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安庆:去年红衣vs蓝衣女记者飙戏,今年上会记者别再搞幺蛾子了!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


01

      

       如今的新闻发布会,台下的比台上的话还多,留下了不少的段子。


  去年两会红蓝衣女记者好一阵子热闹。去年两会过程中,有一位蓝衣女记者在红衣女记者采访的时候大翻白眼,表情被央视直播同步播出,刷爆朋友圈。

       去年的蓝衣女记者对红衣女记者翻白眼事件,在几秒钟后就被受众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一时间引起人们热议。两名女记者的身份、她们的从业情况、表情包、各种段子、延伸分析,以及谣言以半小时计的速度,不断在互联网上刷新。


       严肃的两会被俩女记者搞成了娱乐狂欢节,热闹了半个月。哈哈!


    迷之表情,一个白眼,让我们解读到提问之外,丰富的业界信息。

       大家调侃之外,我们想聊聊两会记者提问中如何提问?


       提醒下今年的上会记者,今年最好别搞出幺蛾子了!


      要知道人与人的沟通,表情肢体这些隐性语言,有时候比言语文字传递的信息量更大。


      再说说出镜记者吧,新闻教程上是这样定义出镜记者的,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


  出镜记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场报道的需要。在电视新闻采写中,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出镜记者的职责是,在现场是报道者,更是目击者和参与者。通过口播,记录真实新闻现场,迅速传递给观众,理性挖掘关注背后的故事,还原现场。


对于一个出镜记者而言,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更要学会情绪的控制,记者会不是哗众取宠舞台。


  如果此时不确定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那么一个在直播中个人的任何一个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可能会被社会大众误解,并在误解中持续发酵,最终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哗众取宠之心不可有,实事求是之意不可无。


      新闻发布会是公共场合,不是记者个人出风头的舞台。


02


  对于出镜记者而言,其角色意识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优秀的出镜记者必须举止得体,言行一致,情境表达得体,让人挑不出毛病。


  在出镜采访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出镜记者都需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身处新闻现场冷静、客观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达给观众。


  在新闻大战中,要学会“平等尊重”同行。


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无论采访对象是谁,旁边的记者同行再多,都应时刻以尊重、平等的姿态面对被采访者和竞争对手,不能“居高临下”或者“低声下气”,更不能表现出不屑、鄙夷和嫌弃的表情。

  出镜记者具有公众性。出镜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有效管理自己的情感变化,在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中有效控制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让自己保持特点,二是展现自己的职业素养。


在重大采访中,很多出镜记者经常分不清自身形象和采访现场之间的主次关系,过多的表现自我,苛求自身形象,注重自身多于新闻本身。且不要把新闻现场当个人秀场。


  在镜头面前不要故作表演。出镜记者需要考虑镜头前自身形象和现场采访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央视黄金一代著名记者、主持人王志曾经说过:“如果你过分在意自己的角度或神态,那么你会忘了你要干什么,你要问什么问题,所以在出镜时是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不是表演者,而是具有自我特色,能够将现场氛围、临场急智和采访问题融合得恰到好处的新闻从业者。


  优秀的出镜记者要求新锐、机敏、精明、内敛,有清晰的判断力、精确利落的语言、简洁时尚的形象、高端冷静,台风成熟稳健。


03


  有关于两会报道记者提问技术,有以下思考:


一,是提问的高度不够,过于微观与琐碎都是不正确的。


  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想的事是什么呢?当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高大上”的问题,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


二,是提问的深度不够,过于抽象与空泛。


  从新闻采访的角度而言,这显然属于开放式的提问,其主要的缺陷是提问过于抽象,泛泛而谈,没有明确的指向和具体的落点,总感觉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说透,意犹未尽。在两会报道中,有些记者泛泛而谈,甚至与记者会主题离题万里,这样的提问等于浪费了宝贵的机会。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读者也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采访阶段不够细致和深入,那么写作阶段必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也枯燥乏味。


  三,是提问的新意不够,过于陈旧与平淡,缺乏新意。


  既然新闻姓“新”,采访提问也必须突破成规,发掘新意。以前提过的问题如果仍然是热点话题,当然还可以再提,但是必须结合最新的形势和动态。


四,出镜记者获得新闻发布会提问机会 ,不要自我表演,不要过于浮夸,爱出风头状。


  在提问前铺陈太多废话显摆自己,应该学会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提问越长越危险!切割成几个问题,可以有效减缓被采访对象心理压力。


五,出镜记者要面向观众进行传情达意


  既要引导观众了解新闻,对整个新闻节目起着主导作用,是播报的组织、串联、沟通、交流、传达者,在现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体现专业素养,出镜记者实际上需要具备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六,出镜记者要具备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采访全过程要泰然自若地展现自己的屏幕形象。


  因此,要有临危不乱镇定的功夫。要集中精神,心静气定地做自己的采访报道。在严肃场合采访,语气和形象要庄重,语气要亲切随和。给提问时,专业提问,倾听时认真倾听。


七,在新闻现场,主持人的形象是一种有力的画面语言,也是构成新闻节目重要的一部分。


  出镜采访时,主持人的形象,既包括他的穿着打扮,也包括主持人把自己沉浸在新闻现场,表现出来的神情和体态。所以任何不适应的小动作和表情,都会破坏采访的美感和专业性。


八,出镜记者出镜语,体态语要合适,不要出问题,要得体。


  出镜记者在出镜时的语言、动作、表情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状况,出镜语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在许多场合,体态或者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手势、表情、语言、动作等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体态语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电视新闻中,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就是体态语。电视实际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透露了所有的秘密。


九,出镜记者的仪态,需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


  出镜记者不能情绪失控,被现场氛围和工作外的事件,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工作状态,工作形象,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在采访中记者不能投入情感,记者不是机器人,当然有情感,但情感的投入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要大方得体,要和工作有关。


十,作为记者,应该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对待采访对象。


  我们寻求的是公正、不带主观色彩的答案,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无论采访部长总理还是农民工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有任何媚态和拜官意识,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淡定,需要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


作为电视出镜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至始至终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的活动是电视报道的主体。出镜过程,无论是提问还是倾听都需要认真对待,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以免被舆论解读走偏,失焦。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教授、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


      2019年3月2日 长沙退步斋



加入南传交流学习群,为小伙伴们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体展示的舞台,南方传媒书院就是你的目标!

别再犹豫,南传需要你的参与!

(详情请参考推文最后一条的招募令


文章精选:

陈安庆:这些年傲娇地在传媒江湖行走……

陈安庆:史上最全新闻消息导语写作案例赏析

南方传媒书院陈安庆:新闻学基础知识点问题梳理

陈安庆:没有噼里啪啦,还有年味吗?除夕放鞭炮被全城悬赏追捕,折射烟花产业生死劫

陈安庆:黄一川上海校园血案,激起中国社会的震怒谴责与反思……

重磅 | 新闻考研名师陈安庆2019新闻考研复习深度解析(收藏版万言书)

重磅 | 南方传媒书院业务明细(传媒实务培训、新闻考研培训,广告与企业策划)欢迎参与共赢!

观局 | 陈安庆: 妈宝男、塑料姐妹、猪精女孩、低龄秃、中危病…90后E标签背后的时代病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