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首发】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王文英 专辑】

2017-04-25 文心墨韵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往期索引】

【001】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胡秋萍  专辑】

【002】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杨晓琳  专辑】

【003】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熊少华  专辑】

【004】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曾学斌  专辑】

【005】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严学章  专辑】

【006】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柴立梅  专辑】

【007】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赵国柱  专辑】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王文英  专辑】




王文英

王文英,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作家。

《中国书法报》遴选“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书法思考》2016年最具影响力书法家百强、书艺公社2017年百位最具收藏及投资价值的书法家,《书法导报》推介当代书家50家,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昌平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顺义区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昌平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

出版有《北窗夜话·兰堂王文英散文随笔》《兰堂偶记》《五分钟读懂一幅书法作品》《青少年书法早成》(隶书卷)(行书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理论辅导教材》及多种书画作品集,诗词曾收入《现代古诗三百首》《古今妙词一百首》(文史出版社)。 






文/王文英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走了……


    而我却是在你走了之后才知道。其实,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最懂我的那个人。这个发现,让我忽然觉得世界没有了颜色,生活没有了意义,就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也没了兴趣。原来,支持我努力的那个人是你。


    我和你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凡事都要按着你的意愿,我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感觉不到你的温暖,还有你的爱。你对我总是用挑剔的眼光,在你严厉的目光里我谨慎小心地做事,总怕做不好惹你不高兴。但有一点,我知道,你很辛苦,我很想分担你的辛苦,每当我做了一件可以让你稍许休息或者能让你高兴的事;或者我在学校考了好成绩,得到表彰,我多么希望看到你赞许的目光,可是你没有,你好像根本没有看见,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你不知道,我有多失落,又有多努力。


    我始终活在你的影子里。你那么好强,又那么能干,还那么漂亮,你总说我长得不及你的一半。我对着镜子,哀怜自己的眼鼻口怎么会没有你的影子,就连头发也不如你的浓密且直。我卷曲的头发,你知道让小伙伴儿们发挥了多少想象力,给我起了多少绰号吗?


    我不知道你爱不爱我。


    那个年代那么困难,你从来没有让我穿过同学们都穿过的补丁衣服,还会时常用一些花花绿绿的小布头,给我做花样翻新的小衫,还有裙子,看着周围同学朋友艳羡的目光,我就知道你是爱我的。后来,我才知道,你总在别人面前夸赞我,却不让我知道。


    可我感受不到你的温度,你和我说的话,不是在责备批评我,就是在分派家务活。你总是埋怨我没有你聪明能干,好干净。我上无长兄、也无长姊,下却有三个弟弟妹妹。种菜、养鸡、喂兔子,照顾弟妹,做家务。我没有同龄孩子的自由,因为我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在那里等着我。


    你不知道我有多想早点离开家,离开你。可当15岁的我真的离开家,每到周末我还是想早些回家,好能帮你分担一些家务活。


    我从来没和你说过,我爱你!这是我今生最后悔的一件事。


    你不知道,你走后,一年当中我最怕过今天这个日子,八月里的第一天。虽然这个季节,濡热闷湿,而我内心感受到的却是悲凉哀痛。


    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这么早的离开。你是那么的爱生活,画画、旅行,一天忙到晚,家里永远是一尘不染,从你的脸上从来看不到疲倦,除了恼人的气管炎,你没有其他的病症。所以,当我在外听到你确诊的消息,我有多震惊,多恐慌,不顾台风危险,也要快些赶回家。


    看到你无助的目光,我知道,这个打击对你是灭顶的。我不会让你有事的,我告诉自己也告诉你。我从没有这样自信过,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是会有奇迹出现的。


    可是,因为你的固执,也因为医院的不负责任,在你经历了几百天的噩梦般的治疗,你还是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我知道,你不愿相信死亡,虽然它就在你身边徘徊。这样也好,天堂里没有病痛的折磨,也没有死亡的威胁……


    你走后的这四年来一千多个日子,我心里一直纠结着,为什么我就没有对你说一声:我爱你!


    你不知道,那天,我带你做完检查,你坚持不做透析,看着你憔悴的面容,我有多心疼,又有多焦虑。我拥着你,第一次亲吻你的脸颊,你竟如孩子般的惊讶,但却透着一种满足。你知道吗,这个场景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它带给我的不是满足,而是深深的遗憾,还有愧疚。


    其实,你我都知道,你爱我,就像我爱你,我们深爱着对方的同时都在被爱着,只是我们很相像,都好强,不善表达。因为我们是母女。


    爱与被爱的感觉很美,但也很凄楚,就像你我。想对你说:我爱你!不知道你听到了没有, 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爱,现在,每一天……


      2014年8月1日于双清山馆北窗下

            选自《兰堂偶记》学苑出版社      



王文英国画   家山梦忆


王文英国画   家山梦忆


王文英国画   家山梦忆


王文英国画   家山梦忆


王文英国画   家山梦忆





有“癖”的生活

文/王文英

    

