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首发】“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李铎 专辑】

2015-11-18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




“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李铎 专辑】



【诗书大家•李铎】



诗书大家•李铎

李铎,1930年4月19日生,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历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视频】CNTV人物志 著名书法家 李铎(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71o1yw9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诗书大家李铎

文/蔡栋


湘人李铎,这两年可谓硕果累累,喜事连连。


20l3年6月18目,《青槐吟草——李铎诗词选》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该书选入了李铎的263首诗词,创作跨度为1973年至2012年的40年,其容量之大,跨度之久远,为书家之罕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以“饱学苍穹,诗书大家”为题命笔写了序言并出席新书发布会。


孙家正在序言中称赞李铎“诗文俱佳,博学多才,诗中有书,书中有诗,诗书交融,书诗贯通,其书法的笔墨语言与诗词的誊韵风神相拥相抱,体现了一代大家的满腹经纶,饱学苍穹。”


启功先生在1986年就曾向人推崇说李铎不但书法功底好,还擅长作古典体的诗词。他的许多诗作,用旧术语说,都极其有诗才既无失律,又有意蕴。


《青槐脖草——李铎诗词选》的出版,再次印证了启功先生的评价。


李铎爱好诗词,40多年来,已写下800多首。


李铎的诗词尤如他的书法,大气磅礴,豪情满怀,蕴藉着丰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读后令人胸襟开阔。


当然,他首先还是个书法大家。谈到湖南,湖湘书法大家似乎比其他省多,欧阳询、怀素、何绍基、齐白石、毛泽东,都是顶尖级人物。


湖湘五大书家,泽被后世,影响至今。窃以为五大书家之后,湘籍书家中的第六张名片,当属诗书大家李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在国内众多书家中,像李铎这样几乎终身与书法为伍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少之又少:李铎5岁读私塾开始学书法,15岁当学徒,17岁重返中学继续求学,19岁考入军政大学参军入伍,23岁选调到信阳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当教官,29岁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至今,几乎每走一步都从书法受益,几十年从来没离开过书法。


他是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一系列殊荣,皆可谓实至名归。


李铎的书法四体皆工,他于甲骨文、钟鼎文以及明清篆书无不涉猎。综观其篆隶书作,笔法苍润,格调古雅静谧,给人以浑厚苍茫之感。他也作章草,于钟繇《荐季直表》、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出师帖》用功尤勤,因其涉笔简约为主导,书法气格高古,脱俗出尘。他对颜真卿、何绍基心慕手追,几十年来锲而不舍,行草书遒劲浑厚。


早在1987年,欧阳中石先生曾这样赞赏:李铎的字苍老雄劲,险绝奔放有《石门铭》的开阔,有《瘗鹤铭》的洒脱,有《争座位》的雄强,有《松风阁》的弛张;其用墨,浓厚枯滞;其用笔,老练凝涩。


中石先生的话,的是确论。


清代大书法家傅山有云“作书先作人”,李铎在当代书法界的口碑也是最好者之一。


他一直不忘用书法服务人民,耄耋之年还坚持下部队,进社区,到学校传授书法。对灾区,总是带头捐钱捐物。对家乡,李老从来都是满腔热忱。他在醴陵办了“李铎农民图书馆”“李铎农民书法班”,捐资l00万元设立了“李铎教育奖学助学基金”。 他谢绝了几个大城市的盛情邀请,坚持把“李锋艺术馆”办在了家乡醴陵,并多次声明他会把他的书法精品全部捐给家乡。


能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书法大家,不少人都羡慕他,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70多年学书付出的努力。


“学书自古勤为本”,这是李铎学书的悟道之言。


有的书家自嘲书法是“文革”中抄大字报练就,李铎却有书法“童子功”:5岁发蒙读私塾,教书的老先生年逾古稀,教学生写字,要求极严,搞不好就竹板上手。


几十年来.李铎养成了不拘时间、地点,随时随地练书法的习惯。尤其是早期,他常常在半夜夫人入睡后,爬起来,进洗手间,将笔蘸上清水,在四壁上写字,写完一面又写第二面,写完第四面,第一面墙壁也干了,周而复始,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


