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能像曹林一样写新闻评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张慧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1F什么是新闻评论?

在谈论如何写一篇新闻评论之前,需要对新闻评论的概念有所了解,我们来看一下赵振宇老师是怎么说的。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 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这个概念可以这样理解,新闻评论离开不开新闻性,强调“时间”和“时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赢得时机对于影响人们的思想、言行有显著的成效。评论的力量在于说理,所以我们要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表达。同时,写评论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任何评论,都无非是要支持一种意见,反对一种意见。




2F“三要素”与好评论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在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三者必须贯穿始终、缺一不可。


论点是新闻评论的中心思想,一篇好评论首先反映在新闻评论的立意上。


如何立意?立意有三要求:正确、全面、深刻、新颖。正确全面说明我们在写评论的时候,三观要正,凡事要辩证思考,避免片面,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新颖要求一篇好评论,需要观念新、角度新、概念新和论述新,一句话概括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剩下最让人头疼的应该就是深刻了。什么是深刻,怎样才算深刻?其实,深刻可以从立意的过程中体现。


新闻评论的立意离不开新闻事实,但又不能只反映新闻事实,因为新闻评论是将蕴藏在事实中间的道理、本质和规律告诉大家。所以一篇好的评论,首先要掌握所评论的事实,其次是对掌握的事实进行理性的判断、分析和推理。这就是新闻立意过程的第一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第二阶段,我们要由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概念。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是评论立意的基本规律。在这个阶段立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就是论事,继续重复事实,没有给人以深刻的道理;二是不能完全离开事实,所进行的推理不能偏离事实的本质。


新闻评论必须将作者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意见完整、有条理地阐释清楚。即为由隐性蕴藏到显性公开的第三阶段。一篇评论,在立意的过程若能符合以上三阶段,就能成功一半啦!



另一半在于新闻评论的论证上,论证是通过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


我们在论证中选取的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如果不会使用这两个论据,往往容易陷入论证的两个误区:一是频引经典,断章取义;二是文不对题,罗列事实,繁琐无序。


我们引用理论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论证,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而不是牵强附会地生搬硬套,甚至断章取义。

事实论据的应用上,不能只简单罗列事实,只有把事实中蕴藏的道理观点说清楚,才能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另外,在论证中,要对事实进行排列,分清事实的逻辑联系再先后举例论证。



在新闻评论的论证中,一般采用立论驳论两种方法。我们将联系下文的新闻评论作品作浅要的理解。


一篇好评论,还少不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归纳式结构,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最后归纳出总论点;演绎式结构,从观点到材料、先摆出论点再分析;并列式结构,指将总论点分解成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再分别论证,一般用于宏达的事件主题;递进式结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分析,逐渐深化;波浪式结构,正正反反,起伏不定。



文无定法


一百篇评论可能会有一百种结构。选用什么样的论据、如何论证、怎样选用评论的结构,都没有固定的标准。

写评论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结构的编排都是为了阐明论点;其次要考虑写作的逻辑,结构清晰,有条有理,观点才不至于被湮没。



3F简析新闻评论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


直面真痛点,南站定不“难”

文/王石川     人民日报评论

“深夜‘正规出租黑车’泛滥,一单就要300元!”“太多的商业设置,挤占了大厅太多的空间。”……这几天,不少网友纷纷吐槽北京南站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网友直言,“北京南站怎么就成了‘北京难站’?”甚至有人戏称:干脆,请上海虹桥站接管了北京南站吧!


