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田园青秀,看见乡村振兴的好日子

青秀发布 2022-04-30





2月11日,通过央视新闻频道除夕大型节目《一年又一年》的直播镜头,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芭蕉香火龙”飞向全国,将浓郁的壮乡风情和节日气息带向天南地北。随后到来的春节假期,青秀区下辖的刘圩镇、南阳镇相继“火”了,在“就地过年”的新风尚里,络绎不绝的游客以最传统又最新潮的方式在此间寻找年俗年味,于农家乐里“合家欢”与“过大年”。


长塘镇的“芭蕉香火龙”表演。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有四季瓜果,有田园牧歌,有稻香里融汇的民俗与农趣,短短几年间,都市边缘的“小透明”成就了南宁市民的“后花园”,也打开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天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透过“田园青秀”的生动演绎,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种“广西样板”呼之欲出。


春节档里的田园牧歌


2月12日,大年初一,“芭蕉香火龙”又在长塘镇青龙江农民艺术团的村民们手上栩栩如生地“活”了过来,盛大场面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长久驻足。在青秀区的长塘镇及周边地区,每逢节庆村民们都要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借由央视的镜头,更多南宁市民发现了身边之美,愿意携家带口驱车几十公里一探究竟。


过桥龙舞起来。青秀区融媒体中心姜迪子摄


今年春节,等待游客们的不只是令人大开眼界的“芭蕉香火龙”,走进春色满园的金花小镇,可见一栋栋“穿花衣”的漂亮民居,20余万株的观赏植物争奇斗艳,5500亩的金花茶产业示范区里,金花茶制成了沁人心脾的香茗与花酒供游客品尝。沿着6.3公里的专业自行车赛道,人们在春意盎然的乡村风光中惬意骑行。


骑行跑道。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骑行跑道。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一幅“富春山居图”式的春节郊游全景画卷引人入胜:长塘镇定西村团岩坡,果实饱满的沃柑挂满枝头,果园旁樱花盛开,游客们拍照打卡、采摘柑橘,这是“果之乡”的穰穰满家;长塘镇、刘圩镇的优质稻米产业示范区和紫土稻田园风光迷人,老老少少在鸟语花香中怡然自得,这是“稻之乡”的田园野趣;南阳镇古岳非遗文化艺术村,身穿壮族服装的八音艺术团声情并茂,当地特色的南阳大鼓气势磅礴,这是“歌之乡”的鼓乐喧天;夜幕降临,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里,陪伴游客们热闹一整天的牛群静下来了,蒙古包外的篝火点燃了,人们随音乐节奏尽情舞动,这是“牧之乡”的异域风情。


采摘沃柑。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力拓大米基地游客中心。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美酒与歌声迎客。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大年初三,游客们在刘圩镇“田野牧歌”景区参加篝火晚会。南国早报记者 何定坚摄


春节期间(2月11日~17日),刘圩镇仅“田野牧歌”就接待游客超2.6万人次,南阳镇花雨湖游客量超3万人次,长塘镇的金花小镇、嘉柚美生态农场等景区都实现了同期的大幅增长。春节长假遇上田园风光,成就了一场民俗的嘉年华,“茶甘果甜稻花香,山清水秀见牧场”,即便是老南宁也会惊喜地发现,“田园青秀”悄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自己开辟了又一方新天地,植根于传统、变革于当下、区别于城市、邻近于理想,眼前的一切让人熟悉,又埋藏着诸多新奇。


金花茶。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金花小镇全貌。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嘉柚美生态农场。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龙头企业引领乡村蝶变


这个春节,桂林人杨平决定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自己长塘镇的果园里。他知道,新的机遇大门敞开了,市民们从南宁万象城出发,经埌东走G75泉南高速,大约半个小时即可由新建成的长塘互通进入“田园青秀”,抵达一个由花之乡、果之乡、稻之乡、牧之乡、歌之乡构建的“桃花源”——短短几年间,“田园青秀”悄悄覆盖了青秀区长塘、刘圩、南阳三镇的9万多平方公里片区,处处焕然一新,一派生机勃勃。


过去,长塘镇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花生,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农民收入难有起色。2018年,“田园青秀”田园综合体入选自治区田园综合体试点后,南宁市青秀区开始大力发展优质农业,杨平以千亩高品质沃柑在长塘扎下了根,他的桂福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果农提供无偿的种植技术指导,以“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今年我们果园的沃柑价格至少在30元/公斤,一年产值达到3000万,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市场。”杨平说,他的下一步计划是打造产业联盟,探索出一条精品路线,与当地农户们共同把沃柑产业做大做强。