李铎与人论书,总结出“临、立、变、创’四字诀:临者,师以法书碑帖,求其形神俱像也;立者,得帖意之神,为己所用,以奠根基;变者,涉取诸家,化而为用,不囿成规,渐具风貌;创者,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自开一格,卓然成家。


1959年到1978年,近20年间,是李铎的临、立时期。凡能自摹能够找到的碑帖,他都学。晋之二王,唐之颜褚,宋之苏黄米蔡,明末清初王铎、傅山的行草,今人郭沫若,他都下过工夫学。


上世纪70年代,他特别喜欢郭沫若的字,即使在废报纸上看到郭的字,也要把字剪下来临摹一次,他和妻儿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看到绘画馆、瓷器馆、珍宝馆的牌子,白底黑字,是郭氏书作,竟忘记了参观,习惯性地掏出本子来双钩临摹。等临摹完毕,已不知家人在何处。


在十三陵水库纪念碑,他见到刻石镏金的郭沫若诗文书法,十分喜欢,在阳光下竟临摹了几小时。


他刻苦临郭体,出神入化,后来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1976年打倒“四人帮”,郭沫若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荣宝斋想出一本挂历:上面写郭沫若的这首词,中间用一幅《三打白骨精》的画,底下是日历。荣宝斋请来李铎用郭体书写《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李铎一气呵成将这首词写了出来。大气磅礴,收放自如的字,一经面世,见者皆赞。挂历当时发行了几百万份。全国各地都有,李铎顿时名声大噪。


但他没有满足,一直在寻找新的超越。


自45岁至今,可以说是他从事书法的“变、创”期。


1980年以后,他就开始将魏碑和隶书笔法引入行书中,追求古拙沉雄、雍容遒劲的书风,力求从“郭体”中走出。从1995年《李铎<孙子兵法>碑拓》展引起的强烈反响来看,他的路子是走对了。


1995年7月,李铎第二次完成《孙子兵法》书写任务,总长达220余米,在军事博物馆正式向观众展出,气势雄浑,备受世人关注。这是他书法求“变”求“创”的一大突破。


2011年8月16日至9月1日,“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展”在京举行,前后多达30万名观众参观。中央领导刘云山盛赞书展:“大气磅礴,大家风范。”


70余年从艺,他以勤为本,转益多师,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广集博采,兼收并蓄,以魏隶入行,终于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的“李铎书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大家。其作品于朴实中见俊美,于凝重中显功力,雅俗共赏,享誉海内外。


李铎的作品多次应邀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参展,并流传到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多次代表或率领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文化团体赴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他先后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戴河等重要场所创作巨作数百件,为泰山、华山、峨眉山、衡山、岳阳楼、黄鹤楼等风景名胜题作品数百件。


李铎能成为书法大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从书法环境看,湖湘大地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从个人因素来看,李铎几十年一直以书法为主业,心无旁骛耐得寂寞。


“世间无物非草书”,对于善于学习的人,到处可学到东西。古人作书,有受启发于舞剑、观涛、争道、蛇斗、屋漏等形态。李铎对古藤情有独钟,喜欢它那曲屈盘结、苍老枯健、钢拧铁铸、趺宕遒连之美。李铎拟其势,用其意,落笔涩进,追求的就是它那古拙苍涩之气。


李铎的字厚重、质感强,碑帖功夫深,其一笔一画皆见提按绞转之功。其书体之美有一种正大之气、阳刚之气。其军旅生涯浸润生出的字的气势,是一般书法家没有的魏碑遗风的悍劲,跃然笔端,品来总有一种酣畅之感。


