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为什么会掩耳盗铃?

2017-10-15 明见书院

作者:徐贲

掩耳盗铃是一个人们常用的成语,是《吕氏春秋·自知》里的故事,原来是“盗钟”后来改成了“盗铃”。故事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欺欺人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想过是一种怎样的自欺欺人。


美国心理学家邓宁(David Dunning)和克鲁格(Justin Kruger)为这种自欺欺人现象提供了一个性质界定,那就是,这是一种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他们误以为自己比实际上更有能力。这也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两位心理学家对达克效应的兴趣缘起于一个真实的掩耳盗铃事件。1995年,有一天,美国匹兹堡市一个名叫维乐(McArthur Wheeler)的44岁中年人,同一天在光天化日下,毫无伪装地抢劫了两家银行。电视台当天就在晚间新闻里播放了银行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一个小时后维乐就被逮捕。警察告诉他,逮捕是根据摄像画面的证据。他很吃惊,不相信地说,“我明明已经搽了柠檬汁的。”原来,他以为用柠檬汁涂面可以在摄像机镜头前隐形。


邓宁和克鲁格认为,维乐用柠檬汁涂面来隐形,意义不在于他这个人特别愚蠢,而在于显示了一种我们大家都有的认知偏误倾向。它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欠缺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强的人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这种认知偏误起源于人的内在幻觉,“能力差者估计偏误,是因为错误估计自己;而能力强者估计偏误,是因为错误估计他人”。能力差的人只想着自己,会以为自己能力很强;而能力强的人则会想到他人(这也正是能力差者所缺乏的能力),会认为他人的能力比自己更强。


邓宁和克鲁格发现,过高估计自己的现象,从阅读理解、玩游戏、打网球,到驾驶车辆、医生问诊、官员制定政策,比比皆是。能力差的人大致有这样四个特点:一、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二、不能正确认识他人的能力;三、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或不足的严重程度;四、可以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并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


能力差是无知造成的,但能力差并不就等于无知。因缺乏知识而能力差,不难补救,但克服无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严重的无知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无知,这也是最难以改变的能力缺失。邓宁用“日常生活中的病觉缺失(anosognosia)”来说明这种能力缺失。“病觉缺失”又称疾病感缺失,指的是一个人因大脑损伤而不能感知因大脑损伤造成的机能障碍,如失明或瘫痪。


邓宁在《纽约时报》发表的长篇访谈中指出,如果你无能,你不会知道自己无能,“当你无能的时候,你得出正确答案所需的能力,就是你认清什么是正确答案所需的能力。如何逻辑论证、当好父母、经营管理、解决问题,你需要用来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就是你用来评估答案是否正确的能力。……在别的领域里是否也是如此?我们惊讶地发现,确实,确实是如此”。

邓宁和克鲁格承认,无知者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并不是心理学的新发现。他们把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达尔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罗素“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也列为发现这个现象的人。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例子,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里就说,“傻子觉得自己聪明,而聪明人知道自己是个傻子”。


傻子不知道自己傻,这并不仅仅是令人发笑的掩耳盗铃或柠檬汁涂面故事,而且也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生活问题。我们的许多机构是不是也有病觉缺失的问题呢?他们该如何评估自己的效率和能力呢?要是他们知道,用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就是用来评估结论是否正确的能力,那么它们又该如何有所行动呢?

优品推荐(点击下面标题可直接查看):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他的作为|《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

酒店水壶煮内裤?有了这款折叠水壶,到哪都能喝上干净热水!

吃完大蒜kiss也不会尴尬!日本上班族必备神器!打嗝都是薄荷味!

这个全家都能用的保湿神器,究竟靠什么从澳洲火遍全球!?

50岁亿万富豪濒临破产,心疼留学的女儿,亲手用大闸蟹做手工酱,却意外再造创业传奇

一床被子=6000000螨虫? 用它1分钟就能彻底除螨

可能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曲奇,日销5000,连吴秀波都流口水

出境游必备神器|这个比iPhone6还小的神器杀入了白宫!中国最值得骄傲的黑科技!

莫言、杨振宁、茅于轼、柳传志读完叹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日本人、韩国人,尤其是搞政治、经济和历史的男人们都为她疯狂!

畅销台湾30年的儿童历史丛书,内地出版再次引爆畅销书榜

一家出版社,30年就靠一套书,这套书到底有多厉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