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首发】“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向彬】

2014-11-27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向彬】


【诗书精英•向彬】

向彬(1972.11——),笔名杉木,号梦苏堂主人,男,汉族,湖南新化人,博士后,教授。现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聊城大学校聘优秀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聊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泰山文艺奖”、“王羲之书法奖”、“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山东省文化艺术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六项,发表书学论文五十余篇,著有《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当代书法人才的类型与教育——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启示》、《吴门书派研究》、《中国书法家全集•文徵明》等著作十一部,出版《向彬诗词书集》等作品集三部。《文汇报》、《大地》、《北京日报》、《书法导报》等十余家报刊专版刊发其书法作品,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央文史馆等十余家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地的友好人士收藏。


向彬自作诗词书法欣赏

向彬自作诗《七绝•甲午岁正月初一得句》

不问输赢不钓名,也轻宠辱也无惊。

丰收自古酬勤者,一岁耕耘又启程。

向彬自作诗《七绝•学书随感》

不卖乖张不架空,吾家笔下少时风。

身心偶与诗书乐,坐看流云忽向东。


就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

欧阳中石


向彬学习非常用功,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在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他的学问做得很扎实,学术成果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以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这都是他不断学习的结果。他在写字上也非常用功,系统地学习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尤其在楷书和行草方面用功甚多,近年来主要取法二王与唐宋诸家。他很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书法的文化修养,诗词写得也很好。从他学习书法的路子来看,取法很正,步子走得很稳,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有理由相信,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他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原文载2013年1月25日《文汇报》

(作者欧阳中石,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彬自作诗《七绝•学书偶成》

大江淘尽见金砂,散落滩涂亦有华。

自信苍天酬志者,千车废纸换名家。

向彬自作诗《七绝•为西南大学书法协会作》

年来有幸作书生,一管佳毫无限情。

废纸千车终不悔,依然追梦到兰亭。


向彬不同于其他的博士生

徐庆平


向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12岁开始练毛笔字,后来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了书法方向的硕士学位,在书法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上中学时,他就尝试作诗,估计他那时不懂诗的格律,就凭着感觉与热爱去写吧。他也喜欢临摹中国画,听他说,他家里买的第一本画集就是《徐悲鸿彩墨画》,他临摹了其中的不少作品。当然,我们可以想见他那时的年青与稚嫩。然而,恰恰就是这种艺术情结,使他最终走入了艺术的生涯,也正是这种艺术情节,使他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他给我讲这些早年的往事时,从他那格外晶亮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内心对艺术的一往情深。


对书法的挚爱使向彬不同于其他的博士生。在我每次给他们上课时,他都会带几件自己的书法作品,让我给他一些建议,而且几乎每次我都能看到他的诗作。我很喜欢他以诗言志、借书法传情的艺术表现。“清风入牖墨微香,暗引心潮闹画堂。写罢诗书还自赏,夜阑何处寄疏狂?”“诗书作伴似闲人,铁砚消磨忘苦辛。窗外风声全不问,任他秋雨洗嚣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因此不觉辛苦,反感甘甜,这的确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有幸登临的境界。


向彬的字主要以小楷和小草为主,研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孙过庭。但对他影响最深的倒是文徵明。他对明代吴门的书画情有独钟,能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文徵明,更是他仰慕的对象。每次欣赏吴门的作品,向彬都能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与吴中四才子一起陶醉在横塘石湖之间。


注:本文节选于《向彬诗词书集•序》(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2月25日《文汇报》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徐庆平,徐悲鸿先生之子,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彬自作诗《七绝•观言恭达先生草书得句》

颠张醉素砚旁宾,独倚长锋叩右军。

傲立书林君莫怪,只因腕底有乾坤。

向彬自作诗《七律•庚寅岁生日》

不惑年华惑亦来,诗心此日为谁开?

身居绛帐充夫子,志在溪山拾画材。

鬓染清霜情自老,胸怀杂念意相哀。

三秋遍布丰收果,怕问何株是我栽?


