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也被拉去卖报纸?背后多少无奈与没落……

李沁铮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作者:李沁铮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南传导读:

1.做新闻之余,记者还需拉广告?

2.看似“堕落”实则无奈的现实: 记者也要养家糊口,西北风不能喝

3.“兼职拉赞助”背后——纸媒的没落

4.纸媒的商业依赖: 现代报纸以广告为血液

5.冲击不可避免,纸媒应自我革命

6.守正义,追真相,记者初心不可变

记者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天天地跑新闻、跟热点,废寝忘食累得够呛。但你以为,记者之累仅仅在于做新闻吗?
那些对新闻满怀期待与热血的新人,恐怕不知道有些“任务”,能让记者们头痛万分还无可奈何——定量征订报纸。

做新闻之余,记者还需卖报纸?
有人疑惑,卖报纸那不是经营管理的活儿吗?可真别不信,你来看。
微博上吐苦水的大有人在,可也只能吐吐苦水而已。
@人人都来爱裘爷:今天主任和我说每个人都有十二份订晚报任务……X,万能的网友们,你们谁还没订晚报啊,来我这订一份呗。@淡淡红茶001:单位有订报任务,万能的亲们,有没有家里或者单位需要订**都市报的?要是有请跟我联系吧。@记者崔永利:又到征订报纸的季节,一些报社又开始给记者下达征订任务了,每个记者征订数百甚至上千份任务,而订报任务在某些报是一重要考核指标。在网络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若还在用传统的手段强订报纸毫无意义,只能是自娱自乐。留下精力和物力,应该在报网互动上多下功夫。

即便业界学界对此类行为颇有诟病,但征订报纸的任务还是年年如常下达。
更有甚者,为了完成报纸的征订,不得已违背自己的新闻道德,这当然没有开脱的借口,但也确实是百般无奈。

完不成任务,只好发负面新闻咯

口述人:东北某知名都市报原记者


当时我在东北某家还算知名的都市报民生部做小记,2007年, 入职第一年, 报社效益不错,就没拉编辑记者下水。

第二年,征订情况不太理想,报社也换了个老总,这下就完了...社长大手一挥,管你是编辑还是记者,全给我订报去,每人五百份! 完不成任务的人,和部门领导一起都不用上班了。

我当时在民生部,是报社人员最多的部门,算上正副主任共有15人。于是,我们部住任编辑记者齐上阵,开始订报之旅。能跑的线都跑了,能求的情都求了,奈何情况依然不遂人愿。

订报任务原则上每人五百份,但有拉到广告的话,可以酌情减少。我们主任思索半天,开会集中传达思想,拿出了杀手锏:每名记者都去找五个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毛病,以此要挟他们订报。不肯订,就连续发他们负面新闻。

拍桌子,怒骂领导违反职业操守,然后潇洒走人?我承认,我没种,那种情形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和其余同事一样, 我开始想方设法找“大户”们的茬。最终,民生部订了300份报纸,8万左右的广告,圆满完成任务。

报社老总很满意,年终给每个人都发了不少奖金。拿到奖金后,我辞职了。

那个征订季之后,我觉得自己做不了记者。没有铁肩,担不得道义,怕最后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黑记。索性撒手离开吧。


看似“堕落”实则无奈的现实: 

记者也要养家糊口,西北风不能喝

这是一份优秀记者的年终报告模板。在这份报告里,这个记者将其征订报纸的成果作为自己年终总结的一个成绩。

我们并不能指责这样的记者不专心跑新闻,这段话里提到了“报纸的征订数越高,记者的工作认可度才能高”这样直接简单的联系;这并不是记者本身的偏差,而是业内对于记者工作认可度认识的偏差。

工作认可度高了,报纸发行量大了,所在媒体运营良好,记者工资不愁,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才有所保证。

网上流传一名媒体人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还没完成订报任务》,摘录几段:

我爸爸是报社的一名编辑,每晚的工作就是排版、编稿子——为什么说每晚呢? 因为他是一名夜班编辑。

今年报社的订报任务听爸爸说还欠好多好多没完成,现在每天晚上上班,白天都在外面跑市场拜访客户,挖掘客户筛求,给客户做策划,约客户出去吃饭喝茶聊天增进感情,但距离完成指标还差很多。

加上今年纸媒行业形势非常糟,我非常担心你们不从我爸那儿订报,这样他就完不成订报任务,如果这样,他就拿不到工资,一年又白干了! 他拿不到工资就不会给我买鱼买肉吃,不能吃鱼吃肉我就会记忆力下降,上课听不进去,成绩就上不去,我成绩上不去就会被骂,我就会失去信心。

这封信看得大家啼笑皆非,但仔细想想却是现下报纸编辑们的无奈。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具有很高的信仰与崇高感,可是记者本身也是人,西北风谁能喝?
而且有些资深记者年纪渐长,上有老下有小,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一家老小的口粮总得赚回来吧,教育孩子赡养父母的负担也并不轻松。
部分记者是主动地负责报纸的征订,也许这样可以从中分成,多一份收入生活就多一份保障,孰是孰非先不论,填饱肚子再说。
但有些媒体,将征订报纸数纳入每月工作考核,报纸发行不出定数,本月工作绩效就不达标,神似某些销售岗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指责记者用心不专不好好做新闻吗?显然不能。
错并不在记者,并非记者不专心做新闻,他们也在卖报纸和做新闻之间夹缝生存。
是这条用征订数来反映记者工作质量从而影响记者薪酬的逻辑,本身就出了差错。