作家王蒙曾说过作家要有“几把刷子”,要能写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书家,李铎的笔墨是极其丰富的,他笔下的《孙子兵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势之险,字里行间几可听到‘铁骑突出刀枪鸣”;《舞鹤赋》则超然洒脱,高雅优姜,仿佛闻鹤鸣九皋。


李铎以榜书著称,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榜书大家。晚年所书,更臻妙境。“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是李铎先生的近期书法作品。八个大字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俗云:大学者如老农夫,是真名士自风流,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这八个字,有五个字笔画少,书写难度大,但从书面效果来看,点画呼应,笔笔到位,静中求动,各得其所,既含蓄凝练,又精神矍铄,庄重之美,向上之情,跃然纸上。有的书法家,晚年欲变,但不知怎么变,或刻意求怪求丑,为书法界诟病。李铎坚持走传统经典书法之路,越写越耐看。


李铎不但眼勤、手勤,而且心勤。不但天天写而且天天思,由“勤”而“悟”。 李铎写出了书法理论专著《李铎论书断语》,这与其是一种总结,更是一次升华、一种超越。


一个人,如果仅仅能写一点字,抄一点古人诗词,那不能说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古之大书法家,大都是诗人,李铎不但书法好,而且对诗词也很有研究和造诣。


李铎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喜爱有加,百读不厌。他既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清丽;既喜欢岑参的苍凉悲壮,也喜欢苏东坡的飘逸潇洒,对杜甫、王昌龄、王维、辛弃疾的诗也很感兴趣,诵读的同时,也对诗词的格律进行了探索,并且开始了尝试。


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思念家乡怀想故人的,这些词章情真意切,感情真挚,读来令人感动。


“日梦潇湘风,夜梦潇湘雨。更梦潇湘一片云,载我潇湘去。俯首看潇湘,美景清如许。帝子乘风下翠岚,我亦随风与。”


这首《卜算子.忆潇湘》是李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初春时节,应我之约为湖南日报副刊而写的。字句不多,但情意深厚,写出了客寄远方的游子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之情。词中,诗人运用了浪漫和抒情的手法,借“梦”“云”“帝子”等意象,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短短四十多字的词,表现了对“潇湘”热土的一片深情。诗言志,书传情。写成作品,诗的抑扬顿挫与书法的纵横开合,诗的一咏三叹与书法的一波三折,诗的音韵节奏与书法的轻重徐急,水乳交融在一起,有一种珠联璧合之美。他是快才登山则情满于山,游张家界,在回程的路上他就有了诗。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的获得者,李铎一直很低调。在获得书法界最高奖项时,他的“获奖感言”是:“自己做得不够,要向能者学习,向贤者学习,向年轻人学习。”三学精神,何其可贵。


在“我爱我的祖国”展览开幕式上,当着所有嘉宾的面,他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说是诗,诗味不多;说是书,书艺不精。”


这是何等虚怀若谷,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如今,书法展览何其多,可有多少书法家能如此当众自嘲?


“书坛耄耄者,健笔走龙霓。文翰丰剀切,闻鞭更奋蹄。扶云攀桂殿,再逼几层梯。”李铎越到晚年,越是充满激情。


60多年军旅生涯历练浸润,如今李铎人书惧老,呈炉火纯青之象。但他仍在奋力登攀。


俱往矣,数书坛风流人物,还看湘人李铎。




李铎自作诗《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五十秋,

甘苦同心共一舟。

耄耋兜鍪需奋力,

乘风砥浪莫停留。

(国画作者:庄明正)




李铎自作诗《慰边画展》

横枪立马镇雄关,

抖擞风云入画栏。

远戍军民鱼水乐,

操戈试马白云边。


李铎:书法与诗词的交融

文/子央


日前,读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铎诗词书法集》,其诗之美,其书之妙,使人难以释手。


李铎的书法艺术是久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的。书风素以古拙沉雄、潇洒奔放、刚健清新见长,自开一格,独树一帜,在当今书界占有一席重要之位。


