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灾难性报道如何体现温情?

陈怡霖 南方传媒书院 2018-08-05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

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得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得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得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事件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特点:灾难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因其意外爆发。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由此,而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灾难新闻报道主动引导舆论。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新闻报道的模式正在逐渐的完善,在相应的行业领域中也获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灾难新闻的报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著,例如,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以及信息同质化等等,主要内容如下,

1. 报道失实。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关于雅安地震之中的西南交大的新闻就是新闻报道失实的典型事例:“雅安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强烈,但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仍在余震中完成了考试。8时45分开考后,余震不断发生,震感强烈,考场便有人起身跑下楼,但监考老师以怕泄题为理由,劝阻了他们,部分同学被当场吓哭了。”但事后西南交大在官网发表声明称,经该校调查,“经过参加考试的学生证实,没有任何考场发生因监考老师怕泄漏考题为由,不准学生离开考场的情况,”[1]某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注意,抱着“宁求其奇而不求其真”的心态,炮制出耸人听闻的假新闻。观众的纵容和需求,发布报道的人不确认新闻事实,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实新闻报道。

2. 片面追求惨烈效果。


新闻报道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效果,给遇难者家属带来痛苦,给受众造成心理不适。震灾后,人们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看到了大片垮塌的房屋、神情哀伤的受灾群众、迅速救治伤者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可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被砸得面目全非的逝者,甚至有残肢断臂,惨不忍睹的镜头和照片直击受众的眼球。追求惨烈效果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生在灾区,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生。2007年11月8日晚6时20分,河北省任县国税局干部李凤泽和他的儿子――在任县城管大队工作的李栋在接到女儿李海燕的电话后,来到任县中学。在该校高二年级某教室门口,李海燕指认出了与自己曾发生口角的三名女学生。李凤泽随后就在围观学生面前,指挥对三名女生进行了殴打、辱骂。李栋则挥起尖刀,对因为吓懵而早已毫无反抗能力的赵子娇(以及另外一名女生)的面部,进行了精准的切割。年仅十六岁的赵子娇左脸即时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刀口长达10厘米以上,刀口最深达2厘米,报道中还附上了小赵的本身照片和未经处理的伤后脸部照片。[2]上述报道就未将小赵伤后的脸部照片处理之后再进行报道,而是直接将最触目惊心的照片展现给观众,虽然让观众可以最直观的看到小赵的伤情,但是这类血腥的照片还是不适合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过于血腥,刺激。

3. 不顾采访对象心理。


采访记者多次采访追问当事人的惨痛经历,反复对其身心造成伤害。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展现大爱、坚强乐观的平民英雄,他们的事迹无不可歌可泣,值得称颂。但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大劫难,几乎每个英雄的背后都有不堪回首、不希望被人触碰的伤痛故事,而媒体又偏偏要挖掘这些细节来塑造、突出英雄的完美形象。于是,在记者们充满热情和崇敬的多次采访中,英雄反而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被网友誉为“最坚强中国警察”的蒋敏,在大地震转瞬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的十个至亲至爱之人,身为警察的她却始终坚持在抗震一线救助他人。[3]蒋敏的事迹无疑非常值得媒体报道。采访蒋敏前,所有的记者都私下约定,不问关于她亲人遇难的问题。可有一个特立独行的记者见到正在忙着照顾灾区儿童的蒋敏时,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自从家人遇难之后,苦苦支撑了数日的蒋敏被问得说不出话,一出帐篷就昏了过去。相信记者当时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为了把蒋敏那种无私忘我的大爱精神表达得更完全,使新闻更能打动人,但却没有想过:这样做简直就是把当事人心头的伤口血淋淋地撕扯开来,把这切肤的痛楚展示给大众。此新闻播出后,媒体采访更是一个接一个,哪一颗饱受创伤的心能经得起这样的反复揉搓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事情发生在你我身上,别人这样扒开我们的伤口狂妄的撒盐,你作何感想?


