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局 | 陈安庆:高校魔咒——遇上820万大学生最难就业年,传媒学子生不逢时吗?

2017-12-07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17ntf5cg&width=500&height=375&auto=0

01


12月6日,今天看到一则重磅新闻,教育部称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


就业形势严峻!


几乎过了国庆节,新闻应届生们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感受到校招季的压力了吗~  


地域限制、专业限制、性别限制、薪资待遇、靠不靠谱?合适的招聘岗位少,同时要挑战海量的竞争者。

 

现在主要的生活状态是不断搜索招聘信息、投简历、笔试面试,各自丧,各种打击、各种煎熬与焦虑!


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中国各大高校新闻学教育,在传统媒体黄金发展十年的高奏凯歌声中,一路裸奔。但近五年来,却发现大学新闻教育不仅没有获得“精英教育”的标签,反而陷入了连培养“新闻民工”的资格都不远远不够的窘境中。


从新闻学界名声显赫人大到复旦,从武大到中大,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


也许我们可以用惨不忍睹,哀鸿遍野来形容这些高校的惨淡就业率。一流新闻名校尚且如此,其他新闻院校是否就好一点呢?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春林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坦言,该校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只有10%—20%,研究生就更少了。同样的遭遇还发生在暨南大学教授谭天身上,“6个毕业的研究生,仅1人做记者”。


新闻专业居然上了“就业率低专业榜单”,乍一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观察周边的环境也就觉得在意料之中。此前的多年是门户网站以及纸媒、电视台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兵强马壮,还要不断招兵买马是一些强势媒体的常态。


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可是,读了新闻系,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新闻专业曾是多么令人眼红的热门专业。不过,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正在瓦解这一曾经强大的传统媒体城墙,更要命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在内容的深度上也有收缩的趋势。 


这几年来, 传统媒体面临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在新媒体领域的进攻策略短时间内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经营状况日落西山。因此,传统媒体要么裁员,要么鼓励员工创业,更有一部分媒体直接关门大吉。


 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经营状况不好,不招人。另一方面,很多新闻学子“不愿意陪已经奄奄一息的传统媒体等死”,向新媒体蜂拥而去。而新媒体呢都是些营销类的自媒体微信公号岗位,压根和专业媒体道义担当,理想情怀,实地采访,大众面前露脸,家喻户晓这样的愿望,八竿子打不着!去那些企业做公号狗、键盘侠,生产一些很low的东西,想想都对不起新闻专业老师几年苦心教导?!


最后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目前这个传统媒体衰微、自媒体还没有大规模集体上位的时机,新闻系的毕业生就业难注定尴尬。


                       

02


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系毕业生?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有一次公开表示,他认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


对此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博士生说:“我是跨专业考取博士的,以前根本就没接触过新闻业务,我自己定位以后到大学从事新闻教学,从事新闻科研、教孩子们学新闻,要会写消息干什么呢?”


表面上看,这位博士先生的话似乎理直气壮,可是亲爱的、尊敬的博士先生,你所谓的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或新闻教学,毕竟研究的是新闻啊,连消息都不会写,还研究什么新闻?


另外,“跨专业考取博士”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或者值得同情的事情,不能成为您“不懂新闻业务、不会写消息”的理由吧?


如果这样的新闻学教师进入大学新闻系,我们真有点担心他会误人子弟,耽误一批人。


导致新闻学院学生不偏爱新闻业的原因大概如下:


1、大学新闻学教育的整体失败,磨灭了孩子们的热爱。

 

2、业界不少媒体唱衰客的负能量感染,新闻学子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失望情绪裹挟。


3、很多新闻学子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以为传媒业风光好玩,却忽略了这一行业的辛苦,觉得累,缺乏一种矢志不移的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4、在课堂上,在实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搞新闻,而且也缺乏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实际上,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远比学历重要。除此之外,拥有社会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能加分,比如财经、法制记者,需要的就是财经和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03


很多新闻学子只知道埋头学习,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学习,以为在大学里得了好成绩,拿了奖学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等毕业到媒体工作,其实大谬。


他们并不了解,不少名牌大学新闻院校的所谓教授、讲师,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业界经验,既没有做过编辑也没有做过记者。


根本没法做到新闻教育与媒体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仅有的实践经验是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在某媒体做过个把月新闻实习生。


为什么不懂业务、不会写消息还能理直气壮呢?


其实中国大部分的新闻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这样的新闻学导师比比皆是。我们的知名新闻学院为什么生产不了媒体需要的高端人才?


新闻院系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高校新闻教育的缺失。


新闻学教育长期受学界不良习气影响,所谓学者只需埋首故纸堆,以为发表不着边际的论文越多越好。但目前,新闻学教育更侧重实际,世移事易,埋首故纸堆就可以混饭吃的时代逐渐远去。


实际上,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已经过时,在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新闻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竞争力不足。


消息不写何以写论文?那些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名校博士们,何以赢得新闻业界的认可?!