高目标 高品位 高才学

----向彬博士书法成才之路

记者 卫东海

几回梦里拜羲之

如果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可以从文字的产生算起,那几千年的书法发展长河给今天的书法学习者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学习蓝本。面对众多的古代书作,取法何帖?师从何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书法家的成功与否。向彬的书法学习同样没法躲开这个问题。二十多年的书法学习,使他渐渐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至高点,“二王”父子的书法不仅是后人难以超越又不能躲避的高峰,而且是滋养历代书法家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所以,向彬告诫自己,取法“二王”是千古不易的书法学习之路。其实,向彬的书法学习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从小喜欢书画的他,由于生长在农村,缺乏很好的书法老师给他以辅导。很长的时间之内,只能自学书法,路走错了,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在新化一中上高中期间,因为在县城上学,他有幸认识了邬惕予先生,得到了邬老的不少指导。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本科期间,又受到颜家龙先生的指点。但真正让他脱胎换骨的是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欧阳中石先生要求书法所的学生们学习经典、学习“二王”,向彬也就从学习唐楷、汉隶、魏碑的路子转向学习“二王”。这一转换使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王”书法的高度。于是,最近的七八年时间,他浸泡地“二王”书法的海洋里,贪婪地汲取着其间的营养。正如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王羲之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传旭博士所说:“向彬沉浸于传统的世外桃源之中,对“二王”传统的经典作品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临摹的作品便是明证。尤其是他对王羲之《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兰亭叙》、王珣《伯远帖》的理解与把握,眼光敏锐,得心应手,与历史上大家的临作比,毫不逊色。向彬的创作,从《十七帖》中化出,草法纯正,温文尔雅。”其实,学习“二王”书法是一条正确但又艰辛的道路。因为各种原因,“二王”真迹无存。学习他们的书法,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几件唐宋摹本和几部刻帖入手,同时可以参照历代学习“二王”比较成功的书家名作。但这条学习之路,给学习者留下许多难解的谜团,真正的“二王”笔法需要学习者用心去细细领悟。对此,向彬深有感叹,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几回梦里拜羲之,笔法难求字未奇。何日觉来开妙境?长锋短颖两相宜。”从中可见他对“二王”书法的执着和迷惑,也可看出他希望有妙境豁开之日、心手双畅之时。师从“二王”,取法经典,这肯定是一条书法家能够成功的道路。走这条路的人,虽然面临的是一路艰辛、伴随的是一生寂寞,但得到的是一身儒雅、留下的是一纸清风。


力追法意两从容

“法”与“意”,中国书法发展的两条腿。清代书家梁巘虽然提出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样的观点,那只是对中国书法发展不同时期的整体书风概括。书法的“法”与“意”其实是多层面的。“法”不仅指方法、法度,也可以指规则、准绳,还可以指规律、道理。“意”不仅指意思、意愿,也可以指意气、意趣、意蕴,还可以指意味、意象、意境。可见,“法”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之所以能学能立的根本,是任何书法家都无法躲避的必经之路。而“意”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之所以能品能悦的原因,是任何书法家都梦寐以求的境界。如果说注重书法的“法”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以法驭艺的境界;那注重书法的“意”主要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致,追求“达其情而遂其命”的以情寓艺的境界。“法”“意”并臻是书法家书法创作的终极目标。对于这点的认识,向彬是非常清楚的。他曾作过这样一首诗:“守正出奇收放中,力追法意两从容。书家应具三只眼,顾后瞻前审异同。”,所以,在向彬看来,“法意两从容”是他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向彬在《入门•继承•成功―――我对书法学习三步阶梯的理解》一文中这样认为:“我一直以这样一个尺度衡量着自己的书法学习成绩:能比较准确地临摹出古代名作,可以说入门了;能应用古代某家的风格来进行创作,可以说继承了;能将前贤的诸多营养变为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并能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成功了”。向彬这里所讲的书法学习三步阶梯,前两步都是强调书法的“法”,第三步才是“意”的阶段。一个书家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固然少不了其特有的笔法、章法等“法”的存在,但真正能代表书家特有气质的是其“意”。“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某种艺术情怀的手段,是“意”赖以能传的保障。没有“法”的“意”,如同没有“形”的“神”,书家表达其“意”时,无从下手;观众品味其“意”时,不着边际。“意”是一件优秀书法作品的精神所在,更是一个书家创作的灵感所在。没有“意”的“法”,书法家创作时只是纯粹玩弄技巧,书法作品也就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向彬将书法定位为“法意两从容”,定位是准确的,但要达到这一点所经过的路是非常漫长的。


