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7位新闻记者的内心独白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青年记者



记者是干什么的?


记者是在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人。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

从事记者工作有许多不同的管道。很多记者在大学或研究所就读新闻、传播等科系,毕业之后立即投入新闻工作,是最典型的一条路。

在德国等地,记者也可能是先完成其他专业学位后,才就读短期的新闻学校,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或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媒体实习,由媒体负责教育。此外,政治、法律、社会、历史、语文等文法科的学生,因为所学与记者工作相近,担任记者的也很多。

离开记者职务后,许多人也会从事公关、行销行业,例如至企业的公关部门任职、担任行销主管或发言人,或是成为文学创作者。在媒体环境恶劣的地方,许多记者在媒体工作时就会细心经营与企业的关系,为未来生涯铺路,但却因此严重影响媒体报导的公正性。



 陈安庆:做记者,要对得起自己的饭碗


媒体是一种社会行业,医生是给人治病的,而记者是给社会治病的。


好记者培养构建庞大的人际网络,高情商、笔头硬、口齿伶俐,知识面宽、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吃苦耐劳、有民本思想、有理想情怀。


简单的说吧,新闻是与事实打交道的学问,所以新闻学是事学、也是人学。准确把握事实,及时地捕捉新闻,有其自身的规律,要讲辩证法和方法论。往高深里说,这就是新闻哲学。


一个好新闻记者需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大稿、特稿、调查报道来确定你的—“江湖地位”。新闻不是一个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业。想升官发财、想偷奸耍滑,不肯吃苦,不要做记者!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记者、做编辑。不要糊弄对付工作,写的稿子,要有风格,有大局、有严谨、有细致,有可读性、有社会性、有特色,;处事的方式,有样子,热情宽厚待人、冷静处事,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改变自己的坏毛病,一起努力改进。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要多跑、多问、多想。脚板底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打电话、聊微信绝对替代不了身入新闻一线,细节、感情是坐在办公室里编不出来的。我们要有荣誉感,对得起自己的饭碗。


 娱乐至死的后真相时代,真人秀会兴旺,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


  不动脑子想问题不行,不找好角度切入不行,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只有勤于学习、钻研、思考、总结、笔耕,摒弃浮躁、功利、浅薄,才能安心甘坐冷板凳,静心写出像样文章。


挖掘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力度是优秀记者应拥有的能力



与采访对象交谈时,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都必须真诚、谦虚,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尊重,把心里话掏给你。


敢于说真话的记者容易让人敬佩,受人尊敬。但是,前提是得有保障,让他们能好好说话!多说真话,敢于说真话!在当下大环境下,我们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标准,是为了在时代所允许的话语空间里,尽可能做最好的东西,既赢得尊严也保全自己。


若干年后,在一个遥远的春天下午,回首往事,时代群像里还有一帮秉笔闯荡的报人,他们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对自己的儿孙说,爷们当年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牛逼调查记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乱相丛生的时代,我们庆幸的是仍有媒体,讲常识、致良知、树风气,仍有记者不屈从与压力和金钱,记录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原来传统媒体只要做好内容,有发行就能换来广告。现在,这个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今天,“脱媒化”带来行业传播方式彻底被颠覆,“泛媒化”带来的市场份额断崖式下滑,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发行主营业务全面缩减。


谁也回避不了,传媒业本身就是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上的职业,逃脱不了直面变革!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传统媒体人即便离开旧纸面,也一定要抓住机会做新战场、新市场的布道者和领跑者。



自媒体很难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气质,也很难拥有为公众利益挖掘真相,进行深入调查的经济实力。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愈发迷失与彷徨,新闻报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回归专业精神,理性恪守阵地,令人忧虑。



 李鹏:记者何为?


不知不觉,从初始的好奇、懵懂到今天的责任、惶恐,从早先的实习生到现在的编导,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闻的本原?新闻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我曾经在工作中不止一次地告诉实习生和比自己年轻的新同志:善待你的工作,善待你的记者身份,今天你走在外面,和领导对话,被受委屈的市民称为“青天”,也许只是你的身份使然,人家敬畏的只是你的媒体,明天当你不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你究竟还是不是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保持了一颗平常心。所以,作为记者,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新闻工作。


说到新闻工作,一点也不神秘,在外人看来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其实只是记者表述的烦琐,是自己没有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楚一些,明了一些,才造成受众的误会。


 现在很多记者在工作中,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获取新闻,但却时常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比如,我们的记者在一个小孩子溺水死亡的现场,面对悲痛欲绝的家人说,你们是不是很伤心啊,能不能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又比如我们的记者在冬天田径比赛的场地上拉住刚结束比赛的选手,非要人家谈谈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懊恼,也不管人家一身的大汗在冬天很容易着凉受伤。说到底,记者获取新闻没有错误,那是你的职业行为,但问题是我们的记者在这样的场合里,有没有想想自己的人文关怀,有没有想想自己应给予别人的爱护。


