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观局 | 陈安庆:巨象濒死,新闻永生 ,10万+毒杀新闻业!

2018-03-29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01

  前资深媒体人陈季冰先生,最近有篇文章《真正的新闻正在死去,更可怕的是无人在意》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称,今天的新闻媒体在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事件报道方面的能力,已经衰退到令人忧心的地步!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互联网上的内容,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更像一门生意,而过去200年来逐步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在坍塌。

  大象毕生保持着尊严,包括死亡的时候。 大象一旦意识到衰老,意识到因为衰老而将成为象群的累赘,他便会悄无声息地离群而去。

偌大一头象默默倒下,默默消失,就像一片树叶的默默飘荡和消失。


 

老象在对于青年时代的回忆中,穿过暮年。

  在新闻专业主义衰落的中,传统媒体犹如巨象轰然倒下。

  惬意的、娱乐化的、过度营销的媒介,是今天媒介的真实面孔。一个不得不老生常谈的符号化的象征就是10万+

 

10万+,微信自媒体人的魔咒和梦魇!

  我们好像正处在一个焦虑的时代,一篇篇10万+的文章刷爆了你我的朋友圈、微博和头条号。

  一场围绕10万+的攻心战天天在朋友圈打响,各路人马、各种手段,好不热闹。

  但这似乎只是一场带有几分幻觉的虚假繁荣,虚火一场罢了!

 

你知道微信一天有多少“10万+”吗?

  一天基本在600~700篇之间,这些“10万+”,吸引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是回过头来想想,你上个星期看过的几篇十万加,到底讲了啥吗?

  我问了几个朋友,没有人能记起,只是告诉我,如果你把标题给我,我可以回忆回忆,否则根本记不得了,每天刷微信文章太多啦!

  如果你有兴趣,在搜索引擎里输入“10万+”,你会发现——满屏都是传授如何制造“10万+”的经验。

  “10万+”,真的能取悦自己吗?事实上,不过是消费空洞的狂欢与无聊罢了!

  一半以上的“10万+”制造者都是草根出身。今天,新技术用“通俗”和“仿真”培育了一种大众性的审美趣味。

  很难说清楚,自媒体带来的究竟是信息民主,还是乌合之众的反智主义喧哗?

1震惊体,毒鸡汤,小黄文,污文化,丧文化,网络民粹主义的围攻、谩骂,都成为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公号狗收割流量的饵料。




 

02

“注意力经济”也被叫作“眼球经济”,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的: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1997年在美国发表了一篇题为《 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

 迈克尔·戈德海伯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一条信息吸引的注意力越大,就越有商业价值。

  在时代风潮的裹挟之下,纸媒无法置身其外,对其视而不见只会导致出版业被动落伍,丧失市场,甚至陷入经营困境。

 就像400年前报纸的诞生,80年前广播的出现,50年前电视的横空出世一样,新技术的冲击毋庸置疑给传媒业带来革命。

  什么叫革命,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

  革命必然会有阵痛,技术革命,使传统媒体落后的24小时更新的生产方式,日渐被网络与移动媒体所取代,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一切绕不开自然规律。

  新技术的致命一击,撕裂了纸媒体的创伤,最直接的影响,则是威胁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饭碗。

  图书和纸媒体以文字传递意义,属于读写文化,电视以图像传递意义,属于视觉文化。图像对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与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网络阅读相比,纸媒和图书的劣势不言自明。

  在网络市场环境下,这种注意力就直观体现在点击率上,于是媒体、网站对眼球率的追逐催生了一些传播乱象。

  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视“,吸引眼球的东西越来越多,并逐渐呈现“信息大爆炸”的状态,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不足。


 

03

  崔永元曾经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但是在“注意力经济”的网络媒介环境下,点击率便自然演变为万恶之源。

  网络第四媒体的出现,更是使人类社会活动的秩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虚拟便捷的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新的注意力集中地。

