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安庆:中国高校新闻专业争相办,纸上谈兵,误人子弟,师资力量跟不上!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1

    前一段时间,新闻业界和学界讨论了——中国大学新闻专业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这当然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却道出了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和真问题!


中国现有持证记者20多万人,新闻从业人员过百万,但是从新闻传播院、系毕业的人员仅仅为3万多人,占新闻从业人员总数的15%


从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生源质量、实习平台均不理想,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进传媒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在此背景下,新闻专业面临的挑战极为棘手、紧迫。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媒体就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中国新闻教育发展过快,粗放式的扩张使毕业生供大于求。


现实是,新闻系的毕业生,越来越难找工作了。


许多院校赶时髦一般依然瞄准新闻教育这块蛋糕,扩张速度过快,师资和教育质量跟不上。


从全国地方院校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有的从中文有的从其他学科转过来。


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谈不上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新闻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性是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群从未在媒体工作过的新闻专业的教师,能培养出深受媒体欢迎的学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从未上过战场的教官,只能是纸上谈兵。

   

2


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教师。


目前中国新闻专业的教师,有媒体实践经验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高校实践中,唯学历论,抬高了教师学历门槛,使高校从媒体引进人才的难度加大,尽管有不少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媒体人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因为他不时工作量大,没太多时间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大多只拥有本科学历,加盟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成了他们难以企及的事。


在美国一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很重要,而不是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作为新闻学院的教师,不一定强求博士学位,但是必须要有较好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们的老师都是一些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有业绩的新闻工作者。


同时,他们还要求新闻任课教师有较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能在大量的新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中,非常具体地、细致地、个别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与辅导。


互联网时代在普罗大众的层面上,否定了新闻专业主义。


记者以严谨的新闻操作规范与技巧,以富有思想的清醒头脑呈现出的新闻产品,在网民那里,变得不值几钱。但是,专业的报道需要真正训练有素的专业的人去做,由于理想和技术的缺失,许多记者编辑甚至高校的新闻教育,实际上缺少一种对新闻的职业敬畏感。


3


勇敢、坚定、正直、诚信在这个时代像金子一般珍贵。媒体的存在之所以受到社会尊重,关键正在于它们是社会的守望者、看门人,为社会预警,给民众希望,并在芜杂繁复的乱象中抽丝剥茧,高扬理想主义、专业主义旗帜。


媒体记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是体恤民生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锋,新闻记者是具有文化良知和天职的一群人,必须秉持自己的文化操守,思想先行。



曾几何时,在中国曾经有一批被称为报人的媒体人,曾不被强权左右,能以牺牲自己的声誉、财富、安宁为代价追求正义,为国家、为民生福祉呐喊。


这种精神气质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做“士志于道”,用西方人的话说,叫做“社会良心”。


比如民国时期的张季鸾先生,践行不党、不私、不盲、不卖,不求权、不求利、不求名、不畏强权、不溺富贵,呼唤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包容异己。



张季鸾留给中国新闻界的最大财富,是自由主义的报业理想,是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努力和实践。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一种与生俱来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参与政治,关注民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彰显士人的家国情怀。


高校是一个塑造灵魂,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摇篮。


大学应该是一个拒绝诱惑、坚持操守,努力用精神、气质、理想主义,来呼唤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


但目前的现状是,不少高校教师热衷政治,早已蜕变成“藤本植物”,目的在于攀上“官员”高枝,以谋取自己的“贵族化”。


4


某些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担当情怀,严重缺位,甚至连基本的人格都被踩在脚下。


除了少数专注于三农问题、基层民主、乡村自治、农民工等问题的研究者,尚能一定程度上,接近和了解社会基层民众,余者绝大多数则受到体制的束缚,专注于沽名钓誉,埋头故纸堆。


高校学者们忙于应付职称功名,穷于务虚,且疲惫不堪。一股脑的专注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刊物的级别,这些量化管理的条条框框,主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使得这些当代文人,失去了对社会实际问题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更有甚者,文人中一心一意追名逐利,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的不在少数,与社会基层民生脱节,与公众利益背离,自身德行、内在精神与实际行为、言论剥离,面目虚伪,令人厌恶。