新闻学院传统的“能拍会写”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的需求。“现在都用人单位都要求掌握高端的H5、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无人机新闻、产品经理等等,这些不少新闻学院压根没有课程教学生去做。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健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是很严酷的一年,毕业的人多,需求少,而且位差也很大。我们800多个教学点里,真正有比较象样的试验设备和必要的新闻采集、加工编辑设备的教学点不到1/3,这就意味着这些教学点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实际培训比较少,只学习了纸面上的操作。”


人人都像选择自己喜欢的、对口的、适合的岗位,但在目前大的就业形势下,新闻学子也要转变一下就业思路。


实际上,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有60%是在非新闻媒体就业的,真正在媒体就业的只有40%左右。所以希望同学们到企业去、到基层去,都是有就业机会的。当你从基层崭露头角,也许就会有媒体把你挑出来。


如何为自己打开局面,新闻传播类的学生要注意“一专多能”,既有自己的专长,又有别的技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04


中国新闻学界难以从教育质量差的泥沼中安稳脱身。那国外的情况如何呢?


在全美新闻学院排名第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没有在采编一线做过10-15年以上职业记者、编辑的人,甚至没有资格走上新闻学讲坛!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早在1902年,普利策就在他的备忘录中记载下他的新闻教育观。


他写道:“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将来的从业人员。”


他的梦想在1912年9月25日得以实现,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成为全美培养新闻从业人员、探讨新闻现在和将来的最好学校。


在美国新闻院校,大学教授们多来是由具备丰富新闻从业经历的业界高手组成,他们来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界的知名记者、编辑。


或许是秉承了普利策的新闻教育观吧,美国新闻学院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基本上被当作记者、编辑,教授是主编。


实验室便是新闻工作室,而每个学生也会被分配到一个社区蹲点,像国内媒体的记者站一样,每人负责报道该地区的所有新闻。


也就是说美国高校的新闻学院完全模拟现实新闻机构的做法。


教授按照新闻专业标准批改学生的报道,毫不留情,直至体无完肤。许多学生都已经为那些苛刻的评语直抹掉眼泪,但还得重新采访改写报道。

                

站在媒体公司老板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想进和媒体沾边的单位或者公司,毕业生应该有基本的互联网思维,要会玩新媒体,最好是个网络达人,粉丝越多越好。如果粉丝多到一定程度,其实你已经不需要给人打工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05


所以说,新闻专业就业率低对于毕业生而言不是好消息,但是站在媒体更迭的角度看,只能算是一个进步现象的副作用。


怨天尤人没什么意义,何况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新闻系毕业生要做的是先找一份工作做着,如果以后还想在新闻行业发展,抓紧时间学点靠谱的东西吧。


学新闻的你其实有机会站在一个行业大发展的风口上,关键是:你不要走错了方向。高校新闻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设、缺乏与业界的无缝对接,不能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技能、再加上学校随便请个高喊所谓“新闻无学”的文科教授讲专业新闻课,导致所谓科班出身的新闻学子所学的知识,呈现出宽泛、浅薄、杂乱的形态。 


就目前而言,新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仍然饱受争议?是尽量打牢文史哲基础?还是尽快让学生掌握新媒体融合应用软件技能?还是让学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中具备更多新闻信息生产、整合、辨别、批判的能力,适应媒介自我赋权和公民舆论做大的发展局面?


或许这些答案都对,也或许这一提问本来无解。但有一条毋容置疑,新闻教育一定要面对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实践动手中进行认识和思考,所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新闻学教育的另一个悖论是目前不少媒体的人才需要更注重技术性、新闻生产层面的训练,采写编评得到了关注,而文史哲内功方面修炼缺位。做新闻技工没问题,但是要成为一个知名记者,没有文史哲法律经济方面的综合修养,会缺乏宏大的视野和文科综合根基,就会缺乏对理性和方法的追问。而这一切,都是优秀记者需要的。


缺少了这些基础素质的新闻毕业生,即使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新闻是一个“理想者”的行业。新闻传媒从业者是社会的哨兵了望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新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讲了采写编评,讲了摄影,讲了广告艺术外却恰恰忽略了“新闻职业理想精神”的启蒙与提升。


不少新闻记者浮于表面“万金油”式的迷茫、新闻界从业门槛低、新闻教育质量不高、水平参差不齐且脱离实际等也多为业界诟病。上哪去找那么多能在悲情中克制感情、客观记录、冷静分析的新闻人才?到底是培养模式出了问题还是用人模式出了问题?


