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留住山里的“记忆”

2018-03-30 田园志

【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安吉山川乡船村,距杭州主城区西北方向约60公里,海拔约220米,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一个盆地,良田千亩,一条溪流贯穿东西,流水长年不断。入村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狭长小径,一边是竹林,一边是溪流,过后则豁然开朗。


▼建筑于群山环抱


▼入口

地块位于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现状为废弃厂房,长约25米,宽16米,三面紧邻农居,一面隔路临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


▼区位图

限制与创造

如何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如何引入青山绿水的风景;如何使建筑具有乡村特色韵味。为了避免相互干扰,与农居的相邻界面不开或尽量少开窗户,临马路墙面1.3米以上才开大窗,坐在里面可不受道路干扰,但依然能看到对面的山水景色。


▼临马路墙面1.3米以上开窗避免道路干扰

我们在大空间中尽量多的设置天窗,这样使得风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内,也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民宅的干扰。我们找来村里的老工匠,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做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因乡土材料的运用,建筑自然,朴素,融合于山水。


▼天窗使风景最大化映入室内

去装饰化设计

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除了满足采光需要,更引入周边的山景,做为乡村记忆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现代生活的融合。内部空间朴素自然,墙面内外一致,地面则用水泥做磨光处理,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软装也以原木为主,使建筑、室内融为一体。


▼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满足采光和景观引入需要

▼室内与室外的融合

▼天窗

▼从休息室看内堂

低成本设计尝试与挑战

很多时候,建筑师的主要工作在现场,帮工匠把握一下比例、尺度等基本美学。由于全部是泥工和木工熟悉的材料和建造方式,工程进展相当顺利,不到三个月就建成投入使用。


▼内堂 – 去雕饰设计

▼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

结语

相比于城市的项目,乡村项目的创造心态更轻松自然,乡村记忆馆建成开放后,村民和游客逐步参与其中,每逢节日,这里都会举办聚会,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乡村记忆馆展现的不仅是传承,更是新生!


▼夜色中的记忆馆

▼平面图

▼剖透视

Project name: 木头搭搭,黄泥刷刷,旧砖垒垒——(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Architect’ Firm: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 The Desig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

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Contact e-mail: 598120834@qq.com

Lead Architects: 陈夏未、王凯 / Xiawei Chen, Kai Wang

Project location: 安吉山川乡船村

Completion Year: 2017.6

Gross Built Area (square meters or square foot): 450㎡

Photo credits: 奥观建筑视觉 / Aoguan Performan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eam:柯礼钧、金拓、虞光洁、董佳丽 / Lijun Ke, Tuo Jin, Guangjie Yu, Jiali Dong

More: The Desig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宀屋·山里的茶楼】


宀(miǎn)屋位于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的“桃源村”,起源于南宋迁至此处的陈姓家族。先祖“见山秀地美,水口紧扎,深爱之”,村子藏在两山之间的谷地,水口河埠,良田山丘,一应俱全,历经上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典型徽州村落的格局。


▼桃源村鸟瞰图 ©唐徐国


宀屋位于通向村子内部的小路一侧,紧邻叙五祠(古九祠之一)。四周农田环绕,相对独立。房子体量很小,占地只有60平米。建筑原状为两层,一层堆放农具,二层由于木屋架高度很低,基本处于空置状态。屋顶为普通穿斗式木构,但已经几近腐朽,墙体则为当地惯常空斗墙做法。


▼改造前外观和内部


这样一个占地仅有60平米的小柴房能做什么用?基于宀屋所处位置的公共性,我们为她设想了两个诉求:一方面,作为祁门红茶的产地,村子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红茶体验馆。桃源村需要有一个礼仪性的品茶空间。


▼当地制茶工坊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宀屋又是一个为村民开放的,较为轻松和日常的公共场所。于是,宀屋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在一个占地60平方的两层农舍里,建造一所兼顾日常性和礼仪性的茶楼。


▼宀屋远景 ©唐徐国

 

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老房子的四个立面,包括粗糙有致的白缝空斗砖墙,包括老木隔栅窗,旧的杉木板门以及徽州民居特有的凸形气窗,而对已经破损的木结构和屋顶进行重建。