4.妨碍救援者施救。


报道者只为追求新闻的精彩,却影响到救援人员对幸存者施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每当发现废墟里尚有存活着的生命,不光救援人员无比激动,在场记者也是兴奋异常。如果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做个忠实的记录者,相信大家都会心存感激,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职业冲动。在地震灾区经常见到记者不分场合地递上麦克风,追问救援人员或幸存者“有什么感受?”事实上,谁都知道此时争取时间,保持体力,对于那些埋压在废墟下、等待抢救的生命有多么重要。可就是在电视直播的画面里,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这样的报道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知道在救人的时候1分钟几秒钟都是分秒必争的,一个报道的时间可以救好几个人,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以及健康状态,延误治疗的后果极为严重。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1. 误导炒作。

以曾经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短短几天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单纯为了追求惨烈效果,阻碍施救等信息,让人不禁咋舌。

2. 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受众大多觉得一个新闻报道不够吸引人的眼球,就不会去看。正是因为大部分受众是这种心理,也使得新闻报道变得畸形。

23. 地方政府施压


解决灾难性新闻报道问题的对策



31.让社会知晓这个问题的危害性。



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先知道这个问题的危害性。而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报道失实,片面追求惨烈效果,不顾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妨碍救援者施救等问题,都是致命的。新闻报道者在报道的时候要怀着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应关心受难者及家属的生存状态,尊重他们的尊严。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舆论支持,而不是在其受伤的心理上雪上加霜,在他们伤口上撒盐。面对灾难新闻,我们更要关注人性道德之美,不能为了抢新闻而去伤害那些受难者。


2.提高新闻从来者的道德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决定新闻报道的好坏,要避免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新闻报道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履行把关人的职责。


3.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业务水平。


灾难性报道不能忽略灾难性新闻事件的负面因素,不能以伤害当事人和相关人员的心理和身体作为代价,使本已遭受伤害的当事人再次受到伤害和折磨。


4.从法律和政策的高度来规范灾难性报道。


除了一些人性化的约束以外,更加急需的是法律的刚性约束。我们必须走法治和德治两条路线。要加强新闻立法。新闻传媒市场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必须要有法律


热点 |高校食堂送外卖双赢或“噱头”?味道才根本
热点 | 漫威十周年庆典变撕X大战,到底谁来背这锅?
热点|个人信息被暗中交易,我们离隐私安全还有多远?

郑重声明:

未经同意,本公众号所刊发的作品,任何报刊杂志、网站、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和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南方传媒书院”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01

线上课程


(1)新闻实务班:20讲



(2) 财经专题班:(50讲)(已录制22节)

(3)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已录制10节) 


02

社群互动课程


(1)实务真题讲练班:

针对实务内容较为灵活,且相互之间有借鉴意义的部分院校真题汇总分类,真题实训。



2)VIP作品针对性指导班 (普通新传 / 财经专项):

结合新近热点新闻,以针对性训练讲评为内容


时间规划:9-11月,每周一节,共计20节

班型:10人小班


(3)作品点拨班(普通新传):

结合新近热点新闻,进行思路点拨和针对性指导


(4)热点点拨课:

      汇总年度热点新闻,给予消息写作及新闻评论点拨思路

时间规划:12月,共4节课  


(5)考前冲刺课:

      重要知识点回顾,模考讲评

时间规划:12月,共6节课



(一)暑期班面授课程

1.时间:暑期7-8月

2.时长: 

(1)普通新传:30天集训(每周休一天,报到一天,结业一天)

(2)财经专项:45天

3.定价:

(1)普通新传:15800(含住宿)

(2)财经专项:24800(含住宿)

4.班型:20人(普通15+财经5)

5.内容:

(1)新闻学理论

(2)传播学理论

(3)新闻史

(4)新闻实务

(5)赠送:英语+政治

(6)财经:15天财经专项基础+训练

6.服务:

班主任+助教+赠送线上课程+名家分享

7.课表:待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