实际上,新闻教育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有改进的空间。要鼓励新闻学院实践育人,接触社会,培养新闻学子理性不偏激的做人准则;不仅有人文情怀还需要有讲科学,尊重逻辑和实证的严谨态度;明白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懂得新闻业的复杂性,懂得敬畏技术,时刻保持思考与创新。


背上包,清点下包里物品——移动wifi、自拍杆,笔记本电脑、优盘、电池、相机、数据线,耳机、笔本、电源线……边拍摄、边纪录、边发稿、边照顾各种设备成了移动互联网网媒时代记者工作的“新常态”。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记者要会写、编、拍、播……全能型记者已成大势所趋。


新闻学院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抱残守缺,指定没有活路?最终就是成为误人子弟的罪人?


面对移动网络时代的来临、传媒技术的变化,新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识、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不要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再去学习,那时候,学校新闻学院存在的意义已经大打折扣了!


每一个新闻学子心里大概都会有一个记者梦,带着记者的光环仿佛是正义的化身。这种朴素的情怀与新闻理想,值得肯定。


有人说,世道变坏首先是从嘲笑新闻理想开始的。


06


随着市场化媒体的18年发展,新闻学子们并不了解,中国新闻学院每一年在校本硕学生超过21万,而目前中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共有23.6万余名。这意味着,新闻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已逼近全国记者总数。


这背后映射的是一个事实——新闻专业开设大跃进,盲目过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全国的大学有近一半的高校一哄而上上马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布点学校1080所,在校生23万人。而在2005年时,全国仅有661个点,在校生10万人。


 统采编从业人员的高饱和状态,反映出行业不景气的一面。


新闻学专业早已步入高度同质化产能过剩的僵局中难以自拔?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恐怕每个人目力所及、亲身体验吧,每年暑假找关系希望到媒体实习的新闻学子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则是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新闻学子需要历练自己,二则不少人需要急于应付学校里的实习学分,否则难以毕业。


在不少体制内媒体,新闻业态没有激活,新陈代谢没有跟上。工作多年有编制的老记者、编辑们不离职,媒体就不可能启动新一轮的招聘?而应届毕业生没有多少新闻实战经验,市场化媒体又不太想招应届生。


中国是人情社会,新闻学院毕业生除了能力因素、机会因素之外,学生能否进媒体还取决于社会关系因素。用人单位也有他们的难处。很多市场化媒体,行业竞争环境残酷,内部施行末位淘汰制,用人单位单位就会告诉你,他们没有义务,为初来者做基本培训,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成熟的新闻信息生产者,个人的才能智慧能够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也因此传媒新人在就业中的优势并不大。


另外,新闻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广,但都不精通。和经济、法律等专业的学生比起来专业性不强,没有专业支撑和核心竞争力。大学里新闻学院的教学为何饱受诟病呢?媒体业界确实对新闻学院的学生有看法,新闻学院的学生过于浮躁、分析思辨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基础不牢,较中文、法律、经济专业学生,新闻专业毕业生专业性不够,人文素养和思想深度也不够。


             

07


上面说了那样多,难道我们就悲催到无路可走了吗?面对820万就业季,传媒类学子怎么办? 陈老师不妨在这里说几点:


1.刻苦勤奋,新闻界没有神童。


大学四年,每年暑假陈老师都会留在长沙,联系报馆实习历练。2003年夏天,长沙酷暑,我一跑就是两个多月。期间有两次中暑,打吊针。很多人羡慕我,还没毕业就已经做到了《法制周报》的首席记者,我当时是以笔试第一名考进这家报社的。貌似一副少年得志的样子,但只有广电大楼里打扫卫生的阿姨知道,这个年轻人一周有一半时间,夜晚都是睡在办公室的水泥飘窗上的。


那时,办公室就是我的家,抽屉里放着我的毛巾和牙刷。有一次在外连续出差两个多月,回到单位时门卫都不认识我了。

选题,采访,出发,在路上。我所认为重要的日子,只有截稿发稿的日子,在外出差我驻足报刊亭的时间也比逛街的时间长。赖在新华书店读业务书不走,上海的书店、苏州的书店,无锡的书店......

 

2.勇敢无所畏惧,执行力强。


市场化媒体新闻一线的实践,造就了我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踏实做事、敢于担当、拼命三郎的特点。而在体制内媒体的经历,使得我更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待人处事注意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公道正派。


3.多看书,聪明书打底。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文史、理工类学生,尤其是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学生更是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们的优点是思想活跃,富于创造力,自我意识突出,感性认识能力强,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集体合作,思辨能力相对较弱,不重视人文基础学科的学习,随意性较强,性情较为松散,纪律观念差。


做一个合格记者至少要阅读200本人文社科类经典读物。


新闻是“体”“用”兼备的学科,如果没有多学科的基础,仅仅依靠新闻那一点采写技巧和传播理论,新闻学将成为无缘之学,无根之学。


我还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阅读量直接决定你的写作质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你感觉写不出,哪是因为你读书太贫乏,问词穷尽。没有输入,何谈源源不断地输出?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积累和储备最重要。