然而,人们多知道他是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擅写古体诗词的高手。他在古典诗文上的修养和造诣相当深厚,不论是唱酬应和还是托物寄兴、缘事题材,常常诗兴勃发,诗思敏捷,诗意盎然。作为一名军人,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写下了几百首诗稿。诗,伴随着他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要研究他的书法,不能不涉及他的诗;只有了解作为诗人的李铎,才能更清楚窥见他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轨迹。诗与书,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李铎心灵的湖面上,不时泛起诗的涟漪,或激越,或委婉,或沉雄,或静谧,一如本心,一如其人。

绿萼盈枝逾小墙,

冰肌玉骨喜凌霜。

西风不解寒梅意,

斗却西风蕊更香。


诗人喜梅,也爱画梅,喜其香而不腻,华而不艳,贵而不奢,繁而不杂;爱其疏枝劲挺,清雅宜人,独具铮铮性格。诗人并有言谓其曰:“此人之所以向达也。”这首作于70年代末的咏梅诗,借梅自励,正是诗人心怀与品性的写照。


80年代初,诗人的家乡报———湖南日报《洞庭》文艺副刊请李铎题词,他以“洞庭”之意命题,书奉七绝一首:

汨罗西向洞庭间,

晓雾初开水接天。

远看千帆分雪浪,

一螺青黛落苍烟。

这“远看千帆”与“一螺青黛”,将家乡山水的妩媚之态移来纸上。仿佛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而诗人的怀乡恋土之情亦宛在其中。


李铎的诗作,很多写于杖策出游之时,一旦忘形于湖光烟岚之间,跋涉于崎岖山径之上,往往灵感骤至,诗如泉涌。

客子停舟欲上楼,

登临回望楚江秋。

乡书日夜浮黄鹤,

闲却霜天万里鸥。

这首诗作于1985年的中秋。巍巍壮观的黄鹤楼重新落成后,李铎应邀登临览胜,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俯瞰龟蛇锁大江的形势,遥想黄鹤楼的沧桑变迁,诗人感慨万千,欣然命笔,遂成这一七言绝句,此诗一出,即流传开来。


李铎作诗,格律谨严,用字讲究,平仄粘对和谐,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形式美,并能驾轻就熟,以表心境。每每于铿锵顿挫中抒发胸中浩气,折射心灵之光。更为可贵的是,一咏一叹,充满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恋与赞颂,洋溢着对社会对人生的讴歌,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对国防科技成果,他更是欢喜有加。80年代初,欣闻我国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他有感而赋:

云物霞光拂曙曦,

潜龙伏海射虹霓。

残星几点嗟晨早,

长箭高飞乱鬼狸。

巨浪翻花花涌浪,

轻鸥击水水争嬉。

一横剑气秋风爽,

直入青云带水犁。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诗言志,书传情。诗、书、画作为姊妹艺术,相互之间气血贯通。诗的抑扬顿挫与书法的纵横开合,诗的一咏三叹与书法的一波三折,诗的音韵节奏与书法的轻重徐急,在内含美质上是契合一致的。诗的意境,也是书画创作的至高境界,能达此者,便是“风流高格调”。从这个角度看,李铎作为诗人书法家是当之无愧的。用诗的琼浆浇铸胸中块垒,用诗的甘露涵养腕底笔墨,从而赋予线条以生命的活力,在挥洒自如、阳舒阴惨中,抒写着理想、追求与向往。他的书风与他的诗意达到了相应相合,如果说他的诗词是诗苑佳卉、空谷幽兰,那么他的书法则像书林巨树、墨海游龙。他时而向墨海潮头遨游,时而于诗国幽境徜徉。正因为此,所以能“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进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境界。




