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青年记者能从凤凰卫视吴小莉、胡一虎身上学到哪些干货…

2017-12-15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01


   一位诗人刷屏朋友圈

    他的诗

    很多人从小就会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昨天余光中先生逝世。


   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先生。


  “乡愁诗人”走了,游子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今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


   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


   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想葬于长江黄河间,坦然睡去……


   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


   先生一人占尽。


02

提起乡愁,其实今天我们想聊聊台湾眷村。


台湾眷村是离乱历史的产物。


居住在眷村中的台湾老兵,背井离乡70年,怀揣着乡愁渐渐凋零。


邓丽君,林青霞,凤凰卫视的招牌主播吴小莉和胡一虎,台湾电影双雄杨德昌和侯孝贤,还有张雨生、任贤齐、胡茵梦、刘德凯、郭台铭、徐乃麟、龙应台、张艾嘉、凌峰、赵文瑄、庹宗华、李安、钮承泽、杨德昌、林凤娇、张艾嘉、金士杰、胡慧中、王祖贤、刘若英、李立群 ……


文化界龙应台、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张嫱……


这一大串名单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纽带连接着他们,那就是眷村。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选择了海峡外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去处。


包括60万军队在内的国民党官员、公务员和军眷等合计约120万人撤退到台湾。


国民党当局为此陆续建起了近800座简陋的村舍来安置,亦称眷村。

   

眷村的文化也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白先勇的小说里经常出现眷村。


朱天心、苦苓等台湾文人也纷纷发表作品,描写眷村人在“原乡”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03

  

乡愁难解,索性长留!今天,南方传媒书院为您揭开——从台湾眷村中走出的凤凰卫视吴小莉、胡一虎的传媒乐与路…


“我觉得作为媒体人,不论用什么传播渠道,我们都是在用某一种公契传达信息。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让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负责任的。”吴小莉说。


提到凤凰卫视吴小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块招牌。


人们会清楚记得当年她被总理提及的瞬间,会清楚知晓她手握话筒作为主持人时知性的一面。然而,她走下舞台,放下话筒,屏幕背后的吴小莉是什么样子?不免让人好奇。


吴小莉时,她穿着同电视中一样利落又柔和,发型一丝不苟,生活中的吴小莉,尽管不需要上镜,但依旧那么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个成功女主播该有的自信和从容。


吴小莉,1967年9月7日出生台湾,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新闻主播。1988年考入台湾中华电视公司CTS,从而展开她十多年的新闻工作;1993年7月应卫视中文台邀请赴港加盟卫视,离开台湾赴香港发展,加入卫视中文台主持节目《台湾财经眺望》节目主持人;1996年卫视改组及凤凰卫视开播,担任凤凰卫视节目主持、新闻主播,直至资讯台开播兼任副台长至今。


吴小莉曾在朱镕基当选为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崭露风采,此后这位凤凰卫视当家花旦的举手投足备受关注。在她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她鲜为人知的童年故事。


如今,吴小莉在新闻行业早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且自带名人效应。这其实也不是预料不到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吴小莉的成功也是努力的结果。

                 

吴小莉身上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还是一名学生的她采访到了可口可乐总裁。


吴小莉就读的辅仁大学被看作台湾最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不低。吴小莉所在的大众传播学系要求毕业生采访商界名流或知名企业家。吴小莉将自己的采访对象定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但是,可口可乐这样跨国企业的总裁怎么是轻易就能采访到的呢?


为了采访到总裁,吴小莉坚持去公司苦等,均因为总裁太忙而无果。就在采访毫无进展时,吴小莉被告知总裁要去哈佛大学演说,时长1小时。


吴小莉随即跟到了哈佛。终于,总裁被吴小莉的勇气与韧性打动,同意给她5分钟的时间做访谈。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总裁演说得十分投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第55分钟时,总裁仍然没有结束演说的意思,吴小莉只能给总裁递上了一张纸条,写上“请您记得与一个女学生的约定”。这一勇敢的举动及追求自我权利的坚韧让总裁颇为赞赏,接受了她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采访,这也是总裁的首次接受长时间的独家专访。


只因为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吴小莉成功采访到总裁,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因此,20岁的吴小莉,已经梦想着要进入新闻行业,做一名记者。