  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人类注意力被大量分散、成倍的消耗。

  对于受众时间的争夺,是传媒营销与竞争的本质所在。任何一家传媒,只要占有受众足够的时长,再有足够的吸引力,便有资本获得更多的广告和经营收益。

  在虚拟的世界中,注意力成为方便交易的基本通货。

  注意力经济是以注意力资源的生产与分配为基础,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及商业运作模式。

  在如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进程、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

  面对越来越显珍贵的注意力,媒介只有想尽各种办法来赢得受众的注意力,以免在注意力资源的抢夺大战中失去阵地。出于媒介生产焦灼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媒体追逐“轰动效应”。

轰动效应”是媒体基于自身生存空间的考虑,偏离真实客观的准则进行报道,以迎合受众需求,通过过分渲染和炒作一些热点问题而制造出轰动的社会效应,以追求报道的爆炸性、丑闻性,从而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

  媒体为追逐“轰动效应”,片面追求点击量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以“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的媒介市场会因为竞争而导致为了纯粹吸引眼球而大量提供炒作、八卦、性、暴力、色情等内容,恶性竞争出现并循环,媒体的基本告知、引导功能失效,负面社会效应显现。

而直播网红,抖音短视  频热中的各种小姐姐秀,实质上是注意力经济视阈下的美女经济。


 

04

  在这场竞争注意力为主的战争中,娱乐化作为一个主要手段来吸引人们昂贵的眼球。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电视和网联网节目中,出现大量的娱乐因素,连新闻节目都充斥着娱乐元素,网络流行语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同时,

2

新闻报道渐渐失去了权威性和制约力,最终导致公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制定的,新闻也不例外,要想有人看,就得先抓住观众的喜好,迎合观众的口味。新闻媒体想要“有出路”就只能提供一些娱乐消遣。

  新闻娱乐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色新闻时期”,各个媒体竞争十分激烈。这个时期备受新闻媒体关注的就是明星绯闻和犯罪事件了,尽可能的煽情和浮夸,最大限度的娱乐大众。

  对于媒体只有迎合了观众的口味才有关注度、收视率、点击率,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收益。

  在以往,新闻媒体的一大神圣使命就是向社会引领主流正确的价值取向。而现今的媒体,朝着娱乐大众的方向发展,报道的内容只顾迎合低级三俗口味,丧失了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众媒介俨然成了暴力色情比拼的竞技场,过分娱乐性,终将致使新闻媒体导向性减弱。

  当新闻过度娱乐化时,内容越发没有营养,越发无聊。新闻变得低俗,甚至成为文化垃圾。长此以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然消失殆尽。

  满足了公众的窥视欲,释放了人性中丑恶的、阴暗的、冲动的部分。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人们娱乐之死中陷入癫狂。

  当涉及社会道德问题时,如果媒体站在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立场,往往会忽视事件存在的道德意义与价值。

  舆论失焦,偏离导向,对事件的深层意义缺乏思考与挖掘。这些行为,最终会大大影响公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最终我们的道德底线也将被一次次地突破,直到彻底崩塌。


 

05

  10万+流量收割战背后,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产品,大众传媒应塑造的社会角色,及其肩负的道义责任正在沉沦。

3新闻媒体应该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抵制“泛娱乐化”。


  现实情况下,舆论监督报道面临权力与资本的绞杀。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新闻媒体遭遇盈利变现困难。

  媒体底气不足,只能选择难度较低的软新闻,这样不仅能规避政治风险,节省出很多资金,同时软新闻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可以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新闻娱乐化逐渐越走越深。

  例如,国内新闻媒体中,从娱乐化道路上攫取第一桶金的湖南卫视,就是一个典型样本。

  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主要任务是向大众报道新闻,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观众,正确引领价值取向。现今的娱乐化,使得新闻的报道重点不是最重要的信息,反而变成了最能娱乐身心的内容,本来最应该关注的重大事件,反而无人关心,本末倒置了。

  《纸牌屋》第一季里有张政经大报叫《华盛顿先驱报》。这张报纸在新媒体冲击下日子难过,但主编对出版人说:“什么微博博客富媒体,都是狗屁。他们不是这张报纸生存的根基!我们有着一批渴望严肃新闻的读者,他们才是我每周工作80小时的动力,我不会迎合那些所谓的潮流。”