网友一出招,职能部门便接招。7月29日,北京市交通委、北京铁路局、丰台区政府、北京南站管委会等迅速行动,在北京南站召开现场会,研究运输保障、交通秩序治理和服务提升等措施。(引论,引用新闻事实)


不仅接招,更要“解招”。从公交集团增开高铁专线多样化线路,到引导出租驾驶员前往南站运营;从加大对出租汽车行业监管力度,到改善打车等候区和旅客候车环境……众多部门聚指成拳、协同联动,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精细化管理,让北京南站不再“难”。(事实举例论证)


北京南站,其实历史很悠久,1897年就有了。不过,现在的新北京南站,是2008年重新启用的。这个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可谓在万众瞩目中含着“金钥匙”出生。因为地处要枢、人流众多,也一直备受关注。


北京南站的“槽点”,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如果设计先天存有缺陷,再加上管理滞后,场地被众多商家分割,再大的候车空间也会变得逼仄。再比如,正规出租车漫天要价,既有深夜运力不足的问题,也同样暴露出监管缺位。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城市痛点,一一聚焦难点,定点清除乱象,使站内外井然有序,乘客才能有更好的出行体验。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对于首都北京来说,北京南站既是城市的面子,也是城市的里子,还是城市的窗口。外地乘客风尘仆仆来到这里,看到乌泱乌泱的人群、面对等不来的出租车,还被一张口就要价几百元的车费……这样的遭遇,势必让乘客感到不适。也正因为这样,及时“捕捉”公众不满,迅速加以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不仅是为了满足群众出行的更高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和治理水平。(类比论证、事实论据)


学者贝淡宁说过,“一般来说,对一个城市魅力的评价不仅仅是美学判断,也是对那座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道德判断。”将其延伸开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要丈量大楼的巍峨,更要度测人心的细微;不仅要看现代化设施的表面,还要体察设施经纬之间的细部。(引用理论论据论证)


简言之,就是既要看“看得见”的硬件,也要看“看不见”的软件,比如在设计上有没有做到人性化,在细节上有没有体现人情味,在服务水平上有没有强化以人为本,在管理水平上能否配得上公众的正当需求?如果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完善、服务不贴心、细节不到位,即便硬件设施再好,也只会带来服务质量与硬件设施不匹配的错位,无法让老百姓满意。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当前,在城市管理中遇到的挑战多,治理者承担的压力大。不过,我们也处于信息技术手段空前丰富的时代,只要以民心为基点,以民生为坐标,以民意为镜子,在规划、管理、服务中倾听民众呼声、注重民众体验,那些公共管理的难点、痛点,也一定能突破、能消除。


城市治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特别像北京南站,牵扯到的部门多,需要梳理的关系多,必须打通的关节多,服务的对象也多,这就更需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让硬件更硬,让软件更软,公共设施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加和谐宜居。这正是:齐抓加严管,南站定不难。    


简评作者采用立论,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直面痛点,南站不难。第一段提出现象——南站成“难”站。第二段阐述北京南站相关部门后续措施,从而引出第三段论点:“不仅接招,更要解招,让南站不‘难’。”第四段写南站之所以备受关注的主观原因——地处枢纽,人口众多,引出第五段,承上启下,分析北京南站槽点的客观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城市痛点,再次点明论点。

第六段补充北京南站槽点的主观原因的论据,引出“面子和里子”的概念,之后七、八段与第六段互为整体,论述既要看得见表面,也要看的见实质,才能让老百姓满意。紧接着,第九段承接第八段提出的民意概念,呼吁倾听民声、理解民意才能破除痛点。最后一段总结再次说明论点:齐抓甲严管,南站不难。 这是一种递进式结构的评论,层层推进论述,分析南站问题的导向,得出只有直面痛点,才能使南站不难的结论。


▽向下滑动查看


莫让高校学生会沾染“官本位”的旧习

文/任孟山(北京学者)

由于一则“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中山大学最近被人关注的焦点从“张姓教授性骚扰”转移到了“学生官”。在这份公告中,一大批同学被任命为名目繁多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专职委员。不少人的头衔后面还郑重其事地标着“正部长级”“副部长级”。


相对于涉及道德或法律的教授性骚扰的个案,200多个“学生官”对高校和社会现状的普遍象征性更为强烈。正因如此,公众对这起校园生活的权力闹剧才会特别关注。


这种关注源于几点因素,一是很多人不知道青年学生的简单日常生活中还有么多权力构成要素;二是大家认为对权力的崇拜开始得太早了,本就蓬勃朝气的青年才俊,却早早地幻想权力快感,这让很多人为之担忧;三是“官本位”思想无孔不入,对青年大学生生活的侵蚀过猛。


