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安庆:长春万达爆炸案郭某涛患癌、厌世、自戕的行为猜想



陈安庆:长春万达爆炸案郭某涛患癌、厌世、自戕的行为猜想


◎作者:陈安庆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核心提示:

◎犯罪嫌疑人郭某涛身患癌症,悲观厌世

◎在松原市将与其有经济纠纷的男子谷某某杀死

◎要警惕贫病交加者绝望厌世的“暴力逻辑”

◎使用暴力私刑寻仇式解决纠纷,肇事后,宣泄愤怒,厌世、畏罪自杀


                            01


吉林长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1月26日发布通报,1月25日下午,长春市红旗街万达购物广场发生爆炸,致1人死亡、1人受伤。案件发生后,在公安部和吉林省公安厅指挥下,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抽调200余名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全力开展侦破工作。


通过提取现场遗留未引燃爆炸物上的DNA比对,综合现场勘查、调查走访,并与提取到的视频监控相互印证,最终确定现场死亡男子郭某涛(男,1962年9月出生,江苏省人)系本案犯罪嫌疑人。


经查,犯罪嫌疑人郭某涛身患癌症,悲观厌世,在松原市将与其有经济纠纷的男子谷某某杀死后,于1月25日中午驾车来到长春市,在红旗街万达广场炸毁其停在地下停车场的小轿车,随后在公寓楼30层租住房内引爆自制爆炸物身亡。目前,案件后续处置工作正在进行中。




疾病就像一个幽灵,让人陷入生存困境。我们知道,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癌症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目前医学界尚不能十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癌症。


现如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癌症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得以飞速发展.使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与治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将癌症作为“不治之症”而恐惧,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创伤、疼痛、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癌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产生恐惧、抑郁和厌世情绪甚至自杀。


癌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群体,《南方传媒书院》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癌症患者自杀死亡率1%~25%不等。癌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共性却都是——患者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性格孤僻,一旦失去生活乐趣,产生自杀心理。


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绝望心理。在现实中,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仍然不够,癌症等于绝症,等待的只是死亡,这种观念仍未改变,加上肿瘤转移、复发,就更加使癌症患者,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出现沉默寡言、焦虑、抑郁症状。


另外,本来癌症患者,可能是家庭的支柱,得了癌症后不能履行原来的角色,反而需要别人照顾,失去了家庭核心的作用,这个时候会自暴自弃、绝望、灰心。得了癌症,治疗需要非常多的费用,经济负担过重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有很多人得了癌症后,本来可能还是小康水平家庭,因自己需要治病而使家庭陷入困境,或本来已是拮据的家庭,因要治病而变得负债累累,加上癌症的复发、转移、治疗无期,必定会拖垮家人子女,得了癌症的人感觉自己成为家庭的沉重包袱,存在不如早日了结的厌世心理。


还有,缺乏关心和社会支持,也会导致癌症患者自杀。由于疾病的迁延,部分患者的家属,因为工作或其他各种原因,陪伴照顾探视患者的时间、次数越来越少,加上社会上一些人对癌症患者的歧视眼光,使患癌者产生一种孤独的、被遗弃的感觉,失去了生存意念。


                         02


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和康复,而且还导致了癌的恶化和复发。


对于癌症患者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帮助,使患者晓之“癌症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充分调动个体的各种积极因素,挖掘潜能,不少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其实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有利于及时发现和阻止癌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晚期或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也可以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缓解痛苦、延长生命。


所以,全社会和患者家属必须要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为患癌者营造一个和谐的治疗环境。密切观察患者变化,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才能有效地阻止、减少癌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我们再说说这次事件中的暴力犯罪。实际上,长春红旗街万达广场爆炸案嫌凶系患癌厌世报复他人和社会,从相关视频来看,嫌犯有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


《南方传媒书院》认为,国内此类案件犯罪人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这种人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


实施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人,大多存在悲观厌世的状态,思想消极,认为自己的苦难和痛苦都是社会造成的,自杀行为虽然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体特征和目前境遇状况等影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均较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03


