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网红”手术笔记,折射坚守40年的工匠精神

2017-11-21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手术室。无影灯下,一台胸外科手术正在紧张进行。

主刀医生、助理医生、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五六位医护人员搭台的手术能做到阒无人声,依靠的是熟练和默契。

突然,“叮当”一声“巨响”,打破了静谧,一把直角钳被主刀医生扔到了手术盘里。

精力全在患者胸腔的医生,甚至没有看一眼刚刚由见习护士递到手中的器械,仅凭手感,就知道不是此刻需要的肺叶钳,为节省时间,他下意识地扔掉了。

也就是一瞬间,带班护士长周颖迅速把肺叶钳递到了主刀医生还摊开的手掌上。角度、力度,一切刚好。

没有人注意到见习护士口罩下汗水涔涔的脸颊,还有泪水盈盈的杏眼。

这个梦魇曾纠缠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王婷多时,哪怕她的“高颜值”手术笔记已爆红网络。


缘起
·穿越40年的坚持


对于23岁的王婷来说,曾担任二附院护理部主任、74岁了仍在医院发挥余热的刘肇清,简直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论渊源,王婷的“网红”笔记,其发轫可以追溯到40年前刘肇清的上台笔记。

1976年,刘肇清调入手术室担任护士。在这个没有硝烟但性命攸关的战场,与医生一样,护士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初入手术室,即使已有15年临床“护龄”,刘肇清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据二附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超介绍,一台手术,可能用到的各型号手术刀、手术剪、血管钳、手术镊、持针器、功能钳、牵引钩、吸引器达上百件。除此之外,缝针、缝线、敷料的组合亦有数十种之多。而且,什么手术用什么器械,哪个步骤用哪样器械,有非常强的对应性。术前准备,不能漏放一件器械;术中,器械不能递错顺序,补液、引流、监测等辅助工作也必须有条不紊;术后,一针一线都要有明确去处,在患者体腔遗留一把镊子或一块敷料,都是不可设想的。一个合格的手术室护士,甚至要关注每一位医生的个性化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肇清决定把参与的手术记录下来,以便时时翻阅,温故知新。

“记一次笔记,等于脑中放了一遍电影,心里就更踏实一点。”刘肇清说,“到80年代,我一共记了5本上台笔记,大伙管这叫‘百科全书’。”

由于年代久远,刘肇清的“百科全书”后来散失了2本,现在能查阅到的最早日期停留于1977年10月5日,是对一次阑尾炎手术的记录。上台笔记的基本元素都有了,除了纸质略显粗糙、示意图没有着色之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科室记笔记渐成风气,同事们在自我摸索中奠定了二附院“笔记文化”的基础。


传承·一座挖不尽的“富矿”

2014年11月23日。夜。

南昌大学二附院手术室灯火通明。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中断八年之后,二附院重启肾移植手术。术前准备的氛围,既有开拓新局面的跃跃欲试,也有心中没底的忐忑不安,因为近几年科室新进人员较多,未配合过此类手术。

压力下,护士长周颖灵机一动:自己多年前曾参与医院肾移植手术,应该留下了上台笔记。她在一堆已泛黄的笔记本中,找到了那篇手术笔记,里面清晰地记载了肾移植的配合要点。精准的手术步骤,清晰明了的解剖图,深刻的个人手术总结,字字管用!

周颖及时将这份承载知识与经验的笔记上传到工作群。大家仔细研读后,几名配合手术的护士圆满完成了“11·23”战役的任务。

到这个时候,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检验、定型之后,二附院手术室的上台笔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达到了“始于细微,成于至善”的良性循环。

多年积累下来的一摞摞上台笔记,成为手术室的宝贵财富,一座可以不断挖掘的业务“富矿”。


发扬
·工匠精神就在细微之处


2013年10月,为统一科室笔记,三位护士长召集手术室骨干认真商讨,规范上台笔记基本格式,要求有手术的主要解剖图、用物准备、手术流程、医生习惯以及配合手术的体会。

在不断学习、不断评比、不断激励的氛围中,科室涌现出一批工作追求完美的护士。

翻看王婷的“高颜值”笔记,记录着每一场手术的细节、每一位主刀医生的特点。比如,带线是指带几号线,主刀医生使用的手套码数,传递器械的角度和力度等等。

“看了王婷的上台笔记,我也很惊讶。一台10多分钟就能完成的包块切除手术,她却图文并茂地写了两页纸。我想所有主刀医生都乐意和这样的护士搭台。”乳腺外科主任罗永辉说,“比如手术手套有4个号,我的手比较大,要戴8码的手套。看完笔记我明白了,为什么王婷递来的手套从没错过。”

王婷也曾是“菜鸟”。

2015年7月,王婷从南昌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初入职场,面对事无巨细的护理工作,她一样惶惑过。第一次给患者注射,那位患者看她稚嫩,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令她尴尬不已。