李铎自作诗《忆洞庭》

汨罗西向洞庭间,

晓雾初开水接天。

远看千帆分雪浪,

一螺青黛落苍烟。




李铎自作诗《登黄鹤楼》

客子停舟欲上楼,

登临回望楚江秋。

乡书日夜浮黄鹤,

闲却霜天万里鸥。



墨海诗浪激千里

——管窥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诗词艺术

文/汪碧刚



“红歌高唱党旗妍,日丽中天分外鲜。九秩艰辛宏国力,诗人兴会更无前。”这是82岁高龄的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新诗《唱红歌》,音韵铿锵,壮志豪情。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1953年,李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跟党走过了58年。这一走,从毛头小伙走成了耄耋老人;这一走,风雨再大也未曾回头。李铎5岁读私塾,15岁当学徒,17岁重返中学继续求学,19岁考入军政大学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匪、护路、解放南澳岛,23岁选调到信阳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当教官,29岁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至今。


我仰慕李老已久,有幸有缘和先生相交多年,随先生学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知识渊博,注重传统,一身正气。近两年,我和几位同事帮助李老整理资料,发现了李老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近千首诗词手稿,于是多次建议他举办个人诗词书法展(早在200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李铎诗词书法集》)。当然,我们这一倡议得到中国书协与众多同道的支持。


李铎涉足诗词,与其青少年时期的刻苦研读是分不开的。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喜爱有加,百读不厌。他既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清丽;既喜欢岑参的苍凉悲壮,也喜欢苏东坡的潇洒飘逸,对杜甫、王昌龄、王维、辛弃疾的诗词也很感兴趣。诵读的同时,也对诗词的格律进行了探索,并且开始了尝试,先写律诗,再写古体诗,通过长期的领悟和理解,他内蕴感情,外修文采。从军六十载,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阳刚英武、博大恢宏、放眼世界的诗词风格。


每逢重大事件或节日,李老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和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八十抒怀》中领略他的博大精深:“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栖雪满巅。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从诗文上看,他的审美思想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壮,也有浅唱低吟的婉约,他在此方面的深厚造诣曾受到启功等前辈硕学的称赞。


1985年黄鹤楼重建落成后,李铎应邀登临览胜,巍峨壮观的黄鹤楼触发了诗人的灵感,面对滔滔江水,遥想千年古楼的沧桑变迁,诗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当即口占一诗:“客子停舟欲上楼,登临回望楚江秋。乡书日夜浮黄鹤,闲却霜天万里鸥。”李铎曾登门请启功先生正诗,启老对这首《登黄鹤楼》颇感兴趣,他从头念了一遍后,把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句,一边打着节拍,一边轻轻摇着头,慢慢吟道:“闲却霜天万里鸥。”吟罢,转身对李铎说:“我可不是奉承你呀,你这诗写得真好,格律没问题,内涵也很好,确实不错。就这样多写。”后来,这首诗连同李铎的书法一起被镌刻在新落成的黄鹤楼诗廊。


李铎作诗,格律谨严,用字讲究,平仄粘对和谐,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形式美,以表心境。品尝其味其韵,如天籁自鸣,清泉流响,潇洒明快,自然清新。每每于铿锵顿挫中抒发胸中浩气,折射心灵之光。其一咏一叹,充满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恋与赞颂,洋溢着对社会对人生的讴歌与体察,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2001年建党80周年之际,李老赋诗一首:“日照乾坤赤,霞飞宇宙平。党风光霁月,惠语入心清。春到梅先发,冬残柳待盈。春风催百卉,万里奋鲲鹏。”其诗立意深远,反映新时代,表达人民的心声,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佳作。他用诗的琼浆来浇胸中块垒,用诗的甘露涵养腕底笔墨,从而赋予线条以生命的活力,在挥洒自如、阳舒阴惨中,抒写着理想、追求与向往。其诗词书法,相得益彰!


