。好记者要同情弱势群体。现在媒体更过的只发表强势阶层,而对弱势阶层的声音没有人去关注。所以好记者一定要为民说话。

做人上要大气一点,具有光明磊落的品质,不要睚眦必报。作为一个好记者,忠诚很重要,简单点说,忠诚是一种敬业和执业的态度。在具体采编工作中,忠诚更多的表现在种有效的执行能力上。

你的才华,主要体现在你在工作中,你要显露你的才华,要让媒体看到你的贡献。          

4

作为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有些经验和思考还是希望传递给新人的。首先想向大家谈谈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

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但是监督对象应该是特定的,即权力集团与资本集团,而不是对于普通公民不适当行为的揭发。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

根据所报道问题的类型不同,调查性报道可分三类: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真相调查,它是一种对动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也是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主体。例如,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2005年王克勤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均属于此类报道。

按照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真正严格定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仅仅十多年的历程。从1998年《财经》杂志的创办算起。《财经》与这个时期同样致力于揭发黑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起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捍卫公众利益”、“揭发黑幕”、“记者独立调查”这样三个核心特征上,并以此为选题的要件,尤其是《新闻调查》当时的选题要求必须是揭发黑幕的,这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轨迹呈现为“驼峰状”波浪式发展情景,我将之分为四个时期。

首先是成长期:1998年《财经》杂志创办至2002年,标志着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兴起。

第一个高峰期在2003年,以《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为主要标志。八个风云记者除军事记者冀惠彦外,其他均是揭黑记者。

第一个低谷期始于2004年,有关部门针对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情 40 37894 40 15288 0 0 2862 0 0:00:13 0:00:05 0:00:08 2978形,出台了不得跨地区跨行业监督的“两跨文件”,2005年、2006年调查性报道滑坡。

第二个高峰期在2007年,《财经》杂志发表了《谁的鲁能》揭发了当下转型中国“黑箱私有化”背景下,个别人“合法”瓜分国有资产的黑幕。

第二个低谷期在2008年和2009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主旋律,调查性报道进入第二个低谷期。

第三个高峰期在2010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出现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因此把中国调查性报道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在我看来,媒体人的责任:打开灯光。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的打开灯光。

这个世界因为光明才美好!

而这正是揭发黑幕、揭开黑盖子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调查性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5

采访的过程是寻找证据的过程。

调查性报道中,质疑是我们一开始的工作,而它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记者不仅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

调查记者的采访一定要扎实。不断地质疑求证 ,并且是多元判断。

理性应来源于对信息的掌控。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就是采访上的精准、扎实,写作上的严谨、平时你的意见和稿子一定要分开来,不评论、不文学,一切呈现真实准确。

从业15年有些做调查报道的20条经验和大家分享:

1和专家谈话,别出现低级错误。2那些对其它媒体谈过类似话题的人,往往也会对你开口。3采访别太随意,要有比较细致的提纲。4别只提坏问题。5与尽可能遇到的人都要交流。6采访越长越好。7你的资源介绍新的资源给你。8由外向内采访,要逼着对方说话,让他以为你已经知道了一切。9告诉你的资源,他很重要。10就算对方不愿意冲着录音机谈,他多半也不拒绝听你的采访结果。或许他们会告诉你,谁愿意公开谈话。11至少采访十个以上的人,才算做调查性报道。12避免单向性。13多读那些优秀的作品。14知道你的问题那些会被拒绝回答。15真正的故事只有从那些不愿具名者处得到,但你得提防对方随时可能的反悔。16能否写出独家的东西永远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第一标准。17无现场不新闻,这是一个基本原则。18只要脚上有泥巴,手中便有好好故事。19采访的时候是捡垃圾原则。捡垃圾原则指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改要重视细节。找到其他人忽略了的好东西,穷尽一切可能的资料,只有对资料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精神     20所有新闻的灵魂就是真实,而怎样能够实现新闻的灵魂以及真实性,精准的报道才可以实现真实的报道。        