然而,二附院从细微处着手的工匠精神,很快就感染了王婷。

入职不久,王婷和带她的巡回护士熊洁老师,去准备间给一个小朋友打留置针,可两岁半的小家伙哭得歇斯底里,手舞足蹈不配合。熊洁没有贸然去抓孩子的小手,而是打开了手机。王婷有点纳闷,心说难道要录现场教学片?没想到,熊洁找出的是一部动画片:“宝宝不怕,我们一起看动画片啦。”真灵!刚刚还泪流满面的小朋友破涕为笑。趁这个机会,孩子打上了留置针,一直心疼地抚摸着宝宝的妈妈连声道谢。

这件小事对王婷影响很大,她记下过程和心得:“细处见功夫!护理工作必须精益求精。”


创新
·上台笔记与时代一起进化


2016年8月,王婷调入手术室担任护士。她面临全新的挑战,初做器械助手,也发生过递错器械的事。

迷惘中王婷发现,手术室护士辛安琪的上台笔记很有水平,解剖图刻画细致、着色鲜艳犹如工笔画,文字记录准确,手术细节丰富。比如她记录和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邹书兵主任配合的一台胆囊切除手术,特别提到“老爹”(大伙给邹书兵取的雅号)的个性化习惯:“老爹胆大艺更高,做手术飞快,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到8分钟,病人出血很少。记得分离胆囊动脉时,他没有用分离钳,直接用手术剪就给做了。切记:我们也必须快速反应,跟上他的习惯和节奏。”

通过向辛安琪等优秀护士学习,以上台笔记为突破口,王婷迅速“入戏”。

与上两代护士相比,王婷、辛安琪们表现出了新一代的特征。比如辛安琪,怀揣艺术梦想,练就了深厚的工笔画功底,精细的解剖图是她的特色。她还设想,用一系列漫画来表现医护工作,做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

而王婷也有从小学画的“童子功”,加上长相甜美,性格阳光,从内在到外表,她具备了成为“网红”的基本要素,“高颜值”上台笔记的爆红水到渠成。

王婷的大学同学、现在的室友熊芳婷是二附院神经内科护士,也是一位网红笔记作者,她用5R笔记法记录的医护笔记,在国内护理圈颇有名气。而她,是一位小众的尤克里里(四弦小吉他)发烧友,弹奏时那如痴如醉的感觉,完全不像一位理性的医护工作者。

熊芳婷把5R笔记法转用于医护笔记,有“不走寻常路”的意味,但护士长批阅她的笔记时,并没有简单判定格式不合,而是鼓励她继续创新。

若问王婷、熊芳婷“走红”的推手,“大V”方亮功不可没。

身为二附院手术室副护士长的方亮,很难不让人注意到他的性别。他业余时间喜欢鼓捣电脑,并且颇有新媒体传播意识。以他为核心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护理公开课”现在拥有三万多同行粉丝,在国内医护界影响甚大,可谓上台笔记的新媒体升级版。王婷和熊芳婷的“高颜值”笔记,正是在这里首发后从业内红到业外的。

走红只是一瞬间,但他们背后一脉相承40年的工匠精神,更值得人们深思。


1

参评项目:报纸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通讯

语种: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兰天、王少君、吴志刚

编辑:任辛

刊播单位:江西日报社

刊播版面(名次和版次):要闻 1-2

首发日期:2016-11-19

作品字数:2863


2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这篇通讯以2016年11月网上曝出的“高颜值手术笔记”为切入点,通过连续追踪采访、深入调查,最终挖掘出一个优秀的医护团队,并将支撑了他们40年的工匠精神带到读者面前。报道既有接地气的温度,又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还有互换时代精神的思考力度。整篇文章有如行云流水,令人渐入佳境;文笔清新隽永,读后余音缭绕。江西省委宣传部以及报社领导对此稿极为重视,精心编辑后特别安排在一版刊出,并配发文本作者执笔的本报评论《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版面重、篇幅大、规格高、效果好!

3

社会效果:

文章见报后,社会效果显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央视等100余家中央级地方媒体转载,江西日报社集团融媒体、江西手机报分别以微博、微信、新媒体封面等形式呈现。本文报道的医护团队坚持40年追求极致工作细节的行为,正与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契合,本文因此获得高度关注、引发深思考,可谓顺理成章。目前,南昌市委宣传部已将二附医院手术医护团队作为重大典型向中央申报。

4

推荐理由:

作者从年轻的“网红”,一路追踪到40年前的缘起、40年来的坚持,把医疗界乃至整个中国都需要的“工匠精神”,写得鲜活、写得传神,正能量满满,社会效果尤佳。


荐读 | 中国新闻奖推荐之“狗不咬”乡长

荐读 | 解析中国新闻奖,看如何做科技新闻精品

荐读 | 2017中国新闻奖推荐之别了,白家庄矿




58 30036 58 17625 0 0 7709 0 0:00:03 0:00:02 0:00:01 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