哪得浮生几日闲

书法的学习,不是光从理论上认识就可以了事的。书法中“法”的积累在很大层面上是指一种技法,由技进乎道虽然是书法艺术的由径,但“技”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毛笔字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小,人们用毛笔写字的时间较之中国古代文人短之又短,所以今天的许多书法家,在书法技法这个层面,没法与古代书法家抗衡。因此,今天有不少“聪明书法家”就独辟蹊径,不跟古人争技法,而比较前卫地玩“观念”。在这方面,向彬可以说是一个“笨书家”。作为一个美学专业的博士生,他虽然谙熟美学与艺术学原理,也能理解艺术品要对人们的视觉有冲击力。但他始终有这样一个观念,书法虽然是艺术,但书法作品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能留得住观众细细品味,让书法特有的儒雅静穆之美洗涤当今人们奔波的尘土和喧嚣。要做到这点,书法家自己首先要静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潜心学习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在这方面,向彬的学习精神是可取的。2006年国庆、中秋两节之际,当不少书家带着笔墨奔走于全国各地创造经济效益时,向彬躲在自己的宿舍安静地学习。“国庆长假”之后,他的案头多了几本精读过的书,厚了一堆临过帖的纸。这期间,他作了这样一首诗:“不觉风清与月圆,晚书早课杳无边。一心归去全为影,两节同来倍可怜。斗室相随惟纸笔,喧城作伴是颠连。只因壮志依然在,哪得浮生几日闲?”表面看来,向彬“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一种无奈,是学习压力所致,是被动的。其实不然,他觉得,在今天这样一个烦躁的环境下,尤其需要一批有实力、有志气的学者去承接我们的传统文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更需要有人去潜心继承和发展,不是玩弄“艺术观念”。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也经常问自己,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我所受教育的不足,我能成为一名学者吗?由于天资的平庸和对书法认识与定位的问题,我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吗?许多人都说我很顺利,这么年轻就已经是研究生导师,而且是目前我国书法专业最年轻的硕导。但我自己明白,作为一名书法家或者学者,真正的成功不是那些虚无的头衔,而是自己真正的实力。与书法史上的书家相比,我们是小丑还是主角?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从事书法方面研究的博士生不得不经常思考。”所以,他认为,要真正学到古代书法的精华,唯一的途径就是潜心学习,静心思考,用心领悟。因此,他才吐露了“只因壮志依然在,哪得浮生几日闲”的心声。


且听清风入古松

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过分追求物质的富有而终日忙碌奔波,没有闲情、没有逸致,所以也就很难有静心和文气,也很少去追求精神的品位和艺术的格调。而向彬的书法作品,满纸弥漫着一种古代文人的儒雅之气,格调清新俊逸,气韵流畅安和。今年暑假期间,向彬的书法作品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展览时,赢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少教授、书家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后给予同样的评价:路子很正,气息很好,格调很高。究其原因,他这样一首诗带来了不少启示:“雨过潇湘秋意涨,层林半染绿扶红。劝君莫作悲秋客,且听清风入古松。”秋天是一个让文人艺术家喜爱的季节,既是一年的收获季节,可谓硕果累累;也是一年的伤感季节,可谓落木萧萧。作为一个具备诗情的书法学习者,向彬曾写过这样一首感秋诗:“绿淡红浓秋渐老,夜长日短梦弥详。心无寄处情空倦,且向毫端尽感伤。”这里引用向彬诗作的原因除了说明他情感的丰富细腻外,更多的是想说明他具有一种诗境。而诗境的有无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书法家能否脱俗的尺码。于深秋之际,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找到一个安静之处,静听风入松的感觉不知道有多么的惬意。这种生活,让当今许多人看来是一种奢谈,但其实很容易做到,因为这种生活不需要物质的富有,只需要内心的沉静。这种内心的沉静一旦被艺术家所拥有,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能超凡脱俗,达到格高气雅的艺术境界。向彬似乎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在深秋之际,虽然他时而发出“心无寄处情空倦”的感叹,但他拥有一份“且听清风入古松”的闲心。这份闲心也许正是他作品之所以能弥漫出儒雅之气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还是对其他书家的作品,当谈及书法的好坏时,向彬始终以格调来论书法。他认为:“书法的好坏应当以格调的高低来评价,而书法格调的高低则是由一个书法家一生的综合素养来决定,所以,一个书法家的学养和人生境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是决定其书法格调高低的重要因素。书法最忌讳的是‘俗’,书法‘俗’了就没有品位,没有品位的书法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在向彬看来,决定书法格调高低的,除了内心的沉静外,书法家的学养和人生境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读书成了向彬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


一生情致尽其间

书法的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不是“学”而是“养”、是“悟”。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专门撰写《契妙》一文,文中指出:“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后人除提倡神遇、心悟这样的学书妙论外,还提倡多从学养上下功夫。清代学者苏惇元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论书浅语》中这样认为:“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则不足贵也”。同时又说:“学者临摹古人帖,已得其形模笔势,则可置之,惟肆力读书、修行,虽不用功于书,而书自能进。不然,专功临池,则书必难进,佳者不过为书工而已”。向彬有这样一个观点,要做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最好首先是一个诗人。他在《苏惇元的书法学习观》一文这样写道:“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家与读书人是很难分开的。历史上的读书人未必都是书法家,但书法家肯定都是读书人。而今天好像不是这样,书法家未必是读书人,读书人也未必是书法家。今天的许多著名学者,才高八斗但书迹平平。而许多自诩书法大家的人经常写错字和别字,一个靠书写汉字表达艺术才情的书法家连汉字经常写错,我们不得不对其文化程度置疑”。甲申之春,向彬的书法作品在第二十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中荣获“王羲之书法奖”,应邀前往绍兴参加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雅趣让他一时兴起,赋诗三首。其中一首较好地表达了他书法创作的才情与共,“几回梦里到江南,纵笔挥书兴未酣。今日兰亭诗酒会,一生情致尽其间。”如果说向彬不是诗人,但他具有诗人的才情;如果说向彬不是书法家,但他具备书家的素质。从向彬书法学习的取法来看,是正确的也是高难度的;从他对书法目标的定位来看,是准确的也是高规格的;从他书法作品的气息来看,是儒雅的也是高品位的;从他对自己才学的要求来看,是全面的也是高水平的;从他正在走的学书之路来看,是艰辛的也是高质量的。