    清人张潮提倡有“癖”的生活,他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幽梦影》)


    人若无癖,就像花没有蝴蝶的眷恋,再艳丽繁盛也会寂寞;山没有泉水的滋润,再雄伟也没有灵气;水没有苔藻的点缀,再清再深也会少了韵致;树木没有藤萝的缠绕,再高大也会孤独。


    人无癖,生活就会了无生趣。


    不过,张氏这话显然说的是吃穿不愁有钱又有闲的人。不然,一个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的人,哪还有闲心蓄养癖好。有“癖”的生活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当然,张氏所说的癖好都是上得了台面的雅癖,绝不是吃喝嫖赌之类的恶好。


    张潮的“人不可以无癖”论,代表了文人的一种情怀和追求。他的这句名言在文人圈里得到了共鸣,文人的许多怪癖,许多任性,都因此有解了。无癖称得上文人吗,就好像今日的所谓的艺术家不着个奇装异服,不整个长发就不够“文艺范”儿一样。


    所以,有“癖”的生活在文人那儿演绎得最为活色生香,也最是令人津津乐道。


    若论文人的有“癖”生活还是要说旧日文人,至情至性远胜今日之人。比如东晋王子猷爱竹,就爱得不同凡响。他的住所周围一定要竹林环绕,就连临时借住别人的房子,也不怕麻烦一定要栽种上竹子,他好能每天站在竹林之下吟诵歌唱。


    据说,当时吴中一个士大夫家有一片竹林,子猷闻名前去观赏,到了竹林只顾自己沉醉吟咏,全然不理会洒扫庭院待客的主人。直到兴尽欲归时主人才和他说上话,他依了主人的挽留停住脚步,目光里却还是只有那片竹林。


    有人不解子猷何以如此的爱竹,他道:此君高尚无比,怎可一日无此君!


    爱竹的子猷还很任性,话说他雪夜访好友戴安道。


    这雪夜访友,本没有什么稀奇,稀奇的是子猷一夜行舟,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天都亮了,他却调转船头原路返回。这事搁谁都想问个明白,所来何为?


    听听子猷的回答,他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回,何必再见戴。


    子猷的行径若是放到今天,怕是很难找到知音,再任性的人也会认为他不是有病就是矫情。可这就是彼时文人的性格,在乎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你我他约定的世俗人情。


    子猷的老爸“书圣”王羲之爱鹅,也爱得至情至性,还被隆重地记入了史书,“鹅池”也成了他故乡的地标,至今还受人“朝圣”。


    一个孤居的老太婆养了一只鹅,会打鸣,就想用它换钱却没有卖出去,王羲之听说后带着亲朋好友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那承想,老太婆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来,一高兴便将鹅宰了招待他。这对爱鹅爱到骨子里的王羲之来说,不是挖心挖肺吗,由不得他终日的唉声叹气。


    有山阴道士知道王羲之爱鹅,便用一筐鹅换他抄写《道德经》,羲之欣然接受了交换条件,书毕带着他那一笼子鹅,高兴而归。这事若是搁在今天能不能成交就很难说了。


    爱鹅的王羲之任起性来一点儿不比子猷逊色,“东床坦腹”这个典故说的就是他。


    当年掌管军政大权的郗太傅,想找个乘龙快婿,便派门客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去王丞相府选婿。王丞相让门客去东厢房任意挑选。


    王丞相的子侄们个个优秀,生在官宦之家,自然清楚郗太傅在当世的分量,听说他选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东床上的王羲之露着肚子躺在那儿,那神情就好像没听到有这回事儿似的。个性同样不一般的郗太傅,偏偏就选中了他这个傲慢又有点无礼的毛头小子。


    自此“东床坦腹”成了乘龙快婿的代名词,还编进了辞典里。


    东晋的另一个文人、大隐士陶渊明爱菊也爱得深切,以菊为伴,又以菊为友,被人奉为“九月花神”。


    如果说魏晋的时候,不停地打仗,人的性命堪忧,文人由对外追求转而个性的释放,好玄学、好清谈,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讲究的是姿容神韵,只求惊世骇俗,出个尖儿拔个份儿,风流潇散,不拘礼节还可以理解。但文人地位不低的大宋王朝,文人一样的由着自己的嗜癖疯长,比起魏晋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文人至性的有“癖”生活是不分时空的。


    宋朝的大隐士林逋名声很响,就是因为他好梅爱鹤,但他可不像王子猷和陶隐居那样只当梅、鹤为友,而是当作家人,号称梅妻鹤子,绝不移情他恋。


    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过着悠哉游哉的闲适生活,常驾着小船游访寺庙,与高僧诗友你来我往,唱和往还,诗作却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淡然如此,还真令红尘中的人瞠目。这样一个布衣,一个隐士偏偏得到了许多光环,活着的时候,真宗皇帝赐他“和靖处士”,死后仁宗皇帝又赐谥“和靖先生”,荣耀过世间多少手持笏板的官员,更是羡煞多少尘缘中的人,此是题外话。


