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记者是青春饭吗?

王蕾 南方传媒书院 2019-10-31

1、若不是现实太无奈,谁愿意靠青春吃饭

2、另一种声音:记者也可以越“老”越吃香

3、记者行业的瓶颈期,老记者何去何从?

4、关于这件事,老记者们是怎么看的?

5、写给焦虑的媒体人:怀抱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王蕾

和家人聊起来之后的职业规划,问他们觉得记者行业怎么样,家里人给出清一色的答案是,新闻行业近几年发展不景气,记者行业也是吃青春饭的,女孩子还是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安稳些。

不如不问。

关于青春饭,真的还就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靠脸蛋儿吃饭,有的说是拼精力和心态,那记者呢,吃是什么青春饭?


若不是现实太无奈,谁愿意靠青春吃饭

记者普遍被认为吃青春饭的原因之一是其不光是脑力工作者,同时也是体力工作者。在报道前方,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青春蓬勃的年轻记者。这一特征在出境记者和调查记者行业中尤为突出 ,据2017年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显示,调查记者从业人平均年龄34.8岁;2016年美通社发布的一则中国记者调查报告中显示,60%的一线记者年龄介于21到30岁,拥有11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仅占19%。

中国记者平均年龄为何呈年轻态势?还不是现实太无奈。

前阵子台风“利奇马”来袭,新京报一名记者在镜头前调侃到,“我这个吨位的话,可能12级风也是吹不动的。”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恐怕也很难看见白发斑驳的老记者站在镜头前镇定自若的报道,一线记者,是光有脑力没有体力揽不了的瓷器活。

不光是体力的限制,即便是今天,仍然还有媒体在招聘中设置招聘记者的年龄门槛 ,这让资深老记者很尴尬,自己已经不配跳槽了么?这些媒体大多喜欢用35岁来作为年轻与否的衡量标准,仿佛在说35岁之后的老记者还是乖乖给年轻人让道吧。

35岁,掐指一算也是到了已成家立业的年纪,孩子、柴米油盐也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工资低,也成了记者转型或说转行的万千理由之一。行业内的人大都知道记者的底薪是不高的,工资高低全凭个人能力,多跑一线,多发稿,资历好点的记者在稿费上挣来的钱甚至比工资都高,有了家庭之后,跑一线的频率也不得不降低,发稿的次数相应就减少了,曾经干劲十足的、才华横溢的老记者也只好偃旗息鼓,为新一代干劲十足、才华横溢的小记者铺路。

另一种声音:记者也可以越“老”越吃香

的确,中国的记者队伍正在年轻化,有人说,记者每天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追逐新闻的,更有经验的记者才能又快又好的追逐新闻。既然如此,记者这个行当不应该正是越老越吃香吗?

互联网显示,有超七成的人自认为所在的行业是在吃青春饭,像导游、护士、记者、公关、空乘、程序员、广告设计等等,浏览器上搜索青春饭,“xx是吃青春饭的吗?”这种案例不胜枚举。或许说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只为让记者更好的走下神坛?

早年纸媒兴盛时期,拥有一本记者证是多么受人敬仰而自豪的事情啊,有一位新华社老记者曾在回顾记者行业变迁中开玩笑到,“当年老子拿着红证的时候,多牛逼啊,什么叫买票,从来就没听说过!”

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最先报道新闻的可能不是新闻记者,也有可能是普通网民。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声筒,记者的距离也和人们越拉越近了。有的记者甚至为了出名刻意报道负面消息,传播假新闻、等收取不正当红包这类行为也让记者的光环逐渐黯淡。往日的辉煌不再,老媒体人内心酸楚。

当大家都在唱衰传媒业时,更多不同的身影涌现。年满60岁的《香港之窗》杂志社总编辑屈月英连续11年参加“两会”;《首钢日报》的前资深记者赵连文退休都快十年了,至今仍笔耕不辍,保持着每天写稿、每两年出一本书的习惯;著名媒体人曹景行与台湾中国时报王铭义在18年“两会”期间仍旧奋斗在一线。这些人物是值得全记者行业的人拿来作为励志偶像的! 

至于35岁是记者分水岭更是不攻自破, 1964年出生的王克勤被业界称之“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 46岁时候的他仍在一线调查山西疫苗乱象,48岁时候的他仍在抗洪一线调查3名失踪者失踪真相调查,如今仍在为尘肺病农民防治工作活跃在前线;1968年出生的中国著名足球记者李承鹏40多岁时仍在前线做中国足球黑幕揭露报道,曾被7次封杀却依旧不改初心,其泼辣、诙谐、犀利、幽默的体育类评论在博客上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如果说干一辈子还是记者就是混的不行,看看这些干了一辈子记者的人,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任何职业所无法创造的。

记者行业的瓶颈期,老记者何去何从?