说起来,做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既要有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有人嘲笑记者“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当然,这种比喻有些偏颇,但真的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记者工作的艰辛程度,而且记者这个职业也被有关部门列为“高危险性职业”。即便如此,记者最大的荣誉感依旧来自于那句著名的话:我与历史同在。



昝爱宗:记者是诚惶诚恐的职业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 


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人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 


 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持高速运转,“大脑马达”一刻也不能生锈。因为白纸黑字,一旦发现有错误印在报纸上,再更正已经来不及了,记者的形象就不佳了,报社的声誉就有了污点了。


当然,记者是一桩累人烦人的职业,白天采访,晚上要在报社截稿时间之前把稿子写出来,有时候调查工作“战线铺得太长”,一时稿子没法写,也只能等着采访结束再写,因为采访不扎实就出稿子,主观看法过多,往往就会有瑕疵,日后就会有麻烦。所以,记者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应该是用客观事实说话,用接受采访人的原话表述,尽量不出现自己的观点。 


采访是个吃力活,尤其是曝光社会丑恶现象和批评腐败现象的稿子,记者不但受刁难,吃“闭门羹”,还有可能挨打,而且目前还没有《新闻法》保障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利。应该说,记者也是当今社会上高危职业之一,年年都有记者被打的新闻披露。


当然,记者从事的不是天底下什么见不得人的职业,而是天底下最公开最透明最神圣的职业,任何值得质疑的事实、事故、丑闻,只要有记者介入,“纸里就包不住火”,真相就会大白。而某些一度阻挡记者的部门,对记者进行“公关”的一些人,其背后十有八九有着功利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否则他们怎么会隐藏真相、拒绝记者呢?


记者的采访工作就需要有钻牛角尖的耐心和牵牛鼻子的勇气,不到黄河不死心,真相愈是难挖掘愈是下苦功夫真功夫,就像打赢一场艰难的战争一样,得到最后的事实真相就是最后的胜利。 


当记者不容易,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是中央大报还是地方报纸,年轻记者或者老记者,采访工作本身就是需要向别人了解的,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恭礼貌的态度,千万不能把自己当大牌记者。什么被采访单位不派车来接就不去,没有礼品和红包拿就不去,张口就索要招待,这样下去就是记者耍大牌,和明星没拿到出场费不出场耍大牌没什么两样,是记者的耻辱,是新闻工作的大忌,也是与新闻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所以我想说的是,新闻工作诚惶诚恐,记者“小我”而天下大,记者“大我”而天下小。  



谢焕权 :年轻的记者


从19世纪初的“访员”,直到1905年《申报》向国外报纸学习开始使用“记者”这个名词;从专门的报纸记者,到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记者。


从专门的文字记者,到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从“全能记者”,到社会新闻记者,体育新闻记者,娱乐新闻记者、财经新闻记者等,分工越来越细,种类越来越多,都是从无到有,适应媒介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还在不断细化和丰富着。


相对于人类历史,就是单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记者这个职业的历史也是非常短的,所以说,中国记者依然很年轻。


年轻是资本,年轻的记者有可塑性,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去挖掘的。

    


宗传友:  为什么不少媒体喜欢用年轻记者呢?  

    

难道看不到他们经验不足的缺点吗?


那时因为,年轻记者固然很难写出出彩的报道,但报社领导都是老新闻人,能给他们把关,无非多操点心,搞点小乱子、出点小错误,新闻质量低一点什么的罢了,反正读者也看不出来,而且好处远大过坏处。 


   好处一,能够极大压缩工资开支。从外地来的年轻记者报社更喜欢用,因为他们对工资、福利要求比较低,不太计较得失。可老记者呢?不少都曾每月挣过数千甚至上万元,。有些本地老记者报社更不爱用,因为他们都懂劳动法,家又在当地,动不动就“维护自身权益”,较难管理。 


 好处二,年轻记者体力好,能跑动,对新闻兴趣高,工作热情高。年轻记者可以长时间加班,没有家中老小的拖累,不会生病,还省了医药费。 可老记者呢?有的人理论比领导都强,看不起领导,总想取而代之。对很多新闻自有一套看法,不屑于做一些“鸡零狗碎”的小新闻,总想做大新闻一举成名,还动不动倚老卖老,和领导吵架。就算你生理心理年龄都年轻,还能跑动,可您说领导喜欢哪样的?更何况还有些老记者拉家带口的,有的生孩子,体力一透支就有闹病的。


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很多事情甚至包括道德标准,信仰之类的大事也都在快速变化,人们的思想相对处在不稳定期,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状态,人们对信息的口味还没有达到国际高标准,对表层新闻的需求比深度报道的需求要大。 近些年连“高尚”的科技界、学术界都浮躁得拼命追逐名利,造假不断,更不要说新闻界了。



     华玫:35岁还在当记者就不是好记者吗?