    再说说宋朝的另一个文人,大书画家、鉴赏家米芾的有“癖”生活,更是精彩绝伦。米芾好收藏,特别喜爱石头,痴迷沉醉,不亦乐乎。


    自古至今,不要说文人爱石者多了去了,就是生活在高楼汽车数字化的当下人也不在少数,但像米芾那样疯狂的痴迷爱法还真是难寻第二个人。旁人见到喜欢的石头最多想着怎么归为己有,米芾则不然,他见到心爱的石头就像见到了心爱的人,见到了敬重的人,必须行跪拜之礼不可。


    话说米芾曾在官任上,见到衙署内有一块立着的石头十分奇特,高兴得手舞足蹈,立马换上官衣官帽,手握笏板,就像朝堂之上跪拜天子一样跪拜这块石头,口中还连称“石丈”。还有一次,米芾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过石头,跪地便拜,连连惊呼:我想石兄二十年了!


    更有甚者,米芾得到一块形状像峰峦的端石砚山,爱不释手连睡觉也要抱着,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


    米芾整日痴恋石头,自然影响公务,他也因此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但照旧的痴迷,谁要想从他这拿走一块石头,那比登天还难,他可是视石如命的主儿,怎么可能随便把命给人呢。


    有癖如此,又任性如此,匪夷所思吧,但这就是旧日的文人,至情至性,爱得得痴癫,爱得纯粹,也爱得透亮,爱得有诗意。这样的生活令人艳羡,令人向往,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爱得这么敞亮,爱得这么没有顾忌,还这么有诗意。


    尘世中的寻常之人也有自己的有“癖”生活,只是寻常之人的爱好,不像文人那样爱得不管不顾,爱得那样沉醉,但寻常人的有“癖”生活更鲜活,更接近你我他,也更多姿多彩。比如栽花种草、喂鸟养鱼,比如钓鱼爬山、集邮淘宝;有喜欢收藏字画的,也有喜欢倒腾古玩器物的,有喜欢茶道、花道,弄个香、玩个烟斗的,也有喜欢淘个饰品、鞋子、包包什么的……


    我喜欢淘换杯盘碗盏,案头文玩,不求价值多少,只要自己喜欢。空闲时摆弄摆弄案头几上的陈设,擦拭挪移,变换风景,便觉无限欢喜。虽然这些与旧日文人的癖好不可同日而语,也没有他们那么执着沉迷,但也一样享受着沉浸其中的快乐。


    生活多了内容,多了乐趣,自然就少了鸡毛蒜皮的计较。


    想一想,若是人人都过着有“癖”的生活,那么人世间会不会温暖很多。


    微信中常有“问佛”的段子,不知出处,常借佛之口劝诫俗世中的人“破执念”。私心以为这“执念”不是凡尘中的蝇营狗苟的纠缠,就是为情所惑的偏执,绝不是张潮提倡的有“癖”生活。


    其实,张潮的有“癖”生活论,不只是文人的专属,而是汉文化圈崇尚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林语堂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才够艺术,才够诗意,所以他写《生活的艺术》向西方人推介。《生活的艺术》在美国一版再版,说明这种有“癖”的生活方式也让洋人感兴趣。


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17日      




王文英国画  逍遥游


王文英国画  逍遥游





秋夜读画

——龚贤的黑白世界

文/王文英


    深秋的夜,清冷孤寂,还不到冬季的供暖季,多少有几分难耐,人也比初秋时少了精神,多了慵懒。虽然忙碌了一个白天,却又不想就这样把时光钉在电视或者电脑前,又想放松一下神经。于是,拥着毛毯,闲读画集。


    凡尘渐渐远去,眼前唯有林泉丘壑。我与这山这水静静相望,不用言语,却与山水背后的那个人、那支笔,有了比言语更好的交流。


    流年似水,手中的画卷在人世间漂流了三个多世纪,经过多少双手,又被多少双眼睛洗礼过。来了走了,走了来了,朝代几更替,人间几轮回,那山那水依旧地郁郁葱葱,层峦叠嶂,烟波空渺,山间小溪依旧清澈欢快地流淌着,山水边的茅屋竹舍,寒烟孤村,瘦林渔者,也只淡淡地染上了岁月的烟尘。


    这山这水我已徜徉了不知多少回,却依旧忘情,恍惚间化身烟波上的钓叟,闲钓江上,任云卷云舒,江风过耳……


    我对龚贤神往很久、很久了,特别是眼前的《溪山无尽》图卷,黑白灰的调子,清雅素洁的画面,深郁静穆的意境。没有过多的色彩,却分明有着无限丰富的色阶,让人感受得到色彩与季节的变化;没有生灵,却似乎闻得到人语声,还有鸟虫的鸣叫,充满了生气与生机。这就是中国山水画高妙的地方,它在自然景物之外,更有许多不可言说的内容,蕴含了人与天与地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寄托了人对生命的

