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谈谈被咪蒙带歪楼的非虚构写作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1-01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听说《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这篇文章了吧,这篇文章是压倒咪蒙的最后一根稻草,被人抨击最多的地方,就是它标榜“非虚构”,却是一篇杜撰文。


那不如谈谈什么是真正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该如何来写呢?


何为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与“虚构”相对,“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边界宽泛的文体概念,这种文体以“忠于事实,还原真实”为准则讲述故事,故事的讲述手法可以用小说等文学手法。如今,非虚构写作经过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其概念在实践中不断被扩大,从特稿、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星星之火,逐渐扩展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

说白了,非虚构写作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由此可得,漏洞百出的《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和非虚构写作就不是一码子事。此外,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



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1内容真实性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非虚构作家袁凌认为:“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可还原性,可以与具体的环境相对应,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2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非虚构写作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非虚构写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细节、对话、场景重建、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关系交代甚至故事冲突构建等,几乎有所有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特质。


3形式叙事性

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至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从本质上讲,非虚构写作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


4浸入式采访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翔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大灭绝时代》,《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通过大量的采访与考察互动,提出世界面临第六次生命大灭绝的观点。霍华德·格里芬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乔装成一个黑人,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区域。格里芬甚至先后以黑人和白人的两重身份两次从新奥尔良经过以进行浸入式体验。


5题材边缘性

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细致描写了现今农村生活现状,揭露了农村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老人等现实危机问题。萧相风的《南方工业生活》用词条的形式记录在南方工厂里的真实生活,全景记录了外来工人的打工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关军著有《大脚印儿》和《无后为大》关注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对人类本性进行挖掘与追索。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写了景色、习俗,在牧场和男男女女的接触。非虚构作家们也把目光聚焦于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


写好非虚构写作的几个要点


1设置戏剧性的场景

在非虚构写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来记述故事,而应该通过一个个场景来展现情节的发展。还原场景,是非虚构叙事具有可读性最重要的一个诀窍。比如李娟的《羊道》,此文虽然是对日常生活的记述,但不仅没有陷入流水账,反而十分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的文字的着力点始终是放在对场景的描写之上。例如,在《羊道·夏牧场》第二节:我们刚搬到冬库尔之时,邻居让两个孩子(一个三四岁、一个五六岁)给我们送来酸奶和食物:

这时大的那个先走到地方,找了一块空地小心翼翼地放下暖瓶,为防止没放稳,还用手晃了晃,挪了挪位置。然后去接小妹妹手里的餐布包。她一转身,脚后跟一踢……噼啪!哗啦啦……只见浅褐色的香喷喷、烫乎乎的奶茶在草地上溅开,银光闪闪的瓶胆碎片哗啦哗啦流了出来——刹那间什么也不剩下了!亏她刚才还小心了又小心!

我们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转念一想,有什么可笑的啊,又冷又饿又正下着雨,茶也没得喝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啊!于是纷纷垮下脸叹气不已。

但是叹了一会儿气,又觉得实在是好笑,忍不住又笑了。

但是,半个小时后,两个孩子的怀孕的母亲,又亲自拎着暖瓶送来奶茶。

作者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就生动而又自然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淳朴的民风,读者读到此,不仅为这两个孩子而感动,也会忍不住对哈萨克族的民风发出赞叹。


2充分记录对话

新闻写作极少运用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直来直去”。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也只是偶尔少量运用对话。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其目的是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非虚构写作中的对话,往往为了还原故事的本来状态,就充分让人物发声,让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在对话中得到自然呈现。对话越是充分的非虚构叙事,越是接近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盖楼记》《拆楼记》《生死十日谈》,等等。


3注重记录细节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新技巧,但是非虚构写作“已经使这种描写达到了不同寻常程度的心理深度”。正是这一技巧,使得作者的文字和读者的心灵能够抵达新闻报道和小说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在《羊道·冬牧场》“最重要的羊粪”一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羊粪对于人和羊群的作用、人们清理羊圈的辛苦、反复扩充羊圈的烦琐,等等,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现……在写到牧人在沙漠中所住的地窝子的情况时,李娟是这样描述的:

“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天然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游牧民族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坚韧。


4多元化视角

作者“通过特殊人物的眼睛向读者呈现所有的场面,使读者感觉到像是进入了人物心理的内部”“这种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一些观点,即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观察来使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特征的”。

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也十分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点在《梁庄》的写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例如,在《梁庄》的“现任支书:谁干谁累死”一节,通过现任支书的诉苦和自我美化的倾向,乡党委书记对村长的态度,父亲、哥哥对村长的不同看法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乡村干部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具有代表性。而在未删节的单行本《中国在梁庄》中,还有父亲、老支书和县委书记对于乡村政治的看法,与现任支书的讲述一起构成了“多声部”,全面揭示了乡村政治内在的变化和种种难以破解的困局。


5综合使用文学修辞和手法

除了我们上文所述的几种常见的策略,非虚构对于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都有着巨大的吸纳性。例如,郑小琼在写作《女工记》时,就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诗人的特长,用诗歌来写人写事,并辅之以散文来详尽说明。一些小说家写作的非虚构文本,这方面也十分突出。比如孙慧芬的作品《生死十日谈》,实际上作者参与团队调研只有五天,创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录像带和团队成员的转述,更包括作者自己的创造。孙慧芬特别强调这部非虚构作品有着虚构的成分:“实际上这里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比如姜立生、杨柱、吕有万,很多很多。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进行塑造,在建立一个现实世界时,我其实企图将读者带到另一个我的世界,我要表达的世界。”因为在作者的实际感受中,访谈(包括录像带所记录)让她亲历了一个个现场,提供了大量闪光的东西,但人生活在“无尽关系”之中,生活本身是繁复的,心灵是复杂的,原始的讲述有很大局限,讲述者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信息,问卷有它自成一体的套路,却很难打开故事的脉络。正是这一点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如果没有孙慧芬的特别说明,读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事实记录,哪些是虚构想象。 


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非虚构写作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


加入南传交流学习群,为小伙伴们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体展示的舞台,南方传媒书院就是你的目标!

别再犹豫,南传需要你的参与!

(详情请参考推文最后一条的招募令


文章精选:

干货 | 摄影色彩那些小知识

干货 | 电视景别的含义、分类和要求

干货 | 深度报道中的难点

干货 | 你知道陶渊明怎么写文案么?

干货 | 运用冷暖“对比法”让照片活起来——6个思路

重磅 | 新闻考研名师陈安庆2019新闻考研复习深度解析(收藏版万言书)

重磅 | 南方传媒书院业务明细(传媒实务培训、新闻考研培训,广告与企业策划)欢迎参与共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