长久以往,戚戚然于高校科研院所的职称名利得失,几乎忘却了知识分子的天职。


难怪有人惊呼,中国的大学里充斥着一群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味地追逐名利。


现如今,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


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可是,读了新闻系,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钱学森之问,到现在仍然是困扰中国大学的现实之问,我们的新闻学院并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追求真善美、坚守科学精神、独立人格、有创新意识,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优秀品质,真正的一流人才,也不太可能在血汗工厂富士康那样的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


中国大学里的新闻教育没有软件的强大,纵有高楼大厦、精尖设备,也无法让我们走在一流传媒教育的行列。


5


新闻是一个“理想者”的行业。新闻传媒从业者是社会的哨兵了望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新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讲了采写编评,讲了摄影,讲了广告艺术外却恰恰忽略了“新闻职业理想精神”的启蒙与提升。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闻教育失去了灵魂。


长久以来,中国学术界似乎陷入一个怪圈:教授忙着拿项目,学生忙着抄论文,学术造假的传闻连连不断,写的论文可以从校门口一路铺到教学楼,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却比较罕见。


论文啊,论文,中国高校教师们正前赴后继,忙于花钱买版面登论文,其结果是拯救了一大批濒临倒闭的学术刊物。为什么中国造不出自己的芯片,我们的纸上空谈,耽误了多少实干兴邦的发展良机?



沉迷论文自嗨的夫子学究们,自己有没有下手去搞几次深度报道?写过几篇举世震惊的大报道了?新闻业界与学界之间似乎充满了无数个鄙视链。学界鄙视业界,业界鄙视学界。学界觉得业界没学养,不会写论文,业界觉得学界连个消息都没写过,也敢对我指手画脚。


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实务,实际上这是中国新闻教育一直以来搞不好的癌症!


我们的新闻学院为什么培养不出业界媒体拿来马上能用的人才呢?新闻学院的教师们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呢?头脑中只顾一味埋头故纸堆和论文较劲,和纸上的功夫较劲。


高校里文科教师对论文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作为人文学科和工科出具体科研发明不同,评定职称申请课题、经费,主要依赖的是论文发布数量。


在学术圈奠定霸主、学阀统治地位的基础也主要凭借撰写发布论文。可以说,论文是他们的命根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唯一长处就是写论文。以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审标准,天地万物,论文最大,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唯论文论”中。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发表学术论文42.6万份,首次超过美国(40.9万份),成为全球第一。并没有多少东西能够助推生产力,没有实现转化,全球第一论文大国!能够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务实的项目呢?少之又少,屈指可数。难免给人一种纸上空谈,玩儿虚的空手道之感。


高校新闻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设,缺乏与业界的无缝对接。中国各大高校新闻学教育,在传统媒体黄金发展十年的高奏凯歌声中,一路裸奔。但这几年,猛回头却发现不少大学本科新闻教育不仅没有获得“精英教育”的标签,反而陷入了连培养“新闻民工”的资格都不远远不够的窘境中。


6


学界重实务,业界重基础,新闻这个行业只有产学研一体化结合,业界学界紧密互动,团结一心才能让现在濒死的新闻行业有生气!业界的高级记者,可以到高校做教授,高校的教授虽然理论学养很深厚,却未必能下手写好一篇深度报道,所以鄙视链这个东东,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各有所长,理论需要联系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最简单的道理,实际上没有争议的必要。


从新闻学界名声显赫人大到复旦,从武大到中大,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



也许我们可以用惨不忍睹,哀鸿遍野来形容这些高校的惨淡就业率。一流新闻名校尚且如此,其他新闻院校是否就好一点呢?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春林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坦言,该校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只有10%—20%,研究生就更少了。同样的遭遇还发生在暨南大学教授谭天身上,“6个毕业的研究生,仅1人做记者”。


新闻专业居然上了“就业率低专业榜单”,乍一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观察周边的环境也就觉得在意料之中。此前的多年是门户网站以及纸媒、电视台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兵强马壮,还要不断招兵买马是一些强势媒体的常态。