    理解,还有理想,可以说是中国士阶层精神的栖息地。寒江上的渔夫好似高洁的隐士,绿茵峡谷中的孤村就是令人向往的武陵原。这些中国文化的象征元素,令中国山水画在绘画之上有了哲学的意味,比文字更富有想象的空间。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工诗文,善行草,以山水著称,绘画位“金陵八家”之列。并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个失去了安定与安宁的年代。他是明朝的遗民,一个节气高蹈的士人。清人入关后,他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后来隐居南京的清凉山,葺半亩园,栽花种竹,习画课徒,生活清苦却悠然自得。据说他性情孤僻,与世人落落寡合。我却以为他是以一种有价值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哀乐沉浮之中,保持着一份从容。


    他的山水浑厚华滋,沉郁苍润,生机勃勃,特别是他的山水长卷,画面饱满,在笔笔有古意的“四王”山水横贯大江南北的清朝初年,很有些另类,也远离近距离、同地域的金陵画家的画风。


    这一定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从画作中你可以感受得到他孤傲的性情,还有那不偕流俗的孤高。


    龚贤隐居的清凉山,我没有到过,不知道是不是他笔下的模样。不过,中国山水画何曾以一地、一山、一水示人,龚贤笔下的山水一定凝结了他对自然的寄寓,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曾说过,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原委也。


    他的画浑厚苍润,反复皴擦点染的山川远林幽深无际,正是江南山水林木茂密润泽的样子;近景的几株杂树,疏离的叶,挺拔的枝干,丛林边裸露的山石,透着苍劲,分明又有着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力度。


    一般的画论著作中这样描述龚贤的绘画经历: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元吴镇及明沈周等人,又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风格。


    艺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都是转移多师的,龚贤的绘画经历一定也是如此,但非要定论他以谁为师,又效法哪个,也未必求得准确。我想,他一定是既重传统笔墨又重自然,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


    那么,他笔下的山水是不是金陵山水,是不是清凉山,又有多重要呢。


    我曾画过《家山梦忆》系列,常有人问我家乡何许,南方北方?是不是笔下的模样?问题很简单,我却难以作答。所绘山水皆心之所向,何曾囿于一地、一山、一水,怎么能求得准确的地理空间。当然,笔下的山水若没有造化的影子,又如何表现自然,所以龚贤曾游历名山大川,又常年生活在清凉山中。


    龚贤的绘画奇在反复皴染的积墨法,强烈的黑白对比的节奏感,还有饱满的构图,是以令他突显于中国山水画史中。他的绘画发展脉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白龚”、“灰龚”与“黑龚”,由白到灰到黑,由简到繁到浑厚,他完成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溪山无尽》正体现了他这种成熟的画风,黑白灰的色调,反复的皴擦点染,强烈的黑白对比,丰满的构图。黑处,浓密苍茫;白处,简洁淡雅。以白衬托黑,又以黑彰显白。故其洁白的屋墙、山峦会在周围重墨的映衬下几能透出光亮,有通透虚灵之气;而周遭的重墨又在虚白之处的衬托下更显浑厚苍润。“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正是他的创作理念。(《半千课徒画说》)


    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上没有完美,龚贤的绘画也是如此。若要说遗憾,便是他山水中偶有突兀的线条,孤立于画面之外。或许,这正是他求山石硬朗力度的一种表现手段,或许是我太喜欢他的山水而按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求全。


    游走在风景变幻的画卷中,就如同游走在画家的心迹里,也如同游走在自己织就的诗意的梦境中,是故我总是喜欢以“家山梦忆”命名自己的画作。


    这样一个深秋的夜里,又一次与龚贤相会,不知道今夜的梦中是否也会相逢……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5 年1月4 日      




王文英国画  逍遥游


王文英国画  逍遥游




我的画笔我做主

文/王文英


    我喜欢中国的山水画。


    很久,很久了。虽然我也喜欢中国的花鸟画,特别是文人笔下的花鸟鱼虫,意蕴无穷,妙不可言。但对中国山水画却有着非一般的热爱,每每看到喜欢的山水画作,都有一种冲动,想要自己动手。所以,在我拿起画笔的时候,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山水画。


家山梦忆


    虽然我是一个由着性子过活的人,但绝不是一个任性的主儿。在涂涂抹抹的时光里,任审美驱使,也受思维牵引。自由让思维更多空间,思维让自由更有理性。


    笔下的世界变化着,来来去去,好像总有一种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知道,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需求。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那是一种“乡愁”,一种“乡念”,一种对故乡的思恋。虽然我对家乡所有的记忆,只有儿时点滴的碎片式的印记,但却剪不断情感深处的那份眷恋。