提供负责态度、客观信息、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能力,守得住自己的品质和格调很难

  在快速阅读及民粹阅读的侵蚀下,真正有内容的严肃报道往往只存在于少数专业媒体中,而这些媒体通常生存堪忧,流量可怜。

  传统媒体仅仅坚持做核心的、有质感的报道。如果仅仅是作为资讯供应商,是难以与互联网竞争。

  传统媒体要想活下来,要有海量的内容,内容要专业化,是前沿的,消费细分,有配套的支付手段和独特的竞争力,才能活下来。

  大众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被无限放大,精神快乐的追寻变成单纯的感官娱乐,媚俗的文化产品迅速涌现,一个崇尚“肉欲快乐”的狂欢时代已经来临。

  这种失范模式是记者们所诅咒的,这是商业机构的模式,是广告部门的无节操的出卖,而不是新闻编辑部的。


 

06

  长久以来,媒体长期扮演着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利”的角色。

4

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新闻从业者,曾试图保持与大众三俗旨趣之间保持距离,并因严肃的思考备受崇敬。

  每一专业人员都有其良知,一般表现在行为规范之中。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1968年在其专著中对专业化的简单界定是:(1)正规的培训;(2)高水平的技能;(3)确保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专业主义和新闻产业的同频共振逻辑之间,一直维持着微妙而默契的平衡。

  新闻媒体不仅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同样也扮演着社会守夜人的角色,这也是媒体公信力、权威性的源泉。

  数字化进程,使信息生产的经济效益垄断的“控制力”平衡中,倏忽断裂。社会舆论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中心走向多元,网络平台为所有人提供话语权。自媒体蓬勃发展,大量用户原创内容(UGC)出现,“公民记者”粉墨登场。

  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碎片化、匿名性导致言论过于娱乐性、随意性、极端性,没有合理的规范使得网络成了谣言的温床。

  今天,互联网思维下的传媒,不仅是权威意见领袖、布道者、信息发布平台,也不仅是内容集成平台,而是综合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原来传统媒体只要做好内容,有发行就能换来广告。现在,这个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今天,“脱媒化”带来行业传播方式彻底被颠覆,“泛媒化”带来的市场份额断崖式下滑,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发行主营业务全面缩减。

  谁也回避不了,传媒业本身就是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上的职业,逃脱不了直面变革!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5

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真正的强者是一边流泪一边往前奔跑。只要信念尚存,希望一定在。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如果传统媒体,不紧紧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潮流,将遭遇技术变革带来的垂直打击!

  目前比较红的技术,如人脸识别、动态捕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文本分析、知识图谱这些新技术应用,将大大颠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

  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到来,网罗一切将成为现实。我们的日常用品,包括桌子、椅子、铅笔、本子等,都将成为信息发布工具。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07

  有本书很火,《主编死了》。书名很吸引人。有人声称这本书给人的期待不亚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弗兰克·施尔玛赫的《网络至死》和叶夫根尼·莫罗佐夫的《技术至死》

  其实过于美誉了,这本书的提法,还是有诸多争议。

《主编死了》试图用一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效果,来唤醒公众对娱乐工业主义、互联网中心主义或技术至上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陈序,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中文刊前执行主编、政经专栏作家,他在《主编死了》一书中这样预测媒体的未来:“将来的写作形态和叙述形态会这样改变:从客观转向主观,从理性转向感性,从故事叙述转向游戏叙述,从全面呈现转向碎片吸引。新闻会变成更加情感化,新闻会从一个新闻业变成一种新闻活动,一种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

  这本书中观点认为,互联网实现了个人表达权利的扩大和内容生产能力的普及,于是就无“主编”了?