这并不是例外,甚至还在记者负责报纸征订这一现象中,成为了主要推手。

纸媒自身没落,报纸订不出去,经营举步维艰,原因绝不只在于一线记者本身,但后果,却让记者担了大半。


“兼职拉赞助”背后——纸媒的没落
这样无奈的现实背后,还是反映出一个老生常谈的事实:纸媒的没落。
在那纸媒兴盛的黄金时期,媒体记者们意气风发,满怀热血,社会地位也高。掌握信息来源的记者们受人尊崇,媒体自身也不愁经营,记者何需自己去卖报纸拉广告?
如今,在这个“人人都是主播”的时代,新媒体强势占据市场,纸媒的衰落看似不可逆转。当受众转投新媒体的怀抱,纸媒必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危机来临。
而人手最多的一线记者,就成了征订报纸的头号买家。不仅记者自己要订,还要发动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通讯网的线人去订。
报纸是订上了,记者的尊严也失去了。
记者“兼职卖报纸”背后,危害仅仅只到记者自身吗?并非如此。

记者人脉广,被派发征订报纸的任务时难免在自己多年发展出来的通讯网处征订报纸。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今后做新闻,即便是记者想要客观公正地报道,也碍于人情、碍于每年要求的报纸征订量而失去独立性。

失去独立性的报道,一旦被发现会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打击,而一个媒体失去了公信力,又怎么能挽回失去的受众,又怎么能继续经营呢?

可笑的是,这只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手,就是当初征订报纸的要求。

更危险的是,记者与经营活动直接联系,这就意味着采编与经营直接联系。

那么新闻真实性,又会留下几分?新闻独立从何谈起?当初想要利用商业来实现独立的愿望,不正在一点点粉碎吗?

虽然新闻独立本身就很难,但决没有必要人为地难上加难。

纸媒的没落让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不假,但是想要突出重围,得以重生,靠记者去征订报纸去拉广告拉赞助,就能做到吗?

这只是做些表面功夫,没了任劳任怨征订报纸的记者,媒体照样举步维艰。

所以,错不在那些卖不出去的报纸,而在纸媒墨守成规的老路子。时代新了不代表任何事物都要被新事物取代,自我革命也许是必然且有用的道路。


纸媒的商业依赖: 现代报纸以广告为血液
话又说回来,新闻一开始并不与商业紧密相连。是著名报纸《泰晤士报》的一次改革,让报纸彻底脱离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商业来运营报纸。
在广告成为报纸经营收入之前,报纸一直是依靠政府津贴生存,这就意味着报纸与政治密不可分,受政府控制。

而《泰晤士报》创始人约翰·沃尔特的儿子小沃尔特,在对报纸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时,宣布不再接受政府津贴,由此切断了报纸与政府的联系,完全通过广告和发行收入充分自立,成为报纸独立的引领者。

所以,报纸的商业依赖,就体现在广告支撑报纸运营上。而报纸与商业挂钩并非坏事,控制合理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独立。真正不利于独立的行为,恰恰是让记者这一采编负责人员,参与进报纸的经营。


冲击不可避免,纸媒应自我革命

纸媒的没落,向内探求才能看到根本原因。是纸媒的墨守成规和传统媒体的自恃矜贵,让纸媒作茧自缚,困在了新媒体占领市场的冲击之下。

记者被派去卖报纸,反映出纸媒目前在吸引广告方面的无力。

并不是新媒体来了、广告少了才经营艰难,而是内容不受人欢迎了,广告看不到商机不投资了,报纸才举步维艰无法生存。

而内容为什么会不受欢迎呢? 仅仅是因为新媒体阅读方便、信息丰富吗?纸媒自身的优势,就真的荡然无存吗?

其实,打败传统媒体绝不止于新媒体,而更多是墨守成规、居高临下的态度。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挑战,纸媒当然不会例外。

当今纸媒的发展,并不只是新媒体和纸媒的较量,更多的是在催生纸媒的自我革命,一种主动更新换代的变革。

在南方传媒书院直播讲解《新媒体时代纸媒文本写作改革趋向》中,陈安庆老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首先要摆脱新闻自恋的影响,跳出过去新闻模式的束缚。

而在文本写作中,纸媒文本写作应恰当地融入“网络感觉”,抓住热点痛点痒点;同时,纸媒作为权威媒体,不能一昧地偏向跟热点,应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时,应该坚持自己的主见。

而如何把握这种吸引受众和坚守新闻之间的平衡,也恰恰是纸媒寻求出路时需要思考的。


守正义,追真相,记者初心不可变

记者很难。

不论征订报纸是主动还是被动,背后反映的都是竞争激烈下记者的无奈。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刻,一线记者只能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无法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多少记者的跳槽、转行,也许并不是初心不再,而是在传统媒体内看不到变革的希望。

市场洪流轰轰烈烈,多少职业被裹挟前进,记者从不例外。

但记者是特别的。

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他们让我们看到揭露丑恶、曝晒阴谋的可能性。

行走在自己的职业大道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摇摆为难的时刻,记者也一样。大义凛然不是自然而然的,坚守正义、揭露真相也没有那么容易,背后背负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血汗。

不是每个人都无比高尚到风餐露宿也能继续干,但投身记者行业也绝不是只为了工资,更有对于新闻的热忱和真相的执着。

即便日后变得油滑,如果还记得自己为什么做记者,那就不怕。

END

往期推荐:
在“破”与“立”中重新擦亮千龙网招牌 | 新京报、千龙网融合改革工作侧记
票房20亿+的《哪吒》,是经典也是颠覆!
热点 | 八月起停播娱乐性古装剧偶像剧是坏事吗?
陈安庆:哪吒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的思考
图解“长江韬奋奖”历史上的十位获奖“第一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