▼空斗砖墙肌理


所幸,老房子的屋顶和墙体是彼此独立的承重体系,使得换顶不动墙的方案成为可能。但是空斗砖墙本身结构稳定性比较差,需要加强内部结构来保持稳定。为了保护老墙体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影响,在拆除内部木结构之前,工人先用钢筋网片加水泥在内墙面多层粉刷,以形成老墙的内部加固层,同时起到施工保护老墙的作用。之后再小心拆除屋顶和木架。


▼内墙加筋粉刷


▼立瓦丁字铺


木架拆除后,我们重新在矩形墙里布置柱网,采用当地最常见的杉木作为梁柱结构。木构一层仍然按照传统的穿斗方式承托楼板,而到了二层承托屋顶的地方,木构采用了一种拟物化的形式语言,用一种俏皮的方式,以树冠的造型将屋顶向外悬挑,来覆盖和保护老墙。


▼柱网采用当地最常见的杉木作为梁柱结构


▼木构以树冠的造型将屋顶向外悬挑,来覆盖和保护老墙


▼点状烛灯


▼结构分解示意


最终,建筑一层作为品茶的空间,保留了老房子昏暗内向的氛围。空间的焦点在室内唯一一张深色胡桃木的长茶桌之上。杉木梁柱,横平竖直中正规矩,营造了某种礼仪性。新的杉木柱故意同旧墙窗洞不对位,来暗示这种不明显的新旧关系。


▼建筑一层作为品茶的空间

©赵奕龙

©唐徐国

©唐徐国

▼新的杉木柱故意同旧墙窗洞不对位 ©唐徐国


▼结构细部


二层空间因屋顶的抬高留出缝隙,空间围合感被彻底改变。新屋顶同老墙之间的空隙使得内与外有了更多的互动:祠堂、田园、山峦的景观从不同的方向涌入内部。有了屋顶的庇护,在二层的公共空间,村民可以从新的视点欣赏村子里熟悉的景观。


▼二层空间因屋顶的抬高留出缝隙 ©赵奕龙


▼祠堂、田园、山峦的景观从不同的方向涌入内部 

©唐徐国


©赵奕龙


建筑的形态如同老房子覆以冠顶,以一种新颜旧面的姿态陪伴在老祠堂旁边。以新技加固旧屋,循旧法新建如旧。我们通过“以新修旧,如旧补新”的做法,获得了一个在地性和现代性的合体。


▼夜景 ©唐徐国


▼以新技加固旧屋,循旧法新建如旧

 

后记

宀意为覆盖,这个简单而古老的手法成为这幢小房子唯一的形式动作。从材料到做法可见之处,全部采用了在地的方式;而承重加固等不可知之处,则用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来获得一种隐形的“现代性”。这则小品建筑采用了这种“以新修旧,如旧补新”的方式,达到一种微妙的在地感和现代性的调和。


▼模型


当下,大家都在谈论城市要在经济上反哺乡村,但同时,乡村要在文化上反育城市。城市因现代化几乎丢失的文脉传承,而在尚未被城市化切碎的乡村仍然保留着许多本土物质化的文化遗产。然而可惜的是,尽管物还在,原来一整套思考和建造的逻辑、审美、观念已被逐渐遗忘。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理性和精确,传统艺术是感性的、务虚的、形而上的,这使得我们对于传统的挖掘有了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理解。要找到当代的中国建筑之道,作为仅存的传统建筑的文本,乡村才是探索和研究的中心。


▼场地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结构细部


宀屋
业主: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方:素建筑设计事务所
施工方:安徽广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茶室
地理位置: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
主创建筑师:马科元
设计团队:郭少珣,谢佳辰,唐铭
摄影:唐徐国、赵奕龙
结构:木结构
用地面积:60 m²
建筑面积:120 m²
设计周期:2016年10月-2017年5月
建设周期:2017年3月-2017年9月
Λ-House


[活动推广]


莫干山 · 高端民宿游学之旅(第十三期)

火热报名中...

[4月9日-12日]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活动详情

如今说到民宿,必提莫干山,说到莫干山,必谈民宿。莫干山已然成为民宿的代名词,甚至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这里到底有何致胜的不二法门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4月9日-4月12日,让我们一起前往莫干山,一探究竟......

温馨提示:第十三期考察活动限定人数40人,有意参加者请及时联系刘老师报名。

田园志 | 绿色慢生活 · 田园慢时光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关注


注:本文由民宿邦整理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