  但我们认为,更恰当的认识是“传统主编死了”,而不是“主编死了”。

  未来企业会建立自己自营媒体,而新的物种——首席媒体官或首席内容官,但不是说不需要新媒体不需要把关人,不需要议程设置和信息过滤的职责,我们需要敬畏技术,但是同样需要警惕,技术冲击下,新闻专业主义内容生产的失范现象。

  主编依托工业化媒体通过分配公众注意力、沟通信息不对称而得以存活,主编存在的意义便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议程设置,为受众提供经过挖掘和精心梳理的内容。这在未来仍然还会起作用,100个公号小编,抵不过1个优秀总编辑。

  特别是在中国国情下做新闻,不懂政治,没有传统媒体历练的总编辑,很容易出事,在媒体风险防控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总编辑还是无法取代的。

  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 算法不是王法!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文章称:“技术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双刃剑,在价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谓的算法成为了利益的砝码,一切围着流量转,唯点击量、转发量马首是瞻,“标题党”泛滥,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算法不是王法,算法决定内容更不是王道。”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可取之处。

  即使在人人可以成为记者的网络时代,新闻场域的专业门槛并没有消失。新传播技术给传统媒体以更广阔的舞台,他们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空间,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得更复杂、变得更具挑战性了。

  更专业的报道、更专业主义的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下,仍是真正掌握智慧的人群,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不变期望。

  专业新闻机构,能够为持续提供高水准的新闻报道提供人、财、物的保证,相反,自媒体不太可能获得这样的保证。参与者除了好奇心的激励之外,不太可能根据公共利益保证,因此他们的参与与玩票,注定不可能持久,他们的实质还是通过蹭热点,攫取现实利益,收割流量,完成自我营销。

  自媒体很难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气质,也很难拥有为公众利益挖掘真相,进行深入调查的经济实力。


 

08

 纸媒濒死,新闻永生,需警惕的是10万+正在毒杀新闻业!

  新闻专业主义最早由西方新闻界提出,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社会遗产传承)到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从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无不透露出新闻传播事业为公众服务的精神细胞。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愈发迷失与彷徨,新闻报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回归专业精神,理性恪守阵地,令人忧虑。

  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所描绘的景象现在看来并非杞人忧天

6“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大众文化正在努力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指出:“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自媒体是否能够终结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行动主体及其行动方式是否可以被取代?

  新闻专业主义,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忠于事实,用核实约束调查掘进,独立于报道对象,独立的权力监督者,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且与受众息息相关,使新闻全面均衡,有责任按良心行事。

7在当下大环境下,我们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标准,是为了在时代所允许的话语空间里,尽可能做最好的东西,既赢得尊严也保全自己。

  新媒体的革杀已经来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媒体人即便离开旧纸面,也一定要抓住机会做新战场、新市场的布道者和领跑者。

 

09

一天,当老象从温暖的休憩中醒来,突然看见一双儿女站定在自己面前。意外而又欣慰,老象说,你们是如何找到这里来的呢?

孩子说,跋山涉水,寻找你老人家真不容易呢。

老象说,老人应该懂得适时回避。我过得很好,就不跟你们回去而成为你们的累赘了。

孩子说,我们不是来接你回去的……

老象诧异了,它问,那是为什么呢?

嗫嚅半晌,孩子终于发话了,说它们是为遗产而来。

8老象大骇:我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遗产一说从何谈起?
 

孩子说,待你百年之后,你的一对象牙……

  老象一下子蒙了。好半晌,它只是浑身颤抖,只是以泪洗面。之后,他巍巍站起,巍巍前行。在溪涧里它洗净身躯,,再围着草坪缓缓走了一圈。

  之后,它绷紧筋骨,低下头颅,猛地冲向一棵千年老树。喀嚓嚓——雷电轰击一般,一对粗壮优美的象牙齐根断下。接着,它又一次绷紧筋骨,又一次低下头颅,又一次冲向千年古树。

 喀嚓嚓――雷电轰击一般,头颅碎裂,鲜血飞溅,老象依偎着老树,颓然倒下了。

   倒下了还大睁双眼,仿佛一部古老的《天问》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教授、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




 

写于2018年3月28日 长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