诗言志,书传情。诗的抑扬顿挫与书法的纵横捭阖,诗的一咏三叹与书法的一波三折,诗的音韵节奏与书法的轻重徐急,在内含美质上是契合一致的。他的书风与他的诗意达到了相应相合,如果说他的诗词是诗苑佳卉、空谷幽兰,那么他的书法则像书林巨树、墨海游龙。他时而向墨海潮头遨游,时而于诗国幽境倘佯,进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也是书画创作的至高境界,能达此者,便是“风流高格调”。从这个角度看,李铎作为诗人书法家是当之无愧的。


李老在其《论书断语》中写道:“书之佳作,常为书文谙合,词翰兼优。只重书写技法,不顾文词内容,难成佳构。写什么,怎样写,每能折射书者学养与道德品位,古来如此,今亦宜之。”又云:“诗书画,血脉相连,如同胞姐妹。三者兼学并举,相得益彰。古之大家,大抵如此。故习书之外,旁涉诗词画艺,不无裨益。”诗词与书画的辩证关系,由此亦可见一斑。


“我心向党,感恩祖国。”李老说,多么美妙的诗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只有人心向党、胸怀祖国,才能不愧为诗人。李老如此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为社会捐款、捐物、救灾、济困,无私奉献。仅以支持家乡建设为例,李老已先后为此捐献近300万元。


李铎用自己的70年创作实践书写了一代艺术大家的历史。他继承创新,弘扬民族审美思想,建立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创造了李铎书体,写下了诗词佳句,以翰墨回报社会,成为一名被当代社会各界共识共知的真正大家。

(原载2011年7月27日《中国文化报》,8月5日《人民日报》转载。)






李铎自作诗《咏华山》

华山直挺黄河边,

雄视东方函谷关。

一脉灵岩峰五列,

千秋万代护中原。


李铎自作诗《游峨眉山》

峨眉深树鸟声啾,

夜宿苍烟伏虎楼。

醉别庵堂山渐远,

轻车掠树影飕飕。


李铎自作诗《田间小唱》

田间小唱丰收乐,

麦陇高吟富庶诗。

紫燕低飞传耳语,

挥镰快趁早凉时。


李铎的诗词及其艺术特色

文/杨崇学


李铎先生向来以书法名世。在当代中国的书法界,不识李铎大名这可能为数不多。但是说起诗人李铎,说起李铎的诗词,恐怕是知者寥寥。


其实,李铎先生“不但书法功底好,还擅长作古典体的诗词……他的许多诗作,用旧术语说,都极其有诗才,既无失律,又有意韵。”(启功先生语)。古来以诗文和书法兼修并且卓然成家者不乏其人,譬如李太白及其《登阳台帖》、苏东坡及其《黄州寒食诗帖》、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由如今人之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沈鹏先生等等。只是有的诗名大于书名,有的书名盖过诗名而已,可见艺术自古是相通的。李铎先生在其《论书断语》中云:“书之佳作,常为书文谙合,词翰兼优。只重书写技法,不顾文词内容,难成佳构。写什么,怎样写,每能折射书者学养与道德品味,古来如此,今亦宜之。“又云:”诗书画,血脉相连,如同胞姐妹。三者兼学并举,相得益彰。古之大家,大抵如此。故习书之外,旁涉诗词画艺,不无裨益。“诗词与书画的辩证关系,由此亦可见一斑。


过去,我曾听朋友说过李铎先生“诗词第一,绘画第二,书法第三”,以为戏言,大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欺古人之嫌。近得李铎先生《笔伴戎马行》一书,内录李铎诗词及绘画作品若干,读后,始知所言不谬。前些时候,经朋友介绍拜访了李铎先生,并就首都得城市建设问题采访了他,言谈中,深深感受到先生所在的浓厚的诗人气质。此后不久,又有幸与先生“侃”起了诗词,并就创作中的有些问题聆听了他的教诲,真真受益匪浅。从而印证了李铎先生的诗才,始信朋友关于李铎的“一、二、三”之说,非为妄语。


