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业界 | 在后真相时代,怀念那些潜到水底的人

2017-12-02 南方传媒书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17ntf5c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前晚,@平安朝阳 发布了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最新通报:教师刘某某针扎儿童事件属实;涉事虐童经检查未见异常;涉事班级视频监控存储硬盘已有损坏,现仅恢复113小时视频,未见虐童情况;群体猥亵系编造;爷爷叔叔医生系编造;小男孩吃药视频经查系家长诱导。

至此,虐童案告一段落。但事实真相是否如通告中所说呢?舆论一片质疑。的确,没有看到详细的报道,没有客观有力的证据,没有对事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一则简单粗暴的通告,几个孤零零的调查结果,如何能让人信服?

没有人可以解答我们对事件细节的质疑。政府发布通报的一般宗旨是:“我说的就是事实。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没有别的事实了”,雷洋事件如此,三色幼儿园风波也是这样。

而在这样一个需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共事件中,在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在我们对事实还不甚了解的时候,我们经常被情绪激昂、立场鲜明的自媒体牵着鼻子走,只能聚焦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根本看不到水面之下,这也是多数网民持见偏激的原因。

在这些热点事件中,我们鲜少看到事实完整、调查深入、情感中立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鲜少能看到潜到水底下去的人。

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

11月24日,由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曹艳辉博士完成的《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在2017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首次发布。

报告指出,比起六年前,中国调查记者数量减少了57.5%,仅有175人,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曾经举国闻名的调查记者如王克勤、邓飞、孙春龙等将重心转向了公益;罗昌平、陈安庆、简光洲、杨海鹏等人,或自主创业,或转向其他岗位;仍然坚守在一线的“第一代调查记者”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调查记者至今凤毛麟角。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一个麦克风。每次触及公众痛点的重大社会公众事件发生后,自媒体便一哄而上,咆哮式地发声,在没有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靠吃“人血馒头”获取更多流量。


现任财新传媒总编辑、“最危险女人”胡舒立

他们都明白,在纷杂的网络信息中要想吸引关注,第一要“快”。但对事件的调查需要一个过程,远远比上不情绪发酵的速度,而对热点事件的评论、表明态度立场并不需要太多客观事实,可以第一时间迎合受众情绪,所以就会出现“评论者人满为患,调查者寥寥无几”的现象。受众的情绪消耗地太快,而热点也转移地太快,留给调查的时间越来越少。

与吃力不讨好的调查记者相比,自媒体们只需要坐在电脑前轻轻松松地收集资料,靠贩卖标题和情怀来获得10万+的阅读量。在这钟情况下,有多少人还愿意苦大仇深地去做严肃、公正、客观、理性的深度报道呢?毕竟,67%的调查记者月收入在5000到15000元之间,而咪蒙的助理已经月入五万了。

金银岛系列调查报道

尽管减少了57.5%,但我们仍然有175位调查记者,优秀调查报道的缺失不仅仅是因为无人调查,也因为无法调查。

就在前晚@平安朝阳 发布通告不久后,公号“任易”发布了一则题为《三原色幼儿园视频监控在朝阳区教委有日志和备份》的推文,对通告中所说的“涉嫌班级视频监控存储硬盘已有损坏,现仅恢复113小时视频”提出质疑,但很快就被404了。

该文为公共讨论提供了必需的重要技术细节和相关政府文件,种种细节和推测是否属实可以留给公众与媒体讨论、核实,可为何如此迅速地就被404了?理由又是“接相关投诉,此内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噢,原来是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太大了。

那我们是否可以合理推测,这些天来被404的文章里有优秀报道的苗头?又或者,存在让我们大呼过瘾的调查报道,只是我们没看到?

云南曲靖铬渣致污调查:铬渣堆存江边10年以上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404,甚至于像新京报、澎湃、财新网这样的权威媒体也有不少文章被删除,但很少有人能确切地告诉我们被删除的原因。在习惯404的同时,我们也习惯了不相信。

今年的记者节,新京报说:唯有真相不可辜负。但被毙稿,被删除,被禁止传播,却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天命。不必苛责自媒体只有观点没有事实(自媒体没有采编权),因为有权利做事实的调查记者,最终也还是没能提供丰富可信的事实。


如果新闻制度不改革,如果政府继续不面对媒体质疑,不充分回应公众质疑,用快刀斩乱麻的思路处理公众事件、一个答案回答无数个问题,那么,信任只会越来越少,而矛盾会越来越深刻。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作者之一陈峰

2003年,《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引发了全国对收容遣送制度的热议。在律师、媒体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这一年,报导“孙志刚”事件的南都记者陈峰,入选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记者风云榜”。八位获奖记者里,七个都是调查记者。


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一批充满理想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年轻人,在报社、在餐馆、在走道上畅谈《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和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时兴奋激动样子。


在那个中国调查报道的黄金时代,谁会说新闻无学呢?


(本文转载自南京大学新记者

文字 | 矢車

责编 | 杜杨 孔德淇 彭雅琦)

陈安庆:南传独家全媒体电视出镜记者实用手册

业界 |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老记者访谈”之陈特安

业界 | 报纸版面不新颖?来围观这些报纸版面的创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