    我想,不只我有故乡情结,大凡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情结,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郡望、故里,就像漂洋过海的华人,始终称自己为“唐人”。在我们各类身份的登记表上,总有一栏标注着“籍贯”,让你不忘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旧时的中国人乡土情结更重,无论行多远的路,做多大的事,都渴望叶落能归根。怀乡之情更是浸透在文人墨客的笔墨里,名篇佳作不可计数。鲁迅的一篇《故乡》,民国时就收入了中学课本,据说日本的中学课本里也有。


    画笔虽然摆脱不了潜意识的牵绊,然而笔下的世界却并非完全的现实所指。可以说,它是我梦想的一部分,是我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然的寄予,是我对家乡的记忆,所以我给它起名为“家山梦忆”。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君子爱山乐水,他们眼中理想的山水,不仅要“可行,可望”,更要“可游,可居”。然世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却四 美难并。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最好的选择就是寄情于丹青笔墨。


    “家山梦忆”就是我梦想中“四美”完胜的理想地。


逍遥游


    我非文人,却常做着文人惯有的梦:逍遥天地之间,任云卷云舒。

    在我,能够时常弄笔窗下,闲来一杯茶,随意读诗书,登山临水,或与一二、三五好友相聚清谈,便是人生至乐。


    然而,人生悠长,尘梦几许,浮世之累,难得半日之闲,也难得水木明瑟的居所;在互联网思维的当下,更难得闲适、平静的心境,还有安然地享受质朴,保留一分优雅的从容。 


    心中有山水,便是居林下。白乐天诗中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和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山林、庙堂是古时文人的两个梦想,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有了白乐天的“中隐”说。然而“中隐”之梦于现实又有几分可能,哪有那么多“不劳心与力”,又拿俸禄的便宜事,所以不如做个“大隐”来得现实方便。虽然红尘累世喧嚣,但还是可以找到心安憩的方 式,也可以优游自在,诗意地过活,不然昔时文人也不会将其列为隐中之首。


    一杆竹笔、一张宣纸、一方石砚、一锭松烟墨,便可以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地在梦里穿行。


    笔下可以有茂林修竹,清泉流水;可以有山峦松风,茅屋竹舍,绿树斜阳古道……云蒸霞蔚,烟波浩渺,江山万里,风景无边。无边的风景里可以有寄托梦想的钓叟渔翁,耕者樵夫;可以有拄杖扶黎或抚琴对弈的高士,还可以有临窗读书的隐者,或者一二、三五围炉清谈的朋友……


    点染着山川、林屋、烟霞,就像行进在山阴道上,风景连着风景,目不暇接。既有王摩诘“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从容,又有陶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与安宁,怡然自乐,逍遥在心梦里,真个有“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感觉。何必非 要像罗景纶那样生活在深山里,才能找到唐子西诗中的意境。不出屋门,一样可以坐穷泉壑,享受慢生活的快感,还生活的本真。


    我把笔下这样的图像统统称为“逍遥游”。


    中国画之所以高妙,就在于它来源于现实生活,然其形而上的意义却远高于所描摹的对象,文人花鸟画如此,山水画也是如此,所以有人称之为“心象”。“家山梦忆”、“”、“逍遥游”,可以说就是我的“心象”。


    我想,被裹挟在大势所趋的互联网时代里的人们,林泉之想就像遥远的传说,而我的这些或许会被看作“小情调”,“小心思”的画作,在愉悦、沉淀自己的同时,带给读者的是一样的清新,一样的安宁,还有从容,可触,可感,可愉悦。


          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8日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写意的宋朝
——过把穿越瘾

文/王文英   


    现时流行一个词叫穿越,流行一种影视剧叫穿越剧。可能是穿越剧看多了,或者唐诗宋词读多了,宽袍大袖,拄杖扶黎,手挥五弦的高士,蓑衣钓叟樵夫画多了,总有一种冲动,想要穿越。问题是,我该穿越到哪儿呢?


    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穿越到唐朝吧,那是一个气度非凡,有着宏大气象,博大胸怀的朝代,再说了,那时的女人地位高啊,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则天,还有才高八斗的女政治家上官婉儿,据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诗和诗人。可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那个朝代什么都有点过。


    穿越到魏晋吧,那个时代人人都张扬个性,特别是那些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的士人,不像现在的读书人个个都拘着、装着,可以随意任性。可那个时代三天两头会打仗,任性是任性,但是生命常常会受到威胁。


    还是穿越到宋朝吧。那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朝代,是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书画家,据说也可以像读书人一样凭借绘画才能考取功名,享受俸禄。相传那个蓝眼睛、高鼻梁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他选择,他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这个说法得不到证实,还有人说是误传,但能传得有鼻子有眼儿,说明了大宋王朝不一般。这从研究历史的大学者陈寅恪那里得到了印证,陈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凭借如簧之巧舌,在酒桌上三言两语,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为大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们自愿交出兵权,这个朝代就开始了温文尔雅的节奏。


