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法制新闻宣传要规范出色,你如何料理?

2018-02-26 张裕 南方传媒书院


明确法制新闻是什么?


全国法制记者协会编写的《法制新闻概述》所下的定义为:“法制新闻可以说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民主与法制生活的事实的报道,它是新闻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制新闻的来源?


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新闻报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闻线索从哪儿来?找线索是体现一个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是他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法制新闻可以从各类与法制有关的会议和相关部委,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庭审、看守所、案发现场等渠道获得。


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新闻报道现代法治精神缺乏


(1)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

法制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除了具有普通新闻关于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征。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制性。法制新闻报道在传播法律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惊醒舆论监督,弘扬法制精神、保障依法行政,反应社会生活的美与丑,以净化环境,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


 (2)法制宣传意识的淡漠

制新闻担负着宣传法律内容、传达国家法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宣传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解释社会进步的作用。然而现如今的法律新闻报道为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忽视了宪法的普及和行政法的解读。采写法制新闻, 要避免就事论事、就案写案的肤浅现象。


(3)忽视保护隐私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对于有意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和其他损失的,我国法律也有诽谤罪的规定。


2法制新闻报道规范缺失


(1)滥用感性词,客观性欠缺

法制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用新闻事实说话,力求使报道更具客观性。关于法制新闻的语言规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新闻事实的表达要合法,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能随便评价他人,更不能做出任何的结论。其次就是词语运用要得当,包括法律词语运用准确,以及词语搭配得当。


(2)新闻事实来源不明

法制新闻报道要求所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原因等准确,不能模糊。 “媒体报道称”、“记者了解到”等指向模糊的语言,在没有经过现场采访的情况下,根据道听途说的情况进行报道,很容易报道内容失实,从而违背了法制报道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同时记者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深入采访,很难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


(3) 语言规范的同时通俗易懂

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 不光是懂得法律的执法工作者要看, 更多的是一般公民要看。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应是执法部门如何通过依法办案、严肃执法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事例。要把握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写反映热点问题的法制新闻, 能够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


记者怎么报道?


1.可以说, 每一个案件, 都是激烈矛盾冲突的结果, 记者采写某个案件时, 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深刻的原因, 这样才能将隐藏在深层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述显露出来, 供读者看了受到警示和启迪。


2.注意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而法治报道由于直接涉及到罪与非罪、等大是大非问题,涉及到人的权利问题,就要求记者必须十分慎重。


3.在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虽然有很多对象是非常有必要采访的,但他们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拒绝接受采访,实际上我们也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时就应该改变策略,去挖掘那些受众关心且我们通过努力可以给予解答的问题。


4.有些案件在庭审时,法官会强调“未经法庭允许,不得录音录像,不得记笔记”。对记者来说,光靠头脑记住整个庭审内容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既要遵守法庭纪律又要准确报道,需要运用智慧。


5.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在写作时用词规范,态度冷静、中立、不动声色,不要显示自己的好恶。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判决都是公正的,所以我们要对其保持距离,只做客观记录。处理好细节:作案细节、案发现场细节、办案手段、细节。

干货 | 色彩搭配土得掉渣?首次揭秘摄影大师Andrea的春夏色卡!

干货!干货!吃透此文你可以应聘腾讯新闻总编辑了

干货 | AR、VR、机器人写作……你不可不知的传媒科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