04


吴小莉在1993年加盟卫视中文台,先后主持了多个风格迥异的节目,在东南亚华人观众中名气甚响。1996年卫视中文台摇身变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后,吴小莉更加忙碌,综艺和经济节目都由她主持,并专访了后任香港行政长官的董建华。1997年,香港回归的重头节目《柯受良飞越黄河》和《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的主持工作都是小莉负责。


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大革新,吴小莉当然要负担重任,逢星期日晚的《小莉看时事》中,她凭着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以敏锐的触角、灵巧的头脑以及对两岸三地社会情态的深入认识,诚意为观众奉上一个全新风格的时事追击、深入报导的专题节目。节目选题以一周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为对象,挑选一个或两个主题深入追踪解密式报导,配以各方面有关的片段资料,从多角度去剖析事件真相,让大众对事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对于自己“金字招牌”的名号,吴小莉笑言这种效应“优劣势并存”


 “优势就是不需要太多地介绍自己,就能够比较多地、比较快速地跟别人进行交流。但劣势就是,如果是在一个公众场合采访,可能会有一些干扰。”吴小莉说。


虽然被人要求合影或签名、交谈会干扰自己的工作,但吴小莉也说,这种优势会多过让自己分心的劣势。在吴小莉看来,自己的“名人效应”其实很大地帮助了自己的工作。


“比如1998年的那次大水。很多同行都到达洪水现场。但因为大家都在救灾,没有人理我们。所以有好多同行在那边等了好久。后来我到了现场,同样也跟他们交涉。如果是同行们,会先自报家门‘我是哪家媒体,想要干什么’之类。但我去了以后就会直接跟他们说,‘我们真的想去拍一些东西,把一些消息告诉全球华人’。很快就让我们进去了。随后我的同行们也跟着进入到现场。”吴小莉解释说。


提到吴小莉,就不得不提当年她在朱基当选为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崭露风采。而她在凤凰卫视的多档节目也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成为了金字招牌。尤其是每年的“小莉看两会”。


回首第一年报道“两会”,本以为吴小莉会“紧张”,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她给出的词汇却是“适应”


适应什么?“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对内地的情况了解得很少。我在香港,进北京之前,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只有知道这些信息、背景,我才能在这样大的场合找到新闻点,知道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我说的适应,就是要了解关于‘两会’的很多语境,了解‘两会’当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个语境是什么意思,才能解读给观众,才能抓住重点。”吴小莉回忆道。


从第一次做“两会”至今,一晃快20年。如今再做“两会”报道,是否会轻松许多?毕竟,熟能生巧。然而,吴小莉的回答却让人想不到。她说,做了这么多年,参加“两会”的报道工作,反而工作量越来越大。


“以前在那个年代的‘两会’,全球对于中国的关注还没有像现在,报道反而不多。现在是要看更多的东西。因为凤凰卫视是国际视角,大家在关心什么?尤其我们了解了这个情境之后,其实很多的立法在之前都有酝酿,反而都是要在之前先看、先了解的。”“现在尤其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对于北京‘两会’的报道和内容越来越多,而且提前量越来越大,有时在‘两会’之前的一两个星期就开始预热,谈中国的经济情况怎么样,大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信息量。”


05


在凤凰卫视工作了20年,吴小莉可以说是凤凰卫视最具代表性的主持人。吴小莉说没有刻意地打造自身风格,“柔和而尖锐”这种个人风格却不能说不明显。这种风格在吴小莉自己眼中那就是坚持品质。


每年的“两会”可能是吴小莉最忙碌的时候。除了做直播和采访,她还会有自己在凤凰卫视的当家栏目《时事直通车》和《小莉看世界》。以及吴小莉还会帮凤凰网做《例行观察》《行动者说》等。尤其是《行动者说》,因为标有“小莉出品”,所以吴小莉事无巨细,“从采访,剪片,到最后出品,我都会很仔细地去跟。希望它达到我希望的节目的一个品质。”


为何会如此坚持?“我觉得作为媒体人,不论用什么传播渠道,我们都是在用某一种公契传达信息。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让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负责任的。”吴小莉坚定地说。


在凤凰卫视,吴小莉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级别人物。同时她做的节目也都十分长寿。依旧以“小莉看两会”为例。如今,凤凰卫视都过了20岁生日。被问到是否会将“小莉看两会”这档节目继续做下去时,吴小莉毫不犹豫地说“会”!