    虽然那时边关常常吃紧,异族兄弟常常兵戎相见,攻城略地、烧杀抢夺,但那个朝代的经济、文化教育,还有科学创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顶呱呱的繁荣时期。我们今天的纸币就是始于宋朝,宋朝的交子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古代四大发明,有三样都是宋人的科技成果,只可惜那时没有国家科学技术奖。据说,宋朝的造船水平是当时世界顶级的,造船的核心技术水密隔仓,后来,还是在元朝被那个以旅行著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偷偷带回欧洲的。


    那个朝代有多繁华,看看当时的界画大师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梁的《清明上河图》就可略知一、二了。


    经济、科技我不大懂,虽然距离我的生活不太远,但离我的兴趣远了些。还是说说我熟悉,感兴趣的吧,比如文化艺术,比如教育,当然,我也不是专家,不敢说知之多少。


    宋朝政府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了极致,据说殿试中的进士都可以直接授官,不需要再经“组织部门”考核,所以坊间流传“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金石学、方志学、理学也就是新儒学、文人写意画等等都有开创之功,彪炳史册;史书、山水画,文学中的词、散文、话本……创作全面丰收,名家辈出,特别是史学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制高点。


    宋词,那个读了让人落泪,让人柔肠百转,让人豪气冲天的长短句达到了全盛,今人编辑的《全宋词》就收录了约 20000首,词人达1333家,不知道还有多少词和词人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古文运动画上了句号,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六位生活在宋朝。


    再来看看教育,教育是国之根基,是未来。宋朝的教育值得点赞,官学、私学规模空前,中央、中央各部门、地方,以及私人办学开书院蔚成风气,要不宋朝的文化科技经济何以如此的昌盛。曾经有幸到过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感受过那里的人文气息,这两个书院都是宋朝的私学。特别是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花发年年,枝繁叶茂,早已发展壮大成了“官学”,就是现在的湖南大学。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书院之说,其实,这四个书院也称宋朝四大书院,四大书院中就有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私学如此发达,官学可想而知。


    令人惊奇的是在众多的办学科目中还有书学和画学,宫廷中还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应该和现在的国家画院差不多吧,只是那时候的画家是要经过考试选拔方可入院。画家的地位空前绝后,连皇帝都笃爱丹青,徽宗皇帝帝业不守,却成一代花鸟画大师,他的儿子高宗皇帝继承其衣钵,拿帝业当儿戏,也成了书史留名的书法家。难怪宋朝的书画艺术如此的辉煌灿烂,大师辈出,名作迭涌。


    那时的绘画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有着写意的精神,意韵悠长,就是院体画也清雅脱俗,今天的人只能望其项背。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郭忠恕、李公麟、张择端、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父子,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还有徽宗皇帝赵佶……这一长串的名字个个都是后来的美术家仰慕的对象,他们的墨迹至今还是中国画学习临摹的范本。


    宋朝书法虽然不是书法史上的发展高峰,传世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多,但一举手、一投足自有其风流雅韵。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也都是书法史上的重镇,他们的书法虽然各有各的面目,但却有着共同的审美意象,颓然天放,适意达情,特别是那些随手而书的书信、手札、诗稿,轻松自然,俊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回味不尽。


    还有我喜欢的宋版书、宋瓷,这些实用工艺,也文艺范儿十足,也最能体现宋人的审美、匠心,还有品位。简洁朴素大方,绝少烟火气,厚重典雅……


    宋朝的文化艺术绝对的“高大上”,有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大朴大雅,它从雄壮、张扬的唐朝走来,退去了繁华与热闹,唯留朴素、含蓄与温婉,佐以写意的精神,那词、那文、那画、那书,还有那瓷器,自然雅致得就如同茶汤上飘散着的香气,淡淡的却沁人心脾,那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如果突然降临在宋都开封的街道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周遭的店铺里,不是钧窑、汝窑,就是定窑、哥窑的物件,要知道现在民间连一个瓷片踪迹都不易寻得,遑论完好的器物,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随便一本书都是竖排大字简洁大方的宋版书,现在的拍卖行可是一页一页来拍卖的;随便一封书信、一个诗稿,都有可能成为传世珍品,就像苏东坡的《寒食诗帖》,米芾、蔡襄的那些书信手札,一下子掉进古董堆里会不会慌乱无措,顿失欣赏的感觉呢。


    若是迎面碰到一个读书人,就算不是像苏东坡、欧阳修那样的大文豪,不是柳三变、辛弃疾那样的大词人,可彼时的读书人腹中的诗书远比现代人多得多,就算张口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会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或者“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以我的这点三脚猫的功夫,真要搭讪会不会露出马脚。


    真要穿越到宋朝,我该落脚在哪呢,又能是个什么角儿呢?这才是最最要紧的事。


    女人在那个朝代虽然不像明朝女人被礼教害得那么惨,但在一个男人掌控的社会里,女人是没有产权的,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哪有资格在社会上出头露脸。毕竟大宋王朝像李清照这样的绝世才女,又能得到认可的也是凤毛麟角,就连清照才女也只能宅在家里,更何况她的出身,她的才情又岂是吾辈比得了的。不管怎样,在当下,在家中,上不上厅堂,下不下厨房,是宅是出,还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挣钱自己花,还可以时常小任性一下。想想,还是梦游来得方便、实在,穿越的事就算了吧。