李铎先生涉足诗词,与其青少年时期的刻苦研读是分不开的。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喜爱有加,百读不厌。他既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清丽;既喜欢岑参的苍凉悲壮,也喜欢苏东坡的潇洒飘逸,对杜甫、王昌龄、王维、辛弃疾的诗也很感兴趣。诵读的同时,也对诗词的格律进行了探索,并且开始了尝试,先写律诗,再写古体诗,“信马由缰,只顾气势和意蕴”;进而按谱填词,或金戈铁马,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或低吟浅唱。通过长期的领悟和理解。他内蕴感情,外修文采,“常常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1985年黄鹤楼重建落成后,李先生应邀登临览胜,巍峨壮观的黄鹤楼触发了诗人的灵感,面对滔滔江水,遥想千年古楼的沧桑变迁,诗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当即口占一诗:“客子停舟欲上楼,登临回望楚江秋。乡书日夜浮黄鹤,闲却霜天万里鸥”。李铎曾登门请启功先生的正诗,启老对这首《咏黄鹤楼》颇感兴趣,他从头念了一遍后,把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句,一边打着节拍,一边轻轻摇着头,慢慢吟道:“闲却霜天万里鸥”。吟罢,转身对李铎说:“我可不是奉承你呀,你这诗写得真好,格律没问题,内涵也很好,确实不错。就这样多写。”后来,这首诗连同李铎的书法一起被镌刻在新落成的黄鹤楼诗廊。


一次李铎应邀去甘肃天水,游览了麦积山和伏羲庙,其中一个风景点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趣。那个叫做“陇山”的风景区处在广袤无垠的黄土塬上。黄土塬的中间地带有片方圆十几公里的绿洲,那时一片保护得相当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外面是千沟万壑般龟裂的黄土地,森林内却是别有洞天:山水交错,峰峦起伏,树木葱茏,景深树高,山内水情潺潺,临终鸟鸣百啭。往前走则绿岭深藏,双岭之间有一石们,门外左右各卧一巨石相互对峙。过石门上爬,又以森森洞穴,从洞穴外看,一轮斜月映在眼前,定睛看时,却幽幽地挂在天边……时空的错落,使诗人看到了该景区的妙处。这一日,诗人还游览了伏羲庙,那庙甚是端伟,却因年久失修显出荒凉和破败。庙内更是被许多住家分割的支离破碎……目睹此情此景,诗人心中感到隐隐作痛。回到住处,他坐在临窗的桌前,一边听人清聊,一边想着日中所观,想到广袤的黄土塬、茂密的森林,想到绿岭、石门、洞穴、斜月,以及破败的伏羲庙、高高的麦积山,想到深居闹市的北京人怕是不止此偏僻边远之地尚有一处如此迷人的幽胜所在,想着聊着,聊着想着,诗人突然觉得深思泉涌,于是得诗以首:“秦川绿岭莽蓁蓁,麦积仙 气入云。福地洞天连紫脉,石门斜月出冰轮。伏羲圣迹人文祖,道启鸿蒙宛尚存。对榻西堂清话歇,快将幽胜荐都门。”由于是有感而发,整首诗丛构思到落笔,“前后只用了30多分钟”,可谓一气呵成。并且“落笔定稿,改动不多”,实属难得。再看全诗,文约意广,用词巧妙,善于描写,特别是长于 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气韵生动而境界幽远。正可谓“词彩葱 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李铎19岁离开家乡湖南,至今客居京都已整整40年。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时思念家乡怀想故人的,这些词章情真意切,感情真挚,读来尤为令人感动:“日梦潇湘风,夜梦潇湘雨。更梦潇湘一片云,载我潇湘去;俯首看潇湘,美景清如许。帝子乘风下翠岚,我亦随风与。”这首《卜算子?6?1忆潇湘》的词,是李铎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初春时节,应家乡湖南日报副刊之约而写的。字句不多,但情意深厚委婉,写出了客寄远方的游子对故园的深深眷恋和思恋之情。词中,诗人运用了浪漫和抒情的手法,借“梦”,借“云”,借“帝子”等意象,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了。前半阙,写诗人日夜思慕自己的家乡。虽然客居京都,但是诗人的心中须臾未曾忘记家乡,而且随着时间流逝,思乡之情日甚:“日梦潇湘风,夜梦潇湘雨。更梦潇湘一片云,载我潇湘去。”诗人梦见自己驾着白云回家乡。下半阙,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云上往下看:“俯首看潇湘”,只是诗人发现“美景清如许”,家乡太美了,美得都无法形容了。最后,“帝子乘风下翠岚”,正好这时“帝子”乘风从天上来,掠过青山绿水,来到湖南,诗人也跟着“帝子”一起来到了家乡:“我亦随风与”。短短四十多字的词中,“潇湘”一词先后出现了五次,而五次出现,在平仄上,在词谱上却并不矛盾。同时由于用得活,不但不显得打眼,反觉得在步步深化。一个词在同一首词里反复处发现,这种方式本身也是比较大胆的,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断然不敢为的。