南方传媒书院陈安庆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听说很多媒体人要跑路改行啦,去做PR总监啦?》,里面就描述了在纸媒衰落的时期,媒体人迫切需要转型或转行的不安和焦虑感,有资源有能力的更是将眼光转向品牌宣传和公关行业。

在中国,记者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两条路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一条是升职,一般认为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走这样一条路:记者——记者组长——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另一条就是转型,即转向传媒广告公司,我们熟知的就是品牌宣传、公关、广告等等。

老记者,还可以有其他出路吗?其实记者一直干下去也可以达到高级记者的职位,只是国内很少有人会一直干下去,国外就恰恰相反,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国外媒体的思维模式,71岁的CBS资深记者Lesley Stahl主持的节目”60 Minutes”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调查性访谈节目,这与Lesley Stahl在长期记者生涯中累积下来的经验和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在一个领域里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专家。


关于这件事,老记者们是怎么看的?


@山月&张改玲 

29岁,媒体行业呆了4年,学到很多东西,上周刚离职。依旧热爱记者这个职位,但是在四线小城市党报,编外人员,再怎么努力做新闻,都是领导口中的临时工,干活时有你,有福利时没你,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最后无奈离开,考公职,如今完全换了一个行业。新闻理想,卒于现实的残酷之下。

@LZM

从体制内媒体走到市场化媒体,从国内媒体再飘到国外媒体,今年是我在媒体行业瞎折腾的第十年。如果35岁是条红线,那么再干两三年,我也该找个别的出路了吧……依然穷着,曾经的热血如今像要烧光的机油。

@瞬

我的老师,一位当了25年的白发记者。充满力量,充满斗志。但某一天当他请年假回来,发现他的新闻节目没有了……没任何人通知他,他的省级新闻名专栏就这么下架。频道理由:要跟上时代,旧式新闻调查落伍了。我看着老师抑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真难受。

接下来,记者在频道里沦为服务营销广告的工具,我也从工作了7年的记者转岗为营销策划。虽然,我并不排斥多接触市场和客户,也在营销岗位上适应了。但每每深夜醒来,我都会反省自己,当初是为了当记者而学的新闻,然后考进广电系统。现在离初心已经越来越远了……

@慢时光

一线记者行业,越老越无尊严。当大伙一起出去采访时,你看到自己像一只老鹤般矗立在众小鸟中间,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电子

我干了三十多年的一线记者,直到退休,中间有多次改行当官的机会,都放弃了,可能有点傻。但我也出了十本书,也算有一点知名度。

我深深感到,记者一定要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否则,就不是好记者。而记者最需要的还是社会的理解、单位的支持、人民的信任。如果记者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热爱这份工作。现在,记者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成就感越来越弱了,值得高度关注。

@趙先鉎

唯有热爱新闻才能做到长盛不衰!想到自己曾从媒体记者转到企业公司做宣传,再到公安部门依然做宣传,遇到一个好素材依然会血液加快流速,一定要把它采访清楚,再写出来,刊登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难道不是对新闻的热爱么?记者是可以干终身的,而且会越老越吃香,越老越有经验。我愿在新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记者这个行业,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靠着青春时的激情才入的行,激情褪去,觉得这个行业不再吃香了;而对于那些怀着新闻理想的人,他们是真正的热爱这个行业,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

写给焦虑的媒体人:怀抱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如果说媒体行业真的已经衰落,那为什么有那么多怀抱着记者梦,怀抱的新闻理想的人愿意加入进来;如果说记者只能吃青春饭,那为什么那么多资深记者直到退休也还在坚持写稿,不断的做学术交流,走街串巷的采访。很多人依旧不看好新闻业,但仍旧有不少好记者在岁月中一直保持着前行的姿态,他们始终奋斗在一线,为自己的新闻理想而坚持着。

坚守很难 ,可是如果不去想当一辈子记者的事呢,就像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课文说到的,不要去看远处的梯子有多高,只要安心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就足矣。努力去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保持热爱,如果真有不想干的那一天,这片热爱也会让那一天晚来一些。

如果再有人说记者是吃青春饭的,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怀抱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文章精选:

“用血百般阻挠”,你还会献血吗?

陈安庆:教你怎样写出领导满意的工作邮件

新闻学子青年记者必读专业书目大合集

陈安庆:小心陷阱!以美容整形为诱饵,黑恶势力胁迫106名女性卖淫还贷

起底:中国新闻奖记者的自我修养:实习记者vs见习记者vs正式记者

语言骚扰我,你高潮了吗?

基层公务员,为什么你变成了弱势群体?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