疾病,是人类生命的附属品和阴暗面,谁也无法逃脱和推卸。疾病,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削弱人的身体,还可以摧垮人的意志,使人产生悲观、厌世之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又回解放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面对高额的医疗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经典”段子。


苏珊·桑塔格说,“疾病是生命的黑夜,更是一种沉重的公民身份。每一个出生的人都持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属于病痛王国。”这背后令人想起,中国人病不起,死不起,因病返贫的现实困境。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句最戳心的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没人愿意死去其实都想活着,可是没有钱,连活着也变成了奢望。买房买车的压力固然很大,但比这两个字更让人恐惧和疲惫的是----疾病。既然目前没有挣钱的本事,那么你要学会省钱,为自己的以后做打算,至少你在疾病面前,毫不犹豫的拿出金钱买下你的命。


世界上绝大数的问题就是没钱,更可怕的是——你在疾病面前,根本拿不出任何钱的无力感。众生皆苦,再苦也不比不过贫病交加的人。在疾病没来到你面前,我们穷得心安理得。人不病,不知道自己有多穷。你永远不知道疾病和意外那一天来临,而你,在他们来临的时候,你有没能力去支付呢?


有些痛苦,就潜藏在这繁华的人间,你一搜索,令你汗颜,贫病交加的体验,人世无言的心酸。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穷的恐惧,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要疯狂地赚钱,要孩子免除贫穷的恐惧。人的解放如果只是金钱的获得与满足,那么它砸碎的就不是枷锁,而是重新戴上金钱的枷锁。走不出贫穷的阴影,也就无从获得自由。你拼尽全力追求财富自由解放之途时,又在不经意间成为金钱新的囚徒。


“贫困-疾病”恶性循环链,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贫困与疾病通过许多联结,相互影响,反复循环。贫困会产生并加重健康风险,引致健康状况的恶化,疾病则会通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传递,导致贫困。某些疾病可能传递给下一代,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形成“贫穷-疾病”的代际循环。



《南方传媒书院》认为,迫于贫病压力,厌恶人世,视余生为畏途,心理处于极度压抑、消沉,甚至绝望之后,就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实施主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弱势群体,未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生活无依靠无着落。


官方要尽可能地,将需要帮助的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权益。反复的失望和原本的打击会使患癌者产生绝望和仇恨心理,再加肇事者以往的经济纠纷得不到有效处理,所以嫌凶采取了过激行为。


如今的中国,如何弥漫如此大的戾气,成为充斥着丛林法则的社会?犯罪者很有可能性格极端偏执,歇斯底里,一般情况下,这种人生存环境脆弱,心理脆弱,遇到纠纷或挫折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社会上或隐或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气息,为社会暴戾之气的生发和传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警惕贫病交加者绝望厌世的“暴力逻辑”,化育严苛、狷狂、暴虐的性情,让社会暴戾之气得到束缚。


犯罪嫌疑人郭某涛身患癌症,悲观厌世,在松原市将与其有经济纠纷的男子谷某某杀死后,于1月25日中午驾车来到长春市,在红旗街万达广场炸毁其停在地下停车场的小轿车,随后在公寓楼30层租住房内引爆自制爆炸物身亡。


面对社会压力与自身利益受损,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极端方式。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失控,往往是导致恶性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自己感受到痛苦却找不到来源时,会认为是所处的环境伤害了他,对周边的所有人和物进行无差别攻击。


当社会底层成员,没有及时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一人向隅,举座不乐,本身压力很大,如果遇到感情挫折、重性疾病、经济纠纷等因素,如诉求无人理会,产生绝望,会使用暴力解决纠纷,肇事后,宣泄愤怒,厌世、畏罪自杀。


一个社会存在矛盾并不可怕,令人担忧之处在于——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来妥善地消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会越积越深、越积越多,最终会无法避免地引致大量犯罪。民间寻仇过于泛滥,采取私刑维护所谓正义,很有可能会无差别滥伤无辜!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人物)


   2019年1月26日 长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