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8日

                 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批评选录

    

薛夫彬 (原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当今书坛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道的一批青年书法家正在成熟起来,逐渐成为创作队伍的中坚。其中,为数不多的、堪与须眉比肩的女性作者中,王文英当是颇具实力的一位。


    从笔下各种书体的挥洒自如,到对书法现象的理论关注,无不显现出她对书法艺术的执著热爱与勤苦用功。在文静而不张扬的外表后面,冷静而且坚定地寻觅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

    文英的书风爽健中有一种文气在,这与她工作在九三学社这样一个云集了大批文化、学术界精英的团体不无关系,徜徉其间,耳濡目染,薰浸与陶冶,自然对于她文采与书格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见其平时的文字或每次活动时不多的发言中,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对于文化或书法的思考,心诚意切谈吐颇有见地。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我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不然,神圣的艺术殿堂中,何以会有那么多令人扼腕的丑陋与庸俗堂而皇之地表演而无从禁绝呢。


    古人云“字如其人”。以观文英的书法,确如她的外表,有其清雅的一面。然而,其笔墨的大胆酣畅却并不像她平日的文静与低调。可见古人的话未必全是。“书”与“人”之间本不是那么简单的。总而言之,王文英书法的日渐成熟与大气是很令人欣喜并应表示祝贺的。

      ——选自《中国书法》2002年第8月《清风雅韵  秀外慧中》


张稼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文英的书法作品,在书法艺术界如此受专家及爱好者青睐,与她渐渐形成的行草书创作的风格有关。我观其作品,表现了一种形式相异而用笔、结字、行气的内在统一,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由模仿升华到创新自立的标志。约而言之,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用笔变化多端,无拘无束,功底扎实。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智商高者画曲线,富于变化;智商低者画曲线,变化单调。当然并不是说书法笔画越复杂越好。文英的行草书深得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到人的用笔精髓,纵横捭阖、恣意翻飞而不失笔法,表现了很深的艺术功力。而其临赵孟頫的《洛神赋》、临黄道周的《奉泰器先生收录十三首》、临王铎的《诗稿》、临怀素《自叙帖》、临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等都惟妙惟肖而揉入已意,充分表明了其功力之由来。


    其二、去造作,戒矫饰,率真自然。草书难于楷书的主要因素,在于作者除笔墨功夫外,还能否真正地抒发情志。唐代窦臮(ji)要求书法抒情要“真率自然,忘情罕逮(《述书赋》)”,宋代米芾要求书法抒情要“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海岳名言》)”。另外,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还认为“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罗丹艺术论》)。由此看来,无论是狂怪还是平和,柔媚还是雄健,只要是出自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就是表现了“自然”,或者“自然”地表现了。而文英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无意中使她的行草书形成了:“随意落笔”但“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相对矫揉造作的书弊,显得格外清新。


    其三、避乖张、破局促、会于“中和”。楷书贵于静中有动,草书贵于动中有静。由于文英创作草书不拘于旧传“喜焉草书,怒焉草书”,而是先酝酿不喜不怒的平和心态,然后再随意行笔。因此,她的草书,极少有为刻意强调顿挫、奔放而破坏自然流畅的笔脉的情形出现。实现了去乖张突兀、破局促拘泥的艺术效果。于是,文英用草书这种原本宣泄激烈情怀的形式,造就了一种温文清雅的“中和”境界。“中和”在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略似于西方艺术理论的“和谐”一词。晋代葛洪提出了“匪(非)和弗美”的思想(《抱朴子•勖学》),明代项穆讲究“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书法雅言》)。文英的草书,体现了这种书学思想。


    用草书来表现激越、跌宕固然难,来表现平和温雅就更难了。同样是草书,有的草书如急风骤雨,驱动着山洪滚滚;有的草书似清溪淙淙,映着丽日和风,我以为,文英的草书属于后者。


   艺无止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她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书法艺术史上,写下弥足珍贵的篇章。

——选自《书法导报》2002年10月2日《平和恬淡  自然天成——记书法家王文英女士》


曹利华(书画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在当今众多的中青年书法家中,我选择了王文英作为我书法批评的第一人,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走进经典,走向“大家”的希望。