新闻学只是浅浅地一弯小溪,它的水源来源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社会学科,是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的。


如果你仅仅被动接受任务,在台下不做自己的读书计划,仅仅依靠别人,疲于奔命,那很难有大的进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仅仅要完成公共任务,自己还要有自己的小九九,自己的学习计划,阅读计划。


                   

08


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新闻系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新闻学院的孩子,在没有专业支撑,也没读过几本书,上手虽然快,但是发展半径小,而一些中文,法律,财经专业的学生,虽然一开始上手不如新闻学生上手快,懂套路,但是他们的发展后劲大,知识储备丰厚,掌握了套路后,完成的新闻作品质量远胜新闻系学生。


必须多读几本书,特别是经典作品了。脑子里没有上百本书垫底,想成为一个好文字记者,我看您还是算了吧。总不能豆腐三碗,三碗豆腐,整天就那几个陈词滥调混事吧!


记者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合格的记者,脑子要灵活、人脉和沟通能力一定要强。


哪些情商高、交际能力强、有点“不安分”和充满好奇心的人是比较适合做记者的。 要求能吃苦耐劳、思想活跃,有创造力,工作执行力强,很快能独当一面。


有很多名校博士硕士学历高,专业也好,但不能吃苦,采访不花工夫,写稿马马虎虎,这样应付差事的编辑记者淘汰率很高。


在毕业季很关键很现实的问题是,应届新闻学子想知道,媒体待遇怎么样?


陈老师还是可以透露一下的。


影响传媒人的薪资因素,一方面是工作“量”一方面是“质”。在报社,编辑记者们的主要收入是工资+稿费。记者编辑的工资待遇和工作量成正比的,稿件刊发记件打分,按照版面配置位置、重要性,传播效果打分,这直接决定了你当月的实际收入高低。


电视台记者编导用人情况复杂,即使在央视和湖南卫视,员工聘用情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员工台聘有的是和频道签约,还有的是和栏目组签约,还有什么都没有签的,做片子拿稿费,待遇都是不同的。


编外用人方式,在身份差异、经济待、政治待遇、劳动和养老保障、工作稳定性等诸方面差异大,导致心理失落、职业认同感弱、对供职媒体归属感和忠诚度弱、职业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电视台如果想要再拿高薪,除非职位往上升,做到制片人总导演什么的。只有职位上升了,薪水才可能有大幅提高。


不同媒体赢利情况不同,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主流强势媒体待遇要优于非主流边缘不知名媒体。


在媒体工作,如果你想拿高薪,记者要非常能跑,非常勤奋,这勤奋一方面体现在体力方面,另一方面要具备捕捉新闻的敏感度,发稿量巨大和稿件质量也高,出手快、量大、又快又好,而编辑则体现在编版量,版面编辑质量上。


这几年传统媒体盈利不佳,在报社里记者编辑能拿到万元的月薪,屈指可数。


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有1000万左右,而传统媒体就有编辑记者80万人左右。一般而言国内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4000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8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1-2元以上。


实际上,做网站编辑在文字和选题策划方面和报纸杂志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对互联网和软件应用的要求就比较高了,需要懂得SEO的基础知识、  PHOTOSHOP图片处理、Dreamweaver编辑、Fireworks图形编辑设计软件等都有要求,有部分电商媒体还需要懂得线上营销的知识,文字处理和计算机能力都要过硬。


出镜记者记者要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口播出镜新闻外采任务,丰富的采编经验和人脉资源。随着采访经验的丰富和发稿量的提升,一个月包括车马费也能拿到8000元,有时也能拿到1万元。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资深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教授、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

                  2017年12月7日 长沙退步斋 

陈安庆,国内首家新闻私塾——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内资深媒体人。
       曾任职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经济观察报、法制周报创刊元老、银川晚报副总编辑、新华社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潇湘晨报社特稿部黄金一代记者,职业媒体人,擅长财经报道,调查性报道,时政报道。
     15年一线职业媒体经历,11年传媒教育经验。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从业15年来,发表各种文章800多万字,南方传媒书院5本系列专业新闻采写教材出品人。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将它分享到朋友圈,更喜欢长按上方二维码用真金白银支持辛勤写作的陈老师呦~

观局 | 陈安庆:逆战来也,王牌要狂野…无人机新闻策动传媒革命

观局 |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新闻写稿编校“排雷”16条军规》

观局 | 陈安庆:不吃辣椒不革命,尝尝吧,调查记者愈尝愈勇敢!

观局 | 陈安庆:“塔西佗陷阱”vs 情绪大爆发,朋友圈进入后真相时代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