沃柑。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采摘沃柑。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一镇一企,协调发展”,龙头企业与地方优质资源的完美嫁接,这是“田园青秀”的蜕变密码:2015年,刘圩镇引入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打造了“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1660户农民依靠养牛和种植牧草致富,从中延伸出前景光明的休闲旅游业;2015年,南阳镇引进南宁市巴弗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八间房酒店、吾未居民宿、巴弗罗音乐厅先后落成,多位广西知名艺术家入驻成立工作室,助力古岳民族文化艺术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古岳坡非遗文化艺术村已成网红打卡地。周婉贞摄

与优质牛亲密接触。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南阳镇古岳文化艺术村风貌。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作为“金花小镇”背后的操盘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广西源之源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引领长塘镇六百余农户参与金花茶产业开发,村民们的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源之源总经理曹梁也信心满满地说,预计今年公司销售额将达4000万元的新高,在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后,更大的想象空间将被打开。


金花茶。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在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中共赢


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又有现代生活的种种便捷,这是让城市向往的新农村。企业的活力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而乡村则为企业提供了大施拳脚的舞台。“我们2016年进驻古岳村,一步步从养殖转向民宿、餐饮、文旅,去年增加了研学板块,又征用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如今我们90%的基层员工都是村民,每一步都和村民共同迈出。”在古岳村新开垦的种植园里,南宁市巴弗罗总经理助理李华踌躇满志,她说正是有了政府全力支持,与村民配合无间,产业规划才得以立竿见影地推进。


南阳镇古岳文化艺术村风貌。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村民们知道,一切与自己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南阳大鼓的乐手蒋进洪是土生土长的古岳村人,他记得少年时村庄的寂寞与冷清,“大山里天黑得早,一个人走夜路也会怕,很多人不知道山坳里还藏着个村庄”。2016年古岳文化艺术村开发,回乡发展的蒋进洪加入了南阳大鼓队,与很多村民一样有了公司员工的新身份,在各种节庆与庙会上大显身手,见证了一个古老村落的旧貌换新颜——从前封闭的山村,如今和艺术、生态、高端民宿紧紧联系在一起,村民住上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居,那些与他们共同生长的民俗文化则被郑重地收藏在陈列室、纪念馆和文创工作室里,向外界进行浓墨重彩的展示和推荐,从而在更大层面上引起了回声。


南阳大鼓。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让原住民们骄傲的是,生于斯,长于斯,不必离开世代生活的村落,也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借着机遇搭乘上家乡发展的快车。而这样的家乡像聚宝盆一样,让很多珍贵的东西熠熠生辉,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赖美宁因此在古岳村里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和不同领域的行家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开放而包容的艺术生态环境。“人们始终需要一扇窗口,去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技艺传承。”在赖美宁看来,一种小吃的制作、一首山歌的传唱,都是生活化的民俗艺术。如今每逢周末,村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为此而来,她也曾在自己的工坊里接待了数百名港澳来客,向他们展示原生态的壮乡文化。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实,在这里完成历史的交汇。


美味糯米饭。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美味糯米饭。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振兴乡村的“广西样板”呼之欲出


一头是高楼林立的都市,一头是阡陌纵横的田野,“大城连农村”的青秀区何以打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天地?很多人相信,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几年来,青秀区委、政府的因地制宜与攻坚克难,让蓝图按部就班地变成现实。


2017年,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南宁市青秀区“田园青秀”被列入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整个项目区布局为“一环、三带、五组团”的空间结构,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运营管理机制,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来实现“田园青秀”综合体的运转。


经过数年的建设,“自下而上、抓点连线、村镇同步”的一系列大动作,“田园青秀”目前累计投入7.8亿元、完工项目103个,建成自治区星级示范区3个、市(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6个。原本分散的金花小镇、古岳坡非遗文化艺术村、田野牧歌、花雨湖等热点串联一条农业+旅游的“珍珠项链”,装扮起日新月异的南宁城东。“田园青秀”已造就青秀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全新载体,氤氲其中的“青秀经验”也成为广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打破管辖壁垒,镇域规划相连,更能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形成合力;一镇一企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让龙头企业“品牌入股”,强化农产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建立利益联结,扩大产业规模,企业需要将与农民建立“统一战线”;深挖特色资源,打造共建平台,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可以融合发展;立足区域发展,形成占位优势,差异化的示范项目才能独树一帜。


金花小镇游客服务中心。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花雨湖。青秀区委宣传部供图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已把推动乡村振兴列为战略举措,今年正是开篇之年。当乡村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群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深知,乡村将要拉近的是人与生活的距离,而不仅仅是乡村与城市的差距。要让群众继续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摸得到未来,“田园青秀”这张乡村旅游的形象名片,才算是真正深入了人心。任重道远的乡村振兴之路,只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样板。






来源:南国早报编辑:郭筱瑜






青秀区融媒体中心

“手上青秀”APP下载

“青秀云媒”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