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首发】“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杨晓琳 专辑】

2017-04-16 文心墨韵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杨晓琳  专辑】




杨晓琳

    杨晓琳,女,祖籍山东。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湖北省襄阳市书画院任院长襄阳市美术馆馆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襄阳市政府授予“襄阳百杰文化人物”,襄阳市隆中文化专家,作品获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最高奖。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界女三株树”之一,被《中国书法报》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女书法家”之一。

书法作品曾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国展。全国第三、四、六、七、八届中青展等、书法作品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翁同和学术提名奖、书圣杯二等奖,敦煌杯全国奖等。出版有艺术散文《玉树临风》、《秋水》、《杨晓琳书法作品集》、《三才女》《三珠树杨晓琳书法作品选集》、《杨晓琳海风墨韵作品集》《男女二十家》《文波墨澜》等。至年随中国书协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新加坡进行书艺学术交流。年应韩国文化院、韩国书艺家协会的邀请赴韩参加名家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书法作品被中外二十多个国家美术馆收藏。





旗袍情节

文/杨晓琳

    

    母亲有一张穿旗袍的照片,椭圆的瓜子脸,端正的鼻梁,弯弯的细眉,一双杏眼很迷人。母亲穿的是一件白底小花的软缎通袖旗袍,很合身,袖口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举止娴雅,透着女性少有的韵味。那身打扮,让我禁不住的向往,尽管那时我只有五岁。


    由于母亲,我喜欢上了旗袍。母亲为我做了许多样式的旗袍,颜色也是赤、橙、黄、绿。那时由于年龄太小,找不着穿旗袍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成熟,我对旗袍有了新的感觉。穿旗袍要讲究模样和身段,更要讲气质和内涵。因为旗袍是要有文化修养的,这样穿起来,才会让女人更像女人。


    记忆中许多美丽的女性都喜爱穿旗袍,像张爱玲、阮玲玉。纤细的身形,玲珑的曲线,高挽的发髻以及脚下合体的高跟鞋,都给人一种纯净典雅之感,脖子上的丝巾、胸前的别针、腕上绾着的玉镯,蜻蜓点水般的映衬出女性的韵质。


    我很喜欢那个时代的优秀女子,她们把旗袍穿到一种极致,实在让人羡慕。很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的女性。


    平日里,母亲除了教我女红、刺绣,舅舅教我描红临贴,我还涉猎很多爱好,画画、下围棋、听音乐,母亲常说我是一个毛丫头,身上男子气多了点,希望我变得细腻一些,雅气一些。


    母亲说你要读书!道理很简单,却很深刻。


    受母亲的影响,渐渐地,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个女人只有在读过足够好书之后,她才会变得优秀,因为书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底气。读书的女子很有魅力,面容会变得清婉可人,神态举止很传神,若穿上合适的旗袍,一定气度不凡。古人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想想这些心情真的很快乐。


    我曾有一件蓝印花布旗袍,那是我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书时,从一个学生设计的作品中买来的。因为太喜欢,我几乎把我许多喜爱的东西,拿出来去与别人交换。纯蓝底色,白色小梅花,双线滚边衣袖,双面蝴蝶盘扣,清新得很,一看就割舍不下。我穿上它漫步在学校的花园内,在月光下吟诗,在窗前写字,很是风光了一番。现在我把它收藏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衣柜里,等着我的女儿来慧眼识珠,这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惬意的事。


    为了穿旗袍,我不仅学会了对布料的识别和利用,还懂得不同场所穿不同旗袍款式。比如居家,选择棉布、丝绸一类。棉布做的旗袍给人质朴、纯静、温馨的感觉;丝绸做的旗袍让女性很温柔,丰腴的曲线轮廓分明。而锦缎做的旗袍则另有一种味道,它是艺术的风景,最适合书友聚会及外事交流。


    这些年我一直保持着穿旗袍的习惯,一方面是缘于母亲的影响,一方面是我从事的书画职业与之有种天然联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美丽情结,我才找到穿旗袍的感觉。

      




杨晓琳书房



且坐书窗弄云烟

——我的书房

文/杨晓琳


    从上学读书时,知道有书房,是专门供读书学习的房间,就想拥有一间供自己读书学习的地方。此梦想直到十年前才算基本实现。说“基本”而不说“完全”,是因为还达不到“专门”的条件,是书房、客厅、饭厅混用。然而我已是很满意的了。不过我的书房是弹性的、有变化的,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周而复始。