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向彬这样认为:“刊发的几幅书法拙作,我认为只能当作自己书法学习中的一个小结,或者说是学习书法这条漫漫长路中的一个片断。最终我能走到这条路的哪个里程,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相信,只要方向没错,一定是在往前走,也一定能走出一点距离”。我们用他自己填写的一首《菩萨蛮》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持毫弄帖朝朝去,前贤妙谛谁能悟?笔冢墨池难,倚窗空叹看。凝眸思万物,点点通神处,俯首笑庸平,只缘心未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大兴报》总编。

原文发表于2009年2月23日北京《大兴报》,2007年9月《大地》以及《齐鲁晚报》、《城市信报》、《中华书画名家》、《西泠收藏》等报刊也发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向彬自作诗《七律•丁亥岁生日得句》

敢取豪情问逝川,几番起落笑风烟。

科登博士随人愿,笔露文光梦谪仙。

万里晴空天贺寿,三秋胜景地挥弦。

平生自有河山助,驾驭龙蛇舞大千。

向彬自作诗《七绝•登天门山》

天门山下望天门,半入风中半入云。

此地空空无禁锁,入门即是有缘人。

向彬自作诗《七绝•癸巳贺岁》

满堂瑞气随春到,一岁丰收靠笔耕。

写成平生心底志,赢他事事可天成。

向彬自作诗《七绝•读书随感》

斗室容膝让壁橱,满墙经卷载归途。

书生自古矜名节,敢笑他人不丈夫。

向彬自作词《忆江南》

春来了,

柳线吐新芽。

草色轻轻花正好,

松风淡淡影微斜。

烟雨锁人家。

向彬自作词《八声甘州》

看霜风渐紧叶飘零,时序已深秋。

问天边雁字,随云南去,何日回头?

四顾凄凉如许,寒意正浓稠。

暂作清闲客,恣肆神游。


忽忆山村故里,有坡前野菊,溪畔渔舟。

听松涛呼啸,万事也无忧。

叹如今、心身兼役,为虚名、强苦逐潮流。

谁能晓、百年期短,胜负天酬。





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须同时具备以下两项条件方能入选:

1.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各省市区诗词联赋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诗词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自作诗词联赋作品10首以上。

欢迎书家自荐或提名推荐诗书精英。

二、入选资料

1.自作诗词书法作品10-30幅;

2.自作诗词释文(请按书法作品编号依次对应);

3.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4.作者生活照3-5幅;

5.诗词书法评论文章若干。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QQ邮箱:421814195@qq.com;联系微信号:QQ421814195(符合条件者请注明“诗意书魂”及真实姓名以便确认)

附注:入选者将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站持续重点宣传推荐(每期推荐10人,老中青三结合,各省区市兼顾);并积极创造条件举办诗书精英联展及出版诗书作品集。



“诗意书魂”展标题字:

毛峰,出生于1945年10月,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书法师从著名书画家黄原先生和冯建吴先生。 作品早年曾多次参加国展和国际展曾有作品获奖;有《论敦煌马圈湾木简书法的当代性》等多篇论文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还有国内第一本关于汉简书法创作研究的专著《汉简的临摹与创作》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曾任: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四川书学学会副会长,重庆晨报党总支书记副总编辑,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重庆市人大书画院艺术顾问,重庆市政协书画院艺术总监,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重庆书画院名誉院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四川美院国画系特聘教授。



微信时代:关注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点击顶端标题下“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者通过微信查找公众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cnhualang”,或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最新艺术资讯。

【分享】点击微信右上角按钮,即可将上述艺术资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发布的艺术资讯。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场,主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文史研究馆馆员、美院教授、国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艺术精英精品与市场的桥梁,同时打造中国当代书画评论精髓高地,第一时间发布全国评论界、书画界、美术界、收藏界及艺术展赛、艺术市场最新资讯。


合作推广及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网址:www.cqart.com

微信公众号:cnhualang

微信私号:QQ4218141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