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局 | 陈安庆:现在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春节传统文化为什么成了支离的碎片?

2018-02-19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01


现在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怎么一点年味都没有了呢?


当人们发出年味淡了、年味没了的感叹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思考这个问题呢?年味是什么?年味去了哪?


春节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要求了,大家对于春节的情感期待和它给予我们的情感慰藉,已经相差甚远了。


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传统节日形成的土壤业已丧失。


大家知道阴阳历法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它饱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古人耕种、饮食甚至起居都要依据它而来。


中国人从小年开始忙年,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这才算过完了一个年。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爆竹声声,辞旧迎新,人们祭天、祭神、祭祖,穿着新衣或拜访亲友,或听曲看戏,用最丰盛的餐食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


对于娱乐生活匮乏的古人而言,这漫长而寒冷的季节里,过年的热闹劲就格外让人欢喜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辛苦惯了,所以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放纵一下,大吃大喝大玩一通,这未尝不可。


在城市化浪潮中,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开始消减嬗变。


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因为过年可以拿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鞭炮的热闹,浓烈的硝烟味尽情释放着天真顽皮的童趣……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团聚,走亲戚串门子的高兴劲儿……


如果,对照这种年味,现在的年味确实是淡了。

   

         

02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正像这支童谣中唱的那样,一过腊八,人们便开始掰着手指头数再有多少天就要过年了。


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所要传递的是人世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所传递的人情味以及敬畏自然、尊重先祖的文化内核。


中国经济一路狂奔,人们的生活改善不少,对于城市人口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新衣服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大餐也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品尝。那些曾经的过年“标配”,早已不再是过年专属了。


在城市里过年,要换个角度来看年味淡,城市与农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环境的变化就决定了那些在农村盛行的春节文化,在城里可能就要受到排斥,在农村受追捧的东西,城市人也许并不待见。


在科技不够发达的时期,人们对于外部世界认识不足,于是他们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建构出大量的神话人物,营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编织着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梦。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白日梦被一个个击碎了。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家族的背景下才显得更有规模和意义。


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宗法制被迫坍塌,流动性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主要特征,亲人四散各地,节日的气氛必然大受影响。


杜尔凯姆认为,仪式的功能是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在仪式上人们发泄感情,交流思想和情感,规范社会关系,增强道德规范的权威;仪式是对所祭祀物体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永恒化。


按照传统,从“年三十”夜晚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普天同庆和家家同祭的神圣时辰。天交子时,鞭炮齐鸣、灯火通明。过年时,我们会祭神、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传统春节年俗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先人的怀念与尊重,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心愿。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从正月初一到初五,要分别对天、地、日、月、山、川、社稷、祖先以及福、禄、寿、喜、财等众神举行多种合祭、分祭仪式。大小商家祭拜五路财神的日程从初一排到初五。亲友间的拜年,城镇社火表演和庙会,家祭、官祭和皇朝大祭,家庆、官庆和皇朝大庆,在此时刻连续不断的烟花爆竹声中达到了隆重、欢腾的极点。


过年的欢庆活动,需要烟花五彩缤纷,鞭炮震耳欲聋的气氛烘托,人们在社火表演的锣鼓喧天中,虎跃龙腾,欢庆活动走村串乡,走上街头,走遍全城,达到举国欢腾。如今,包括北京,上海,杭州,长沙,唐山等444个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实施了禁止燃放,运输和经营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


烟花鞭炮禁燃后,年味淡了不少。


燃放爆竹或鞭炮的含义,从来都离不开驱除邪祟的祭祀,它的轰动效应绝不是为了无缘无故的宣泄。社火表演无不与敬天祭祖、祈福纳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的表演本来就是为祭典的需要而传袭下来的。


我们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年味淡,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年时,我们无事可做,缺少规定性的习俗,也就是没有约定俗成的仪式,有了这些习俗和仪式,年味自然就有了。这一代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大年三十到初五的年俗常识。

   

   

03


一旦斩断了过年的传统文化根脉,就会失去了年味儿。时光浅浅,岁月留香。那时候的年,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人们的精神却很富足;虽然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但人们对过年却饶有兴致。


过去,我们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穷日子的年代,也会品出年味儿,《白毛女》中杨白劳躲债回家还要从集上称回二斤面包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闺女喜儿扎辫子,家里的门上还要贴上门神,过个穷年。



如今,富起来了,年味儿却反而淡了,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年俗的文化根脉断了,尽管很有钱,也没有年味儿,只剩下钱味儿


大吃、大喝、大甩卖、大抢购再红火热闹,也没有年俗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好像穷得只剩下钱了,花钱消费的味儿浓了,年味儿的文化内涵淡了。