    一间单独的15平方左右的一间,怎么会变呢?这和我的读书习惯、以及与书房相连的一个10平米阳台有关。开始有书房时,书厨、书案整整齐齐,经常看的、时常用的书籍都在书厨里整齐放着,看过,且不常用的书籍,暂时束之高阁。书桌上也是如此。除文房四宝和三五本常用书外,书桌宽敞干净。阳台成休息活动空间。过段时间后,新添的书籍,因阅读需要把束之高阁的书籍渐渐取下置放案头,还有我时常在地摊淘来的宝贝也拿来书桌欣赏,即所谓的文玩、瓷器、玉器,当然最多还是书籍杂志和宣纸,书房就显得小了。然后整理整理,再束之高阁,高阁满了,就放置阳台,书房又变大了,书案又变宽敞了。但不过三、四个月,渐渐地又变小了,如此周而复始。发展到现在阳台也成了书房的一部分。书房扩大了,活动空间却变小了。


    书案常年摆放几盆兰草,也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是出自襄阳本地。有时我登岘山、万山时,就随手采挖一些,阳台上有十多盆。待到花开时,随时换置到书桌上、书案上,这样一来,整个书房就时常散发出淡淡的兰香。书案上有我时常书写的尺牍信札,明清小品文及历代诗词歌赋。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好似是我书房窗外的景象。还有《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竹笠交翠……”离我家不过四十里,也是我经常游历之地;在书写“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时,我时常是临窗向西,远眺万山,似乎也和诗人当年一样淌洋在林中潭边。“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问。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不知神女解下身上的玉佩是否已化为了山中的兰花?苏东坡没有登万山,后来后悔莫及,由衷感叹“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饵。山川匠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样,画地费簪筮。”   


    我家住在襄阳城南,过护城河,居文荟园,园内柳荫成林,石桥玲珑,亭榭楼阁,曲径通幽。这没有城市喧哗,世外桃园一样的宁静。凭窗南眺,可与李白一齐怀古“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有时我兴致高时,会丢下书本,沿着“溶溶漾漾白鹭飞,绿净春深好染衣”的汉江顺着岘山的山道,过凤林关,到城南习家池游玩。习家池是一座古老的园林建筑,有皮日休《习池晨起》为证:“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片芙蓉含日开。菱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岘山中有谷隐寺,观音阁等古刹,明清时香火旺盛,现在已是残垣断壁。清人郑梅岭曾写到:持钵独频来,一泓烟雨翠。石鳌不畏人,竞聚餐香饵。释道安也曾在这里修法布道,环境优美的自然成就了这位高僧。那时候的襄阳可谓寺院林立,得道和尚随处可见。孟浩然题义公禅房曰: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荡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岘山中松柏交映,莽莽苍苍,绿树丛中,溪水奔流,鸟儿啁啾,清音悦耳。那林深处是岘山十景:灵显石、龙虎岩、流霞洞、啸月台、秋子室、盘陀坡、古冰井、涤钵池、锁凤桥、归云岭等,可谓美景迷人,钟灵毓秀。每于月白风清,情兴景会之际,品茶赋诗,低吟朗诵,感发一些心中的浩叹是常有的事。但写得满意,拿得出手的诗并不多。学着孟浩然的样子和友人唱和,谒东坡墓,步大连张本义原韵:斜阳草木深,铁板词人心。三绝苏公艺,一吟国士琛。风吹槛外雨,月起窗前人。远黛多烟霭,苍苍翠柏森。咏梅花寄友人:花开今日树,雪打去年枝。红焰一点点,一任朔风吹。和胡秋萍听花堂原韵:戴月披风倚晓窗,洗心沐手读华章。听花堂内梵音静,紫竹轩前琴韵长。笔阵三千动旧京,玉抛九斛化新凉。几时珠树再携手,墨雨飞香绕画堂。山斋晨读步凯公雪日读书原韵张本义唱和:群峦晨霭里,松色引三春。平野青舒眼,流泉韵醒神。方回辽海梦,又过武陵村。咏舞雩台者,羲皇以上人。夜色深沉,书灯如豆,伴着我的诗兴,波澜起伏:霜风寒桔柚,红叶胜三春。秋菊绽黄蕊,晚凉助精神。琴清水镜梦,月照杏花村。遥问啸吟者,知音能几人。