6

在我的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风险控制,你的操作是否安全,一个体操运动员跳鞍马,落地稳才能得高分,宁可选择减少前面动作的难度,也必须做到安全落地。做记者当然需要自我认同感,崇尚荣誉,爱惜自己的羽毛。当然,绝对不能出现自我膨胀。

做一线记者越久,越不敢轻易发言。张口就错,不如多走多看。

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与刑事侦查、考古研究一样,大家都有一种逼近真相的技术。刑事侦查的结果,要过法庭抗辩这一关;考古结论要经过学术辩论的考验。新闻调查的结果也一样,要经过证实或证伪。

坦率地说,现在我们的新闻调查还缺少一种严格的技术规范,舆论权也没有健全的司法保障,而这是技术规范形成的一个前提。如果存在技术规范的话,也不统一。

即便如此,面临诉讼、司法制度局限或缺陷时,即便按最苛刻的标准通过的严谨报道,都很有可能败诉。

尤其在你伤及实力人物或相关利益方的时候,败诉几率非常高。对新闻记者而言,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掘进的安全保障,滥采滥伐很危险。我想新闻记者可能也只是一个狙击手,考虑更多的是确定目标,防止误伤,精确打击,安全撤退。

在我们的行当,仅仅有说出事实的能力远远不够,你还要防备“后遗症”,比如对方的纠缠。你必须在调查过程中准备这个后手,否则,被纠缠个一年半载,你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今天,读者需要被实实在在的事件所吸引。他想要有血有肉、枝繁叶茂的文章。他想要看到有广度、有深度、视野过人的、完整的、有洞察力的。

当然,还要诚实的文章。采访最重要的要素只有两个,一个是观察,一个是聆听,耐心听别人讲述。

仅仅会提问题不是好记者,因为你不聆听被采访者的话,一开始就问个不听,这种提问往往带了偏见。当被采访者回答完,记者先入为主的问题之后,记者就回去写稿,而听不到真正的故事,看不到全面的画面。

具体到工作细节中,就涉及到采访与写作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首先,你的采访要扎实而清晰。记者必须保持新鲜、旁观者的状态——进入采访。你要始终牢记,你的任务就是提问和引导,听访问对象如何说?一篇好的报道,应该是有文气的,也就是说文脉是“通畅”的,不要让编辑认为你的稿子里搀杂着沙子。

当一篇稿件完成后,无论编辑如何催,无论版面如何急,你都必须尽快让自己安静下来,你要扪心自问,在关键数据、消息源、观点、立论方面,你凭心而论,有没有太主观太势利的东西?有没有连自己都觉弄不清的事实。 如果连自己这关都没有过,那你不要心存侥幸的将稿件传给编辑。                 

7

我认为,好记者是完全可以训练培养的。

记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也是可以提高的。

我认为好文字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属于归纳法,也是我们现在80%的记者都掌握运用的。分8个小步骤:

1搜集、筛选新闻线索并确定写作目标。2在百度上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资料、图片。3对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出闪光的、有用的。4把有用的资料组合、串起来。文章的脉络基本就出来了。5根据已有的素材深化中心思想和并草拟采访提纲。6实地采访或电话采访。7在资料基础上加上实地采访就更逼真了,这里的诀窍是把自己采访的一手东西放在文章最醒目的位置。8缝缝补补、润色、起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定稿。

这是国内80%的记者的写作方式,剩下的20%,要么超越了这个境界,要么硬件条件达不到,要么就是懒得连电脑都不想动,只拿新闻稿应付。

稍微好的记者,还有一些方法:

1把所有资料罗列起来,对比、发现还有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挖掘、引申、发挥的。2重新找到闪光点、重新从不同角度(尽量另类)、重新更大范围、相关学科的找资料,并进行阐述。3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手法表现出来。

做一个好记者,我更倾向于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少做一些比较宏观的东西,以微见著、个案优先。从一个带有标本性质的个案,管窥全局。

