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刷脸”执法破解闯红灯顽疾,不是长久之计

郭玥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1-01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为治理行人闯红灯乱象,试点推行了实时抓拍、循环播放的高科技系统。早在2017年,深圳市就启用了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领域都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领域现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将其运用于交通执法,治理人行道上“闯红灯”的顽疾,不失为新时代新技术下的一种良策。


该系统应用深度学习人脸技术,对人脸进行提取、识别,储存闯红灯人脸数据,通过实时搜索比对,查找同一个人是否多次闯红灯。同时,通过数据对接,落实违法人员身份,对违法人员进行大屏显示相应信息。通州区各路口都将安装这套系统后形成联网,通过抓拍累计闯红灯行为人的闯红灯次数,积分记录将与个人信用挂钩。(此段来源于《工人日报》“刷脸”执法破解闯红灯顽疾?是否泄露隐私存争议)



“刷脸”执法的实施,精准打击并查处了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对于整治“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现象有显著作用。通过语音系统对违法事实的公布,给行人起到了震慑和教育作用,并且带动了全社会的自觉遵守。但随之而来行人的不满和恶意情绪,以及“公布闯红灯行人身份信息是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等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社会上行人闯红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尽管法律禁止了那么多年,但它依旧是社会的一大顽疾。可见治理这一不文明现象,单纯依靠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解决行人闯红灯的问题。这一顽疾的存在,一方面是行人的交通意识不强,对交通规则视若无睹;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一定的交通道路条件,我们国家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是以保障机动车交通为基本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权利。路人路权不能保障,机动车也没有礼让斑马线交通的习惯,因此“闯红灯”成为了大众行人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治理这一顽疾,还需要从根本入手。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交通规则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从各个学校的学生到社区的成年人,都应该纳入教育的范围,通过对各个行业和年龄阶层的人进行警示提醒,从主体自身改变这一不文明行为。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作为这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更应积极反思自身行为并作出正确改变。其次,城市交通道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在通行时间和空间上,兼顾车辆通行和行人通行的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建非机动车道、对车辆限速、保障行人道路等方法新技术推广的前提是完善人性化的过街设施,充分保障行人的路权。


“刷脸”这一高技术的实施虽在短期产生了显著成效,但并非长久之计。若想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让这一顽疾消失,需要建立在市民养成文明出行习惯和行人路权保障的基础上,进而做出技术上的改变,才会成为社会大众欢迎的举措。

热点 | 文物“戏精”,了解一下?

热点 | 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也能与时俱进

热点 | “不容易”不是借口 ,外卖员也不是法外之人


郑重声明:

未经同意,本公众号所刊发的作品,任何报刊杂志、网站、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和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南方传媒书院”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