    最多的还是效颦唐人,反复吟唱歌唱家乡。


    一泓开慧眼,凤髓酿玲珑。春饮秦巴绿,秋吟楚汉风。循诗寻旧碧,把酒醉新红。习孟今何在,芳池若梦中。

    江前故土东,盈泪谒隆中。羽扇承兵法,纶巾护大嵩。西川曾鼎足,二表立奇功。霸业千垂得,英雄亘古崇。

    竹映万山嵩,寒梅气若虹。谁襟明月下,吟路破长风。


    天地若太极,凤凰鸣清音。自撰的对联悬于墙壁,古琴横放于下,龙泉宝剑斜挂在旁,古琴并未入门,但有琴音鸣于耳畔,身心怡然,用毛笔体会阴阳之道,在宣纸上打太极,感觉疲惫时,便会提起宝剑,到窗外荟园放松一下,用身体来印证开与合、曲与直、有和无、虚与实、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既知阴阳,再悟如何与自然一致,气沉丹田,能收能放,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既沉着又痛快,就是太极拳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体验画家陆俨少所说,作画养气,做点气功,能把全身的力量运到手指上,再从手指运到笔尖上,笔就重,就入纸。


    好的体悟,天地人合一,让我们心境会生出一种大的格局,淡定从容,且不激不励。万事万物都溶在这天地人之中。书法的颜色黑白,简单却风韵独绝。黑不离白,白不离黑,从容不迫。


    一件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形质、结体、虚实、独立却相互依赖,而又紧密联系与太极拳一阴一阳如此相似,打太极拳的时候常使我想到我的身体就是一支毛笔,步履轻灵沉稳,一阴一阳互为,身心清静合一,太极拳即是道的体现,书法正是道的再现。人生的道是什么呢?


    有人说,人生过程是个加减法的过程,年青时是个加法,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财富、名誉等物质的东西。进入中年后,就要学会减法了,要放得下,懂得舍弃。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人的生命有限,欲望无限。怎样做好舍与得呢?


    我的书房该如何布置,重新摆设是在做加法还是在做减法呢?“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还是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吧。


    下雨了,窗外就是一幅米家山水图。


    天马无僵书痛快,

    云山有点画朦胧。



杨晓琳书法

杨晓琳书法



心月升起

文/杨晓琳


    喜欢月光已很久,好像从出生到现在,都对月亮有一种牵引。


    小的时候,有许多关于月的记忆。圆月照在头顶,我们的影子留在圆月里,我们拼命地奔跑、追赶,是相信圆月里有我们的小影子。


    记得童年的住所是一所私人大花园,有花有草,有很多的果树林。青石铺成的小径穿巷而过,绿树成荫,果木成林,花草映瓦,一群孩童叽叽喳喳,在院子的中庭捉迷藏。那时没有街灯,而月亮犹如头顶上的路灯为我们引路、提灯,我们在路上玩耍,月光便陪着我们在路上;我们在水边,月光便在水边等待;我们回家去,月光便护送我们回家。那样的感觉,让我们如梦如幻,至今不忘。


    长大了,成熟了,心事也会老成内敛。天地之间的阴晴圆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无端中,也会身心疲惫,整个人都会沉淀下来,但这时的心情,如果有月光照耀多好,月光是有疗伤感觉的。


    渐渐对月光的感悟也有了诗一般的妙悟,常常扪心自问,为何古人那么喜欢月亮,仅仅是在月下领略月之风韵,月之独绝吗?翻阅《苏轼文集》,发现苏轼有许多关于月光的诗词文章,苏轼称得上是月光的追随者与崇拜者。他把月光写得很传神,极富人情味。读他的文章,常常心怀思念,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犹如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得何等遣倦情深;《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隐含几分神秘,让人心生爱意;《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一钩秋月,漂渺孤鸿影”。先生把月光和心境融为一体,这种品格常让我感慨不已。


    由此我想到很多,想到月光一样的书法之境,想到犹如皎月一样的人的心境,想到月光下的沉吟、  及叹息,还有月光下的独处和徘徊。倘若我们,只看到天上之月,却没看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那一晚,我在窗前写这段文字,字里行间,一起一伏,尽在这月光的静照之中。





杨晓琳诗书

杨晓琳书法



儿时的花红

文/杨晓琳


    花红是一种基本消失的水果。


    童年时总认为我居住的小巷红花园是因花红而得名。实则不然,它是因巷内历史上有一私人大花园,人们俗称红花园久之而流传下来。红花园“位于襄阳城内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自南街,西止米花街,长300米,宽约4米”。街心由青条石铺成,两旁铺着鹅卵石。巷内多是小瓦房,房前屋后花园样的种着花红树、桃树、梨树、杏树、石榴树等,花草丛丛。我就住在这样花园一样的小巷内。童年时代,人多房小(六、七年代居住条件差),在野外玩耍的就多,爬树摘果,吃了很多的瓜果,印象深的就是花红了。


