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是滋养生命的河流

代安荣 教育小视 2024-03-19


教育新视界,心的教育视界

新与心,让你零距离触摸教育的温度和高度


课堂是滋养生命的河流

作者  陈兴中


课堂不能定格式塑造

什么是课?什么是课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经典理论启迪我们领悟:课,是学校中师生生活进行时;课堂,是师生生命发展的特殊场所。从这一角度看,日日进行着的每一节课,如同滴滴细流汇聚成流淌不息的长河,浸润式地滋养着每一个生命。

生活是日常化的,生命是个性化的。因此,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理应得到整体观照,而不是截流取样;以“节”为单位的课,理应保持自然、真实的常态,而不是被过度设计、片断凝固和定格式塑造。课堂的魅力,正在于不可完全预知的充满期待的趣味存在;正在于对生命无时无刻的斯守和温情相伴。而这,无疑是生命对课堂的倦恋之处。

 然而现实中,原本属于生命的课堂,有的却被考分排名之风吹得冰冷生硬;原本属于生活的课堂,有的却被评比竞赛之风刮得虚情假意。当下对课的打造与包装,有“历练教师教学之功,提升专业能力,展示教学技能,提供经验范式”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这虽有点道理,然而,若视之为普遍真理,并推崇以教者精彩亮相或荣誉获取为目的而“做课”,则会出现更多虚假教学情景下的教案剧本演绎,则会冷淡真实教学情景中师生的实质性交往,则会忽略认知障碍突围的个性化创造和智慧的随机生成。而交往、生成,恰恰是生命拔节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滴滴过滤掉微量元素的纯净水满足不了生命成长的日常需要。当下对于“课堂形式化”的诟病和课堂打假的呼声,则是源于人们对课堂生态破坏的警惕。

课堂生态失衡,并非危言耸听。现实表明:在隆重推出教师小众精彩的“代表课”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解教师大众对“家常课”的自信和热情。教育不是表演,但在人们眼中,似乎只有公开展示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才能代表教师的专业高水平。因而,公开课的盛宴,还在无节制地登场,虚荣满足的狂欢,还方兴未艾。

作家、艺术家可以有代表作,而陪伴学生数年学习生活的教师不必有定格的代表课。他们引以为骄傲的,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竭诚守望生命、滋养生命、成全生命的“家常课”。构建高品质课堂,与其将引领的着力点投放在竞赛与展示课打造的冰山一角,不如潜伏在冰山脚下,为众多日常课底蕴的丰厚筑基;与其花财力、聚智力、耗精力去打造课堂的“样板间”,催生课堂的“大棚菜”,不如千方百计地引导教师炼就日常课堂真功,做有营养丰畗的家常菜、能量餐

课堂的真功从何而来?至少,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有对生命的怜悯之心和对专业的底气拥有。三有,是丰厚教师专业底蕴的保障;三有,是孕育生命课堂的温床。教师有扎实底蕴,有人文关怀,就能营造呵护生命的大气场,其人文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就会自然流露于日常教学的举手投足之间;其教学的智慧就能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遵循、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策略的改进之中。

 

课堂的三重境界

    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究竟咋样?基于现实反思与理想期待,构想其三重境界与实践追求。

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是原生态的:它没有刻意为之的精彩张扬,但不是随心所欲的我行我素,也不是急不可耐地直奔业绩竞争的目标“合流”处。它从生命出发,以生活的、生长的、生动的属于自己的方式向生命流淌。因此,滋养生命的河流容不得任何的粗暴截流或监控式“治理”,而是以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唤起生命情怀的普遍觉醒,以务实行动营造生命成长的优生态。

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是灵动的:它不是死水微澜,当然也不是机械制动下的匀速流动,而是以多姿多态的流淌显示它强劲的生命力。它情系生命,呼应生命的韵律而随时调整流淌的节奏。当生命饥渴时,它会停下来,给其浇浇水;当生命缺乏能量时,它会慢下来,为其加加油;当生命想领略更多更美的风景时,它会快起来,将其推向登高望远的新平台。

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是创造性的:它并非按步就班,更非墨守陈规,而是守正创新,不断超越。创新与超越,需要科学理性与生命情怀同构。这有赖于课堂管理者、评价者变革管理成规与标准化评价,摒弃高高在上、主观意断,针对此时、此地、此情,基于教学本质、学科本体、生命本位,以理性与情感交融的审美敏感去发现课堂中有根脉、有价值的生成与创造,并给予最真诚的热烈鼓掌,激励教师富有耐心的,充满信心的去自由、自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日常课堂。

 


课堂是教育生态的大命脉

构想课堂河流三重境界,叩问美好想象落地现实,发现:抵达理想境界,我们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会走得十分艰难。这不是因为找不着方向,而是前行的路障太多。关于课堂,早有以“生命成全”为旨归的价值坐标确立,然而浮躁现实、偏颇评价、狭隘功利,廹使人们无暇顾及生命成长的需要,意识清醒着、内心纠结着步入歧途。这恰恰是最要命的!

尽管,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下“课堂革命”的呼声又起,与之呼应的“翻转课堂”“走班教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兴起,但这种变革仅仅从“术”与“技”的层面追求应考应试的高效率,没有从“情”与“理”、“德”与“行”的层面获取发展生命的高效益。此情折射教育环境雾霾难散,课堂之河奔流不畅。而这,正是社会转型期复杂性变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课堂变革重形轻神,效能难显,成为教育改革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虽然,面对教育的“行路难”和教育人的“难行路”,不乏“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等痛心疾首的呐喊,不乏教育受伤“谁之过”义愤填膺的问责,也不乏教育“走出困境”的“术”“道”结合的良方,更不乏教育“综合治理”的政策调控, 但是反观现实,人们对于教育改观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

对于教育振兴,我们不能失去信心。历史的进程,国家的意志,民众的诉求,正在合力孕育助推教育向上、向好、向美的高能量。尤其是,在数以千万人计的教育群体中,潜存着或涌动着有待发掘和集聚的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在千千万万所学校和无数的课堂,沉睡着或生长着有待唤醒和点亮的经验智慧与鲜活思想。这些,都是教育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教育研究者、引领者、管理者和广大实践者,既不可心急火燎的牢骚满腹,又不可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要的是:将向外的“救救孩子”的呐喊、“谁之过”的问责、“走出困境”的良方转向自我警醒、扪心自问和自主疗治。以教育人的“自我革命”攻破阻碍前行的壁垒,以自我的精神强健、元气恢复、底气打造、智慧生成创造教育高品质。

任何的改革、任何的革命,指向他者易,拿自己开刀难。难就难在惯习旧俗深沉,浅近功利纠缠;难就难在毅然决然地避开那只颇有迷惑性与诱惑力的阻碍教育正道前行的而一时又难以斩断的看不见的手!

避开这只手,教育主体才能轻装上阵、精神抖擞;避开这只手,教育主体才有对“教育综合治理”的价值真认同,导向真服从,行动真投入,效益真实现;避开这只手,教育才会拥有风调雨顺、阳光明媚的新生态,才会给生命发展、国家强盛、民生福祉带来新希望。

回到课堂视角。课堂,是教育生态多维多元构成的要素之一,滋养生命的课堂河流是教育生态之大命脉。优化教育生态,迎来教育希望,呼唤教育主体在面对外部负面影响的抗逆中,在与自我负能量的搏弈中开创滋养生命的课堂大格局,营造赏心悦目的课堂新景观。

生命是敏感的。滋养生命的河流是冷是䁔,惟有生命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

生命,渴求心灵、精神、智慧成长的高能量

温暖生命的课堂,回来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