 如果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到三十多岁就要考虑转行,那这绝不是一个好的行业,而传媒业也绝不应是这样一个行业。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中国的传媒行业太不成熟,在国外有许多年龄大的资深媒体人,而在中国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传媒本身就处在一个幼稚的时期,表面的潮流掩盖了深层次的需要。


  但是不用急,现在的年轻编辑记者们在未来也一定会沉淀下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年龄大了,但依然出色,因为传媒不是青春的幼儿园。如果你还没有写出过几篇像样的文章,没有做过几个像样的报道,你就急着找自己在传媒业的位置,那就及早做转行的打算吧,这里风险太大,浮躁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年龄是个问题吗?是,也不是。未来的中国传媒业很快会走上正轨的,年龄的问题永远都会存在,很少有机会用3岁以上的人来做跑街的记者,可是如果你不断的优秀呢,那时怎么不会有你的位置?你永远把自己定位在跑街的记者上吗?话说回来,你今天跑不好街,那你就永远跑着吧,或者真的转行。 


 35岁了,还是一名普通记者,他算不算一名合格的记者?我想,如果一个人从大学毕业混到了35岁还是一个普通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可能一直不那么用心,否则,用10余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了。




所以,对这些记者来说,首先要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年轻化,永远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分析,看自己究竟有哪些优势,有哪些资源,可以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得以发挥,得以利用,然后制定自己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只要真正是好马,就会有识马人。



朱学东:谁把传媒业推进了粗鄙时代


只有粗鄙的时代才会产生粗鄙的传媒业,然后交互作用。传媒业的粗鄙化,再次为社会粗鄙化加速。


传媒业的市场化媒体和有情怀的践行者,曾经以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抵抗过社会粗鄙化的侵染,让这个行业多少赢得了职业的尊严,也为这个日趋粗鄙化的时代和行业,涂抹上了一层玫瑰亮色。


权力和资本媾合肆虐,反抗者或销声匿迹,或乘桴浮于海,无力者要么顺从,要么犬儒,无保护的个体努力,终究抵抗不住整体粗鄙化的大潮,虽然他们依然坚守着,抗拒着,为一个粗鄙的时代保留了一点残存的尊严。


“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样一句在中国被广泛引用的话,却成了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蓬巴杜夫人绝对不会想到,她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虔诚的信众。


自1990年代后,理想主义烟消云散,经过痛苦迷茫彷徨后,迅速崛起的,是对财富和权力的信仰,功利主义、机会主义、物质主义,尤其是即期的功利主义,从羞羞答答,到堂而皇之,最终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主流价值观。


从公共事务部门,到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到个人生活,即期的功利主义充盈了几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偏远的山村)。从上到下,人们奉之为圭臬。


那种挂在嘴上印在纸上刷在墙上虚晃一枪的义正词严,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荒唐,更让人看到了背后的即期功利主义的实质。


这种价值观的盛行,戕害了包括媒体业者在内的社会每一个成员,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内心的敬畏,失去了为建设一个正常社会承担公民责任的信心和行动力。随之而来的是耻辱感和底线的一再突破,无限降低。


在这一过程中,传媒业从无知到贪婪的主动刻意,成了为即期的利己主义攻城略地的摇旗呐喊的同盟军。


功利主义所到之处,也就是人文关怀被流放驱逐之所。


没有情怀,弃守专业判断和职业操守者,常常能赚得盆满钵满,流连于高堂大屋,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从业者弃守情怀,犬儒的同时,也是媒体粗鄙化的开始。



传媒业还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公平市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有追随体制的,有追随资本的,有自娱自乐的,更有坚守良知者。如果在一个有法律的正常社会,这种多样性也是正常社会的媒体生态。至于新闻教育的粗鄙化,功利化,越来越甚。个中细节,已不需多论。


于是,选择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了心理的基础和现实的压力,更有了现实的途径。


很难想象,缺少了人文关怀,缺少了追索真相的努力,媒体还能获得自己独立的人格,还有存在的价值,还会受人尊敬。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青年记者

加入南传交流学习群,为小伙伴们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体展示的舞台,南方传媒书院就是你的目标!

别再犹豫,南传需要你的参与!


往期推荐:

陈安庆:山东首富4300万为女儿买斯坦福洋文凭,为何引爆舆论风暴?

陈安庆:奔驰质量维权舆情刷屏,还有哪些被忽略的追问?

陈安庆:女副乡长为男领导按摩捏脚,女公务员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热点 | 没点心理承受能力,你敢网络维权吗?

招募 | 想跟传媒老炮儿学新闻采编独门技巧!点开看吧!

干货 | pr基础快捷键,学会效率高一倍!

热点 | 谁还童模一个完整的童年?

陈安庆:你我皆囚徒—巨头勒索式营销VS中国自媒体内容生产困局

陈安庆:失落的煤城—鹤岗白菜房价,一面镜子照出很多问题...

外企利星行猫腻:“金融服务费”一项涉嫌偷漏税数亿元

干货 | 这里有你需要的微信公众号编辑小技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