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可是,读了新闻系,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这几年来, 传统媒体面临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在新媒体领域的进攻策略短时间内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经营状况日落西山。因此,传统媒体要么裁员,要么鼓励员工创业,更有一部分媒体直接关门大吉。



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经营状况不好,不招人。


另一方面,很多新闻学子“不愿意陪已经奄奄一息的传统媒体等死”,向新媒体蜂拥而去。而新媒体呢都是些营销类的自媒体微信公号岗位,压根和专业媒体道义担当,理想情怀,实地采访,大众面前露脸,家喻户晓这样的愿望,八竿子打不着!去那些企业做公号狗、键盘侠,生产一些很low的东西,想想都对不起新闻专业老师几年苦心教导?!


最后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目前这个传统媒体衰微、自媒体还没有大规模集体上位的时机,新闻系的毕业生就业难注定尴尬。


7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系毕业生?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有一次公开表示,他认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


对此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博士生说:“我是跨专业考取博士的,以前根本就没接触过新闻业务,我自己定位以后到大学从事新闻教学,从事新闻科研、教孩子们学新闻,要会写消息干什么呢?”


表面上看,这位博士先生的话似乎理直气壮,可是亲爱的、尊敬的博士先生,你所谓的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或新闻教学,毕竟研究的是新闻啊,连消息都不会写,还研究什么新闻?


另外,“跨专业考取博士”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或者值得同情的事情,不能成为您“不懂新闻业务、不会写消息”的理由吧?


如果这样的新闻学教师进入大学新闻系,我们真有点担心他会误人子弟,耽误一批人。


很多新闻学子只知道埋头学习,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学习,以为在大学里得了好成绩,拿了奖学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等毕业到媒体工作,其实大谬。



他们并不了解,不少名牌大学新闻院校的所谓教授、讲师,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业界经验,既没有做过编辑也没有做过记者。


根本没法做到新闻教育与媒体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仅有的实践经验是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在某媒体做过个把月新闻实习生。


为什么不懂业务、不会写消息还能理直气壮呢?

其实中国大部分的新闻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这样的新闻学导师比比皆是。我们的知名新闻学院为什么生产不了媒体需要的高端人才?


新闻院系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高校新闻教育的缺失。


新闻学教育长期受学界不良习气影响,所谓学者只需埋首故纸堆,以为发表不着边际的论文越多越好。但目前,新闻学教育更侧重实际,世移事易,埋首故纸堆就可以混饭吃的时代逐渐远去。


实际上,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已经过时,在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新闻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竞争力不足。


8


消息不写何以写论文?那些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名校博士们,何以赢得新闻业界的认可?!


新闻学院传统的“能拍会写”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的需求。“现在都用人单位都要求掌握高端的H5、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无人机新闻、产品经理等等,这些不少新闻学院压根没有课程教学生去做。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健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是很严酷的一年,毕业的人多,需求少,而且位差也很大。我们800多个教学点里,真正有比较象样的试验设备和必要的新闻采集、加工编辑设备的教学点不到1/3,这就意味着这些教学点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实际培训比较少,只学习了纸面上的操作。”


在全美新闻学院排名第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没有在采编一线做过10-15年以上职业记者、编辑的人,甚至没有资格走上新闻学讲坛!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早在1902年,普利策就在他的备忘录中记载下他的新闻教育观。



他写道:“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将来的从业人员。”


他的梦想在1912年9月25日得以实现,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成为全美培养新闻从业人员、探讨新闻现在和将来的最好学校。


在美国新闻院校,大学教授们多来是由具备丰富新闻从业经历的业界高手组成,他们来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界的知名记者、编辑。


或许是秉承了普利策的新闻教育观吧,美国新闻学院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基本上被当作记者、编辑,教授是主编。