    据《襄樊风采录》中土特产篇记载:“襄阳花红果大,平均二十个就有一斤,皮经太阳照射的部分呈胭脂红,上有粉状白醭,无怪酸味。”“每当盛夏开始(7月20日左右)花红成熟。”花红树主要分布在襄阳城内“卉木林巷、米花街、红花园、襄阳王府东(今市五中学院内)及韩家巷(原襄阳地区招待所)一带。”因此可以说红花园的东西南北都是花红树的主要生长地。花红是襄阳的特产水果,很有名气。据老人们讲,花红盛产时,销往八百里外的汉口,当时没有公路铁路,汉水是重要的交通航道;顺襄江而下的花红船,离汉口还有几十里路,就被汉口的水果商贩拦船过秤,不到口岸,就销售一空。我小的时候,六七十年代,城里的花红树尚多,记得在花红熟时,金黄透红,果实挂满枝头,清香满园。这时襄樊二城到处是提着篮、挑着筐、走街穿巷的叫卖人,襄樊二城的街巷里到处飘着清香。只要听到叫卖声,就满口生津了,更不用说看那“果红叶绿”的花红了。襄阳人采摘花红时,喜欢在每个红花把上带一两片叶子,连果上的白粉都不擦掉,看上去有果有叶,红绿相间,有一种清新的美丽。


    我吃的花红大多是大人们买回的,也有偷偷上树自己摘的。好象当时街巷里和机关院内的花红树没有专人管理,党校院内就有几十棵。党校里经常放电影,我们就翻墙去看,当时是露天电影,公开放,不收门票,翻墙只是小孩们的好奇与冒险,好玩而已;穿过草丛与树丛时,再顺手摘上几颗花红,快活极了。


    儿时,喜欢随母亲到襄江边洗衣服,原因有二,一是往北,路过小井(西汉小井在襄阳西街中段,后改造西街时,把井盖在路面之下),穿过鼓楼,在这20分到30分的路上,经过五中时,有果园,便摘上几个花红吃。原因之二,也是喜欢听江边洗衣服的棒棰声和江水声,乒乒乓乓,哗哗哗哗 ……在这里可以看到老龙堤,堤下有轮渡码头,人们过江往来,需乘小火轮,码头便成了最热闹的去处。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堤上行》曾经这样描述:“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墙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咿哑满中流。”历史中的襄江老龙堤,堤上楼房鳞鳞、灯火灿灿,洒旗猎猎,堤下帆樯似林,渡船如棱,桨欢人笑,儿时尚能看到当年的遗影。


    现在走在红花园内,楼房挨着楼房,象是超市里的人群,互相挤着。就连空旷的党校里的楼房也是鳞次栉比,原来大遍的茂盛树林没有了,只有零星点缀着的盆景似的树木了,现在是人们居住的面积大了,外面的活动空间小了。也没有孩童们在自然中玩耍的地方,更没有果树林,花红树也已绝迹,不见踪影了。我搬离红花园也近三十年了,每每携女儿路经红花园时,心中总是有一种期盼:要是儿时的景象能够再现,那该多好啊!


    现在所说的花红,可能现在的年青人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它的外形和苹果一样,只不过很小,三四个的重量才抵得上一个苹果,它是微缩的苹果,同样它的味道也是浓缩的,就像童年时的记忆甜中带酸……。


    儿时的花红,以及许多像花红一样的事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杨晓琳诗书

杨晓琳诗书



湖边的舞蹈

文/杨晓琳

   

    那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虽然已过去十多年,却记忆犹新。那会我在武大进修,住在枫园的研究生楼。中秋节了,许多同学路途遥远不能回家,便三五相约,要好好的放松一下。我约徐悦民、陈默、胡顺江、邵慧敏四位学兄到东湖的磨山去玩。枫园离东湖很近,出得后门便是东湖,一路上桂花飘香,阵阵袭人。几位学兄好兴致,一会儿吟诗,一会儿唱歌,一会打太极拳,一会谈禅论道,快乐的时候感觉走路像在飞。