“目前看起来,两会仍然是中国人的社会当中,在政治、新闻、时政或者财经领域,不论是什么样类型的新闻,它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政治社会生活。所以它既然是这样子,那你的初心是希望能够站在这个公契的平台上面,能够传达重要的、正确的、有意义的,对这个社会有帮助的信息的话,我觉得就没有不继续的道理。”


           

06


胡一虎(1967年8月19日-),生于高雄眷村,祖籍安徽桐城,辅仁大学毕业,北京大学硕士,台湾记者、新闻主播。其曾任中华电视公司主播,现任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曾经主持《纵横中国》、《凤凰全球连线》等节目。现任《一虎一席谈》主持人。2009年9月15日曾担任台北听奥闭幕式主持人之一。


Tiger胡一虎,面对观众他亲切爽朗、平易内敛,在节目上却又锐智而感性。他又是一个小小女孩父亲,所以他内心充满感激与包容。


1967年,胡一虎出生于我国台湾高雄的眷村——那是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的60多万“外省人”的聚集区。胡一虎的童年时光完全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找到影子。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并不宽裕的父亲只能用一辆“韦氏牌”摩托车载着他们姊妹五人出行,他穿的裤子是美国援助的米、面袋子改制而成的,个头很小的姐姐在母亲开的“家庭美容院”打下手时还得站在板凳上给顾客洗头……


高三那年,服务于高雄市车船管理处的父亲为了维护公家利益被黑社会砍伤右臀,这“为正义而流的血”激发了胡一虎最初的记者志向:“自己虽然没法跟那些黑帮硬碰硬,但是我可以做一个新闻记者,去维护社会公正。”


在经历了高中阶段常有的青春迷惘后,18岁的胡一虎考上了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后来扬名大陆的主持人吴小莉是高胡一虎一级的师姐


刚进入辅仁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就告诫学生们“记者要穿着高跟鞋走路”,要做一个高尚的记者。辅仁大学既安排了诸如“新闻实务”、“采编实务”这样侧重业务技能的课程,也设置了“语艺学”、“媒介素养”等偏重培养人文品格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胡一虎在当时开始了博览群书的扎实训练,通过图书馆阅读结识了今天从台湾红到大陆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从小,我的梦想是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内外兼修的主持人,这个梦想支持我刻苦学好英文,也促使我在自己家中就开始了模拟播报的‘演练’。没有观众,我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没有播报台和摄像机,我就照着镜子自说自话,模仿着刚刚在电视里看到的心中偶像的姿态和腔调。”胡一虎回忆说。


07


1989年毕业后,胡一虎因为应聘细节注意不够和发挥失常等原因在应聘中接连失利,“我开始投考报社、银行和空中少爷,在长达三个月的漫长等待中,我整天待坐家中,没有固定工作,只是闲时教一些小孩子学英文或者弹钢琴,赚一些微薄的收入,最后我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到了高雄家中。”


关键时刻,又是父亲帮了胡一虎。他替胡一虎悄悄交上了三大台之一的“华视”的报名表。胡一虎又凭着一份独出心裁的简历《我——采访自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视”。


入职“华视”,胡一虎第一次采访制作的新闻专题片《久违了,老挝》就获得了公司的最佳采访报道奖,“最终我决定选取‘文化’与‘人性’这两个横剖面来深入解读老挝”,“采用做‘创意’的理念去做新闻,这是我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闯荡电视江湖的独门秘籍。”


正是因为自己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的,加之求新求异的主持风格不为稳健派的主管认同,胡一虎辛辛苦苦写就的新闻稿也曾不止一次被主管当面丢到地上并恶语相讥:“这就是你第一名写的稿子?”