其实一篇特稿,就像一场电影,或者一场戏剧。我们做的是用朴素的语言把戏剧冲突展现出来。

8

从写作上来说,我推崇一种近似白描的客观呈现的文本模式,关注人物命运,从细节入手,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渗透和解构。

一篇报道中不触及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认为就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

必须有个矛盾冲突,这个爆发点的触动,正是记者采访的落脚点。

同样一个事实,别人采访两个人,我采访四个人、五个人。在我以前供职媒体《瞭望东方周刊》,一篇3000字的深度报道,必须采访5个以上的信源,文中至少10处以上直接引语。

我认为自己像练体操的,不是动作难度最大的,但是落地最稳的之一,追求的是很好的控制力。我更希望写报道的时候,想把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的事件,编织到一个更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背景当中去。

我们的文章必须层次分明,有远景,有近景,有细节。我们希望选题尽量做到宏大叙事,文本技法上多做大特写、大写意,只有像湘绣“鬅毛针神”那样细密的针法,做出来的东西才会耐读。

写稿,不要无病呻吟。不要沾染八股调,要做耐看的新闻。

你的文字要简洁洗练,具有美感,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清爽

做个好记者,从设计采访问题到确定采访对象、琢磨报道的角度、导语的写作、背景的使用、直接引语的运用都要力求新颖,不要陷入老套套里。

优秀新闻的写作原则是:要展现,不要讲述。用你的文字来描述一副画面。要让别人读完你的文字,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场景。新闻的力量来自报道的视觉化。

一篇好的新闻特写,应该有对话、细节、动作三个必须要素。很多新闻学子,在文章中重视议论、抒情,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这其实是大忌,记者不要跳出来说话。

在呈现一个新闻的高下的时候,我们更多依赖的是记者的知识面,记者的思考深度、记者消化新闻事件的角度和能力,这些直接影响新闻信息产品最终的呈现效果。

作为记者,如果你知识面不宽,思考深度不够,角度不好,表达技法不好,都直接影响着信息产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所以好的厨师能烹制美味的羹汤,而功力不济的记者做出的饭菜就寡淡无味、甚至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在写作中,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行为动词。初学者错误写法是:总是写长句子,句子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和状语。

海明威的写作非常简洁明快,有人形容他的语言:“剔除的只剩下骨头”。

我给年轻记者的建议是——要把长句子分成短句,每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不要超过一个思想和一个形象。我喜欢看《参考消息》里的外电,那里面行文都很干净,文字也有张力,形式上是西方惯用的分行断裂式。

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好记者应该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问题”正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声音和写照。就事论事,是浅层次的认识,要透过现象总结归纳本质的东西。

一篇好新闻并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检验一个媒体和记者良知的标准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做一个好记者,要有点理想和情怀!

一个好的记者必然是勤于思考、观察的人。建议我们做都市报的青年记者,多读下报纸的评论,评论里面的观点会给你营养,这有助于你的写稿,同一个文章不同的人写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效果,如果你的角度和思考很新颖,那你会很快成功。

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史量才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不报,国将非国。”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

我希望和百万国新闻记者能够度过一段纯正的职业生涯。

(作者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国内资深媒体人,中国第一代职业调查记者。)


陈安庆,国内首家新闻私塾——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内资深媒体人。
       曾任职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经济观察报、法制周报创刊元老、银川晚报副总编辑、新华社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潇湘晨报社特稿部黄金一代记者,职业媒体人,擅长财经报道,调查性报道,时政报道。
     15年一线职业媒体经历,11年传媒教育经验。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从业15年来,发表各种文章800多万字,南方传媒书院5本系列专业新闻采写教材出品人。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将它分享到朋友圈,更喜欢长按上方二维码用真金白银支持辛勤写作的陈老师呦~

观局 | 一则真实案例,看如何做深环境报道?

观局 | 陈安庆:内容为王vs 流量为王 …谈谈咪蒙危机

观局 | 陈安庆:警惕地方时政报道中的媚官倾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