    走了很久,怎么也走不到磨山。最后在路上问及一个路过的人,他笑答,还很远很远呢,你们今天是去不了了。现在太阳都快落山了,等你们走到磨山天都黑了。顿时,几个人都傻了眼,只好悻悻地沿着湖边看风景。


    东湖好大,三面环山,湖边的杨柳环抱着万顷碧波,一如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孩子,四周很安静。这时我们看见湖上有一叶小舟,一下子兴致被提起,嚷着要坐船。梢公摇着船过来,我们一行五人便坐了上去。湖面上秋风荡漾,使心情变得欢快,没想到胡顺江还带着小收录机,里面有许多民乐演奏的古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我们端坐在小舟上,耳际飘着丝竹管弦,临风听浪,其乐融融。


    我们在湖面上转悠了好大一圈,怕梢公累了,个个要抢着划船,起初是悦民,划了好一阵,继而陈默、顺江,我划了两下就不行了,引得他们的哈哈大笑。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辞别梢公到附近的一家小酒馆聚餐,刚坐定,学兄悦民发话了,他说这顿饭他请了。


    从小酒馆出来,天已经黑了,我们簇拥着有些醉意的悦民去赏月,来到东湖的湖边,这儿正好有一平地很开阔,是供人垂钓的地方。


    坐在这里赏月很适合。大家便坐下来仰看这湖光月色,就这么静静的坐着,我突发奇想,就问胡顺江你的小收录机里面有没有《春江花月夜》,胡顺江说应该有,我说放放吧。顺江赶紧把此曲定格好,优美的旋律灵妙地转动起来,此时夜色朦胧,湖清月白,一轮圆月升起,浮云也微微地消散,耳边乐声、涛声回荡。听着那旋律,我一下子来了兴致,说要与月光同舞,几位学兄要求顺江把曲子倒回来重新放,此时,开始了我梦幻般的舞蹈。


    在湖边舞蹈,好似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我的大摆裙鼓满了风,与风起舞,与花树起舞,与月光起舞:水浸遥天花弄影,波推细浪大江流。我随着旋律飞动,已忘记了一切,舞姿婆娑,箫声悠扬,欢乐的声浪响彻江天。


    音乐在快速行进中嘎然而止,又归于平静,朦胧的意境之中,江、月、人融为一体。我立在那里,垂着长长的衣裙,手背在腰后,头微仰着看哪轮月。几位学兄兴奋地叫起好来。


    那一晚的月色真亮,回到宿舍,仍然兴奋不己,一夜没睡踏实。



杨晓琳诗书画


杨晓琳国画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书画、散文创作水平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佼佼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各省区市画坛精英,绘画作品入展省级以上美展不少于两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各省区市散文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散文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散文作品10篇以上。

3.年龄在40岁以上。

二、入选资料

1.书画作品10-20幅(注明作品名称、规格、创作年代等);

2.散文作品3-5篇(欢迎配以散文书法作品或手稿);

3.作者生活照3-5幅;

4.评论文章若干。

5.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QQ邮箱:421814195@qq.com;联系微信号:QQ421814195(符合条件者请注明“文心墨韵”及真实姓名以便确认)

附注:入选者将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站持续重点宣传推荐,适时举办展览或公开出版作品集。











(长按二维码图标可识别微信)


“文心墨韵”展标题字:

曾学斌,1964年6月生,四川资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江北区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石油书协常务理事兼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四川美术学院外聘书法教师。书法创作、理论兼修。隶书对联曾获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重庆市政府书法奖等。入选中国书坛“百强榜”。《书法》杂志“精英翰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专栏、《书法报》“兰亭诸子”专栏、《青少年书法报》、《重庆书法家报》、《重庆书学》等报刊曾专题介绍学书成果。有论文、书评、散文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东方艺术·书法》等报刊,传略入编《中国美术编年史·1949——2014》(书法卷)。


微信时代:关注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点击顶端标题下“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者通过微信查找公众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cnhualang”,或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最新艺术资讯。

【分享】点击微信右上角按钮,即可将上述艺术资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发布的艺术资讯。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场,主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文史研究馆馆员、美院教授、国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艺术精英精品与市场的桥梁。正独家策划推出“诗意书魂”、“艺追三绝”、“文心墨韵”、“四全风雅”等品牌栏目,力推“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精英100家”,“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印精英50家”,并将持续策划推出一系列品牌栏目,重点宣传推荐当代书画精英、精品,同时打造当代书画评论精髓高地。


合作推广及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网址:www.cqart.com

微信公众号:cnhualang

微信私号:QQ4218141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