实验室便是新闻工作室,而每个学生也会被分配到一个社区蹲点,像国内媒体的记者站一样,每人负责报道该地区的所有新闻。


也就是说美国高校的新闻学院完全模拟现实新闻机构的做法。


教授按照新闻专业标准批改学生的报道,毫不留情,直至体无完肤。许多学生都已经为那些苛刻的评语直抹掉眼泪,但还得重新采访改写报道。


9


新闻专业就业率低对于毕业生而言不是好消息,但是站在媒体更迭的角度看,只能算是一个进步现象的副作用。


学新闻的你其实有机会站在一个行业大发展的风口上,关键是:你不要走错了方向。高校新闻教育的雷同化,低水平建设、缺乏与业界的无缝对接,不能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技能、再加上学校随便请个高喊所谓“新闻无学”的文科教授讲专业新闻课,导致所谓科班出身的新闻学子所学的知识,呈现出宽泛、浅薄、杂乱的形态。 



就目前而言,新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仍然饱受争议?是尽量打牢文史哲基础?


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又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为依托,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长,后劲就不足了。


还是尽快让学生掌握新媒体融合应用软件技能?还是让学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中具备更多新闻信息生产、整合、辨别、批判的能力,适应媒介自我赋权和公民舆论做大的发展局面?


或许这些答案都对,也或许这一提问本来无解。但有一条毋容置疑,新闻教育一定要面对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实践动手中进行认识和思考,所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新闻学教育的另一个悖论是目前不少媒体的人才需要更注重技术性、新闻生产层面的训练,采写编评得到了关注,而文史哲内功方面修炼缺位。做新闻技工没问题,但是要成为一个知名记者,没有文史哲法律经济方面的综合修养,会缺乏宏大的视野和文科综合根基,就会缺乏对理性和方法的追问。而这一切,都是优秀记者需要的。


缺少了这些基础素质的新闻毕业生,即使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新闻是一个“理想者”的行业。新闻传媒从业者是社会的哨兵了望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新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讲了采写编评,讲了摄影,讲了广告艺术外却恰恰忽略了“新闻职业理想精神”的启蒙与提升。


不少新闻记者浮于表面“万金油”式的迷茫、新闻界从业门槛低、新闻教育质量不高、水平参差不齐且脱离实际等也多为业界诟病。上哪去找那么多能在悲情中克制感情、客观记录、冷静分析的新闻人才?到底是培养模式出了问题还是用人模式出了问题?


实际上,新闻教育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有改进的空间。要鼓励新闻学院实践育人,接触社会,培养新闻学子理性不偏激的做人准则;不仅有人文情怀还需要有讲科学,尊重逻辑和实证的严谨态度;明白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懂得新闻业的复杂性,懂得敬畏技术,时刻保持思考与创新。


不能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一定不能胜任媒体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一些创新型和有良好的功底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体后,不仅在专业版块可以担纲,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做得风生水起,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才。


背上包,清点下包里物品——移动wifi、自拍杆,笔记本电脑、优盘、电池、相机、数据线,耳机、笔本、电源线……边拍摄、边纪录、边发稿、边照顾各种设备成了移动互联网网媒时代记者工作的“新常态”。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记者要会写、编、拍、播……全能型记者已成大势所趋。



面对移动网络时代的来临、传媒技术的变化,新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识、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不要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再去学习,那时候,学校新闻学院存在的意义已经大打折扣了!


新闻专业老师偏理论而缺少业界经历,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却缺乏动手能力。


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会采写符合业界需求的新闻报道,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现状。


新闻专业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短期内很难适应业界岗位的要求。


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和情况下,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在竞争中赢得到媒体工作的机会。


国外新闻专业教师80%有业界经验,而我们有业界经验的教师不到10%,业界资深媒体人有各自的工作,加上管理上的难度,他们在地方院校新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针对中国目前高校传媒教育的的现状,必须创新高校传媒教育运作理念。中国高校新闻学院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抱残守缺,指定没有活路?最终就是成为误人子弟的罪人!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教授、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人物)


陈安庆:微信对骂群蹿红,把恶心当流行,你会找人骂你吗?

陈安庆:湖南耒阳市拖欠教师、公务员工资,地方债危机四伏吗?

陈安庆 :中国记者和士人精神

陈安庆:世界杯与体坛周报瞿优远往事


郑重声明:

未经同意,本公众号所刊发的作品,任何报刊杂志、网站、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和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南方传媒书院”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