 

春节年味淡了和中国实施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有关联。如今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从前过年都是一个大家族,亲戚啊孩子啊,都很多,可能是住在天南地北,过年的时候聚在一起就有一大帮子人,其乐融融。


但如今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亲缘关系相对单一,大家族聚会的欢乐场景不如以往。很多子女在外成家立业,在大城市漂泊、奋斗挣扎,工作节奏快春节期间仍需加班值班,很多人回不去家,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城市恐归族


即使回乡,我们也不得不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曾经亲密的小伙伴已经没有了踪影。即使见面也充斥着各种攀比和炫耀,同学发小聚会忽然有了心理压力。


由于城市化进程,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呈现消减的态势,特别是如“送穷”等更是不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强弱程度,与城市的区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心城区不如传统的郊区,郊区又不如郊县,县城又不如乡村。传统春节文化的影响力,越是发达地区相对而言越是比较薄弱。


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度,也与人员的年龄构成有一定的关系。大体而言,老年人重视传统,而年轻人对传统知之甚少,特别是较少受到传统民俗心理的影响。


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演变,与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人员交往,使原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追求都发生了生存基础变化。



   

04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变化的程度,经济发展的程度,更是日新月异。物质供应的丰富,个人收入的增加,也为人们求新趋变的心理提供了条件。这些,都为民间礼俗的变迁,岁时民俗的消长,游乐方式的更新,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条件。


再加上现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年味淡了很多。传统中国人过年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如今,有的人则是过年时外出旅游。这种风气,也是从城市开始,并向乡村漫延的趋势。


拜年走亲串友显现出农耕时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联系网络。在传统乡土社会交往中,以骨肉之情最为亲密。


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团圆的年夜饭和除夕守岁,与传统既有关联,又有变异。传统年夜饭,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因为面对新年,人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年夜饭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到,即团圆、平安、健康、幸福。如果家人远在外地无法赶回,则空一个座位给他。这顿年夜饭都是在家里吃的,需要精心准备。


但如今,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订餐吃年夜饭,家宴的仪式感和心灵归属感淡了不少。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上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百姓生活最接近的神,祭灶神的习俗一直千年延续。但在城市化浪潮的过程中,越是城市的中心区,祭灶的风俗越少。因为随着煤气灶、微波炉等的出现,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越来越淡薄。


传统春节年俗变淡还表现在拜年方式仪式感、隆重感消失。传统拜年,小辈给家族长辈拜年一定要登门拜访。如今,现代人拜年由上门拜年到电话拜年,再到手机短信拜年,如今又出现了微信拜年,新的科技和时尚方式影响着传统。


移动互联下的现代社会衍生出手机人,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带上自己的心回家”? 春节,“红包”的风头一时无两,无论是看春晚,还是吃团圆饭,相信不少百姓都会不顾左右,而是端着手机不停的摇摇摇。


就拿中国人过年的大事,大年三十看春晚来说吧,始于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它曾经带来过许多笑声与感动,留下过不少经典语录,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年味记忆。可如今,它也已成为了一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人们不再对春晚里那些炒冷饭的段子津津乐道,相反更热衷于开着电脑,捧着手机和iPad,边抢红包,边“吐槽”。



从过去的“一直被期待”到现在的“一直被吐槽”,春晚已经越来越难办了!


支付宝集福,微信拜年抢红包,自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颠覆着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春节的时候,民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今年的春节,我们的交流似乎变得更少了。在这全民专注于手机屏幕的除夕夜,有多少孤单的身影徘徊在清冷的夜空下。


凡此种种,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如今已成了支离的“文明碎片”。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在外过年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你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的感觉了。


社会不断发展,生活不停改善。家乡的年味也在变化、在消失,这是无可奈何的逝去。


毕竟,现在是信息社会了,外部文化的冲击、融入、交汇,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过年习俗。


为什么人们不再像之前一样期待春节,甚至提到春节不是那么开心了呢?说到底,无非是春节能给你的东西,不再稀有了。



   

05


90后不知的过年习俗,不要让年味消失在现在



大年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说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大年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大年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大年初七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大年初八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大年初十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正月十二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十二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正月十三


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正月十四


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


               2018年2月19日 狗年春节大年初四


观局 | 陈安庆:炫富吃野味年夜饭惹怒全国网友,国家林业局连夜调查!舆情暴露出真问题……
观局 | 陈安庆:有空还是回家过年,熟悉的乡土和街道默默等着你
观局 | 陈安庆:春节红包传播学,甜蜜的情感绑架,“抢红包”毁了传统春节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