有些人批评那些批评学生者,认为这是个“合理现象”。在我看来,除了为母校和校友辩护的“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情感逻辑有问题之外,其社会逻辑并没有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整个高校和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崇拜,谁也不要设想大学生会生活在真空中。就像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五道杠少年”,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多年以前,在广东省政协座谈会上,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就曾透露,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如今这个现象在高校依然,有媒体前两年报道,某高校“青椒”自曝烦恼,称评教授还不如去当处长。在这种语境中,去要求一众学生不要官僚化,其实是有点苛责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官”的出现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公众包括学生们也不应该以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正如很多人在特定时空背景的各种要素推动下,做了违法违纪的事情,做了阻碍社会与历史进步的事情,追溯起来貌似逻辑具有合理性,但不妨碍行动与结果不具有合法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方面需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为与作风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也需要反思自身的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同时,所有的“社会化人”也需要反观自身的作为与理念。比如,作为家长,我们是如何引导孩子看待“学生官职”和“学生官”的?作为教师,他们对“学生官职”和“学生官”的理念又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旁观者,我们是如何成为“帮凶”的?


立足教育机构自身来讲,很多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赋予“学生官”权力。比如,班长可以检查学生作业,如果认为谁做得不好可以让他重写。这种在学生看来“巨大的权力”会产生寻租空间,“学生官”的作业能让别人代写,“学生官”可以接受其他学生的贿赂让其不再重写作业,并以此向老师瞒报真实情况。也就是说,对在“学生官”优越感充斥的教育系统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想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后没有“学生官”的权力幻觉,太过于一厢情愿。


没有无因之果。正如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此事刊发的评论《“学生官”充斥校园不是哈哈一笑的事》中所言,“青年就如海绵,他们展示的是黑还是白,取决于从学校、社会的‘大缸’中吸收了什么。”我们不要奢想在学校与社会“大缸”中成长起来的“五道杠少年”,在升入大学后不会成为“正部长级学生官”。我们当然可以相信大学生具有自清自净自我成长的能力与主动性,但是,我们不要奢望在“大缸”之水的颜色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会遍地都是沙漠中的绿洲。


简评:作者首先引用新闻事实,引出有人认同“学生官”的观点,表明自己不赞成的态度。其次摆出两个重要的事实论据来说明,“学生官”现象不合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干货 | 一波Skr的技能来了

干货 |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广告文案中的“利器”

干货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调查记者?

郑重声明:

未经同意,本公众号所刊发的作品,任何报刊杂志、网站、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和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南方传媒书院”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01

线上课程


(1)新闻实务班:20讲



(2) 财经专题班:(50讲)(已录制22节)

(3)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已录制10节) 


02

社群互动课程


(1)实务真题讲练班:

针对实务内容较为灵活,且相互之间有借鉴意义的部分院校真题汇总分类,真题实训。



2)VIP作品针对性指导班 (普通新传 / 财经专项):

结合新近热点新闻,以针对性训练讲评为内容


时间规划:9-11月,每周一节,共计20节

班型:10人小班


(3)作品点拨班(普通新传):

结合新近热点新闻,进行思路点拨和针对性指导


(4)热点点拨课:

      汇总年度热点新闻,给予消息写作及新闻评论点拨思路

时间规划:12月,共4节课  


(5)考前冲刺课:

      重要知识点回顾,模考讲评

时间规划:12月,共6节课



(一)暑期班面授课程

1.时间:暑期7-8月

2.时长: 

(1)普通新传:30天集训(每周休一天,报到一天,结业一天)

(2)财经专项:45天

3.定价:

(1)普通新传:15800(含住宿)

(2)财经专项:24800(含住宿)

4.班型:20人(普通15+财经5)

5.内容:

(1)新闻学理论

(2)传播学理论

(3)新闻史

(4)新闻实务

(5)赠送:英语+政治

(6)财经:15天财经专项基础+训练

6.服务:

班主任+助教+赠送线上课程+名家分享

7.课表:待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