    书法是线条艺术,它区别于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雕刻,但是从文字的发展来看,它渗透了绘画(原始记事符号)和雕刻(甲骨文、篆文、石刻文)的多种元素,又经历了从实用向审美的演变。因此书法的线条是立体的、多元的,这就决定了用笔的丰富性。因此我们看一个书家的水平,首先要看他把握线条的能力。王文英的书法,无论是楷、隶,还是行、草,线条都是如此的纯净。她临《散氏盘》取其宽博大气,寓欹于正,去其剥离形变,线断形散,既有古意又有今妍;她临《秦诏版铭文》取其用笔方折,欹正间出,去其大小不一,线条变形,既挺劲有力,又极富情趣。她临黄道周行草,因为其行草掺和钟、索用笔,既见传统,又见新意,拙中见巧,率真自然。博取古法而又有自家语言,这就是王文英对待传统的态度。因此她的书法线条极富活力。清人《书法秘诀》云:“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所谓“活趣”,即活泼生动之趣,生命勃发之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书法有活趣必定笔势血脉贯通,笔力神采飞扬,笔韵风致萧散。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感性如果离开了理性的支撑,创作就会萎缩和偏废。因此,创作中的感性永远是理性的感性。王文英的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与她的学术涵养密不可分。她的创作理念,创作风格,在她的学术论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她的《颓然天放—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一文就是她的书法创作宣言。她的书家与作品的系列文章,表现了她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晋人书法“开创了中和之美与自然之美相融合”的书风(《王献之与〈中秋贴〉》),韭花贴“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杨凝氏与〈韭花贴〉》),“自然美、人的精神的自由美成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追求”(《王羲之与〈兰亭序〉》),“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苏轼语)”(《苏东坡与〈黄州寒食诗贴〉》),“《祭侄文稿》书写过程,以情著文,以情挥写,不仅文字的流程记录着作者情感变化过程,而且笔墨的抑扬顿挫也同样反映着作者情感心绪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与〈祭侄文稿〉》”,“张旭的颠逸乃胸无凝滞的表现,所以才有其草书的天纵之象和感人之处”(《张旭与〈古诗四帖〉》)这种对书法本质的理解,使她对书法创作充满着热情和自信。她以相当自觉的艺术精神,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手中的这杆笔,创造着极富个性、极具特点的书法作品。

    ……

    理性的把握是学养的重要内容,而感性的滋养更是不可或缺。诗情和书意是相通、相融的。王文英诗作的意境似乎是对书法意境的形象化描述。请看《戊子初夏双清山馆闲坐品茗》:“庭院微风戏海棠,小窗闲坐玉壶香。斜阳影里空人迹,时有流莺过短墙。”《戊子春游瘦西湖》:“流水画桥春梦里,轻移小步绿莺啁。忽然一阵微风过,片片飞红落发梢。”《忆乙酉初夏雨后游神农架》:“雨后苍山润,闲云御晓风。心随流水远,人在画图中。”《月下独坐》:“清秋池上月,波动影徘徊。独坐微风里,蛙声入耳来。”同样的静穆、古雅、灵秀。

——选自《中国书画报》2008年12月《“经典”是这样走进的—— 评王文英的书法艺术》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王文英书法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书画、散文创作水平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佼佼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各省区市画坛精英,绘画作品入展省级以上美展不少于两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各省区市散文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散文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散文作品10篇以上;

3.年龄在40岁以上。

二、入选资料

1.书画作品10-20幅(注明作品名称、规格、创作年代等);

2.散文作品3-5篇(欢迎配以节录散文书法作品或手稿);

3.作者生活照3-5幅;

4.评论文章若干;

5.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QQ邮箱:421814195@qq.com;联系微信号:QQ421814195(符合条件者请注明“文心墨韵”及真实姓名以便确认)

附注:入选者将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站持续重点宣传推荐,适时举办展览或公开出版作品集。




【往期索引】

【001】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胡秋萍  专辑】

【002】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杨晓琳  专辑】

【003】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熊少华  专辑】

【004】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曾学斌  专辑】

【005】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严学章  专辑】

【006】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柴立梅  专辑】

【007】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赵国柱  专辑】






(长按二维码图标可识别微信)


“文心墨韵”展标题字:

曾学斌,1964年6月生,四川资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江北区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石油书协常务理事兼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专家,四川美术学院外聘书法教师。书法创作、理论兼修。隶书对联曾获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重庆市政府书法奖等。入选中国书坛“百强榜”。《书法》杂志“精英翰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专栏、《书法报》“兰亭诸子”专栏、《青少年书法报》、《重庆书法家报》、《重庆书学》等报刊曾专题介绍学书成果。有论文、书评、散文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东方艺术·书法》等报刊,传略入编《中国美术编年史·1949——2014》(书法卷)。


微信时代:关注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点击顶端标题下“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者通过微信查找公众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cnhualang”,或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最新艺术资讯。

【分享】点击微信右上角按钮,即可将上述艺术资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发布的艺术资讯。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场,主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文史研究馆馆员、美院教授、国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艺术精英精品与市场的桥梁。正独家策划推出“诗意书魂”、“艺追三绝”、“文心墨韵”、“四全风雅”等品牌栏目,力推“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精英100家”,“当代书画散文精英100家”、“当代诗书画印精英50家”,并将持续策划推出一系列品牌栏目,重点宣传推荐当代书画精英、精品,同时打造当代书画评论精髓高地。


合作推广及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网址:www.cqart.com

微信公众号:cnhualang

微信私号:QQ4218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