最让胡一虎骄傲的“华视”经历还是1994年采访新当选的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第一次与他崇拜的美国偶像同行彼得·詹宁斯、拉里·金和全球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奈特同场竞争。胡一虎假扮游行人员,用“曼德拉先生万岁,天佑南非”的祖鲁语招呼,才突破重重警戒采访到曼德拉。


1995年,进入职业瓶颈期的胡一虎获得“华视”100万元拨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修。此间,胡一虎把自己因为主持风格另类而遭受的苦闷告诉了拉里·金。拉里·金勉励他:“你的微笑很迷人,肢体语言也很丰富”,“JustBe Yourself”(做你自己)。“Just BeYourself”也自此成为伴随胡一虎至今的职业信条。


 

08


1998年,对“台中女中事件”的报道《我们这一班》也是胡一虎职业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台中女中资优女生廖曼君因为情感纠纷而跳楼自杀,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胡一虎和同事走近她们,一反抢独家新闻时的“不择手段”,充分地尊重她们的感受,充分地倾听她们对廖曼君的哀思,最终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心理治疗案例。


“华视”十年,胡一虎从一个小记者做到新闻主播,始终把自己定位为记者而非主持人的他收获良多,这种经验也一直贯穿着2001年加盟凤凰卫视后的工作:“透过播报形式,贯穿我职业生涯前后的始终是我心中长存的X轴与Y轴坐标系。X轴代表历史观念,我凭借此去找寻某一个新闻场景的过去,进而找寻人的演变和物的变迁。Y轴则是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底色不变的前提下,新的形式和好的创意始终是我自己事业追求的更高境界。”


2002年,《纵横中国·安徽篇》摄制组来到了胡一虎的祖籍地安徽桐城。“安徽桐城于我来说是个无比熟悉,但又无比陌生的地方。”胡一虎说,“在无数个场合我自诩为‘桐城子弟’,直到我真的身临桐城实地,我才懂得这4个字具有足金的成色,才得以窥见父亲昔日的家世门风。”


当观众评价胡一虎的主持风格“和别人真的不一样”时,胡一虎“只知道和父亲有关,直到来到桐城,才终于知道我和这座城市有着生生不息的关联:纵横中国我仰仗的底蕴和底气原来早已隐藏在父亲的一呼一吸之中,成为父亲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父亲成就我的‘遣词造句,提升勾连’的职业主持人之看家本领,原来是有着‘文都’盛誉的故乡冥冥之中的赋予。我终于知道了故乡的爷爷奶奶为父亲命名‘根深’的寓意。”


从台北到纽约到香港再到北京,这么多年下来,再有人问胡一虎的身份,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宣称自己是“新·华人”:“新·华人拥有的是‘清净心,正知见’,以包容、宽容看待历史与人生的悲剧。他不再以地域之分,不再以意识形态打架,不再以区隔历史的态度来分割你我他”,“新·华人也不有意强调海内外之别,‘我’即使身在欧美他国,只要对传统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与自己不同的华人面孔的时候,‘我’就是新·华人。”


09


2013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向总理提问,他的提问引起网友热议。问答实录如下。


胡一虎:总理您好。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另外,我要特别说的是,我也是安徽省籍的人,但我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工作在香港、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穿梭在两岸三地的华文媒体人。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谢谢总理。


李克强:刚才记者先生提醒我,手势多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不太注意听我回答问题的内容了。不过你刚才讲的三个都是容易引起我情感的问题


我记得前年到香港访问,宣布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繁荣,推动两地 深化合作的一系列政策,你把它比喻为“大礼包”倒是很形象。不过这个“大礼包”的乾货要一个一个地打开,才能用好、用足,还需要两地共同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中央政府会尽力去推进。


我访港的时候,深感“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充满活力,香港同胞勤劳、智慧,香港社会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内地和香港合作空间还很大。凡是有利於港澳同胞福祉增加、内地和港澳合作深化、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的事,中央政府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你问到个人经历,也讲到安徽。我曾经是安徽凤阳的插队知青,很难忘那一段和乡亲们度过的艰难岁月。那里当时是中国农村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是後来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的发源地。我还记得1977年高考后,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


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使亿万农民脱贫,也使许许多多的人出现了重大的人生转折。如今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想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使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


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个人的经历,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麽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谢谢。


干货 | 不懂策划写作?看这一篇就够了

干货 | PS进阶版教程(五)

干货 | 90%的失败采访,原因都在这!

干货 | 一篇好的推文怎么能少的了合适的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