李铎先生是军人又是军中的文人。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刚毅豪迈的性格,加之南方人特有的细腻,使得他的诗,熔文人抒情诗的典雅、精练、含蓄和军旅边塞诗的粗犷、豪放、雄浑于一炉,具有一种集豪放、沉雄、婉约、清丽兼而有之的审美特质。


“修诗50年,得诗数百首”。今年是李铎先生的70大寿,朋友们欲将他的部分诗词结集出版,这当是一件大好事,届时,读者诸君既可品读李铎诗词之雅韵,又可藉此了解这位闻名遐迩的书法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杨崇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李铎自作诗二首

十堰群峰列翠屏,

薰风拂槛晓云轻。

车窗飞掠千般画,

玉带牵来万里情。


神农千岭秀,

林海万山新。

风定鸠声远,

悠悠空自鸣。


李铎自作诗《唐山新貌》

唐山今日又如何?

且看琼楼复几多。

绿树银灯光熠熠,

无边星火暗银河。


李铎自撰联

神州歌盛世,

华夏谱新篇。


李铎撰纪念舒同同志联

书传万古存真帖,

德衍千秋启后人。


李铎篆书自撰联

扶云辞白帝,

击水赴江陵。





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须同时具备以下两项条件方能入选:

1.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各省市区诗词联赋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诗词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自作诗词联赋作品10首以上。

欢迎书家自荐或提名推荐诗书精英。

二、入选资料

1.自作诗词书法作品10-30幅;

2.自作诗词释文(请按书法作品编号依次对应);

3.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4.作者生活照3-5幅;

5.诗词书法评论文章若干。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QQ邮箱:421814195@qq.com;联系微信号:QQ421814195(符合条件者请注明“诗意书魂”及真实姓名以便确认)

附注:入选者将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站持续重点宣传推荐。




“诗意书魂”展标题字:

邱世鸿,笔名丘若、丘君,号抚云斋主。1966年3月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先后毕业于西南师大文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黄惇等先生。2003年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工作,担任中国书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南航书画研究所所长;2012年被评为书画专业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被国内外多家碑林、纪念馆、诗墙和个人收藏。长期主要从事教育、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主攻书法篆刻的创作和理论研究。

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画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南京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南京龙神书画院副院长、澳门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西部书画艺术院特聘书画师、西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邱世鸿书画篆刻精品集》、《艺术文化与艺术创造—抚云斋艺术论评集》、《抚云斋诗稿》等。


微信时代:关注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点击顶端标题下“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者通过微信查找公众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或“cnhualang”,或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最新艺术资讯。

【分享】点击微信右上角按钮,即可将上述艺术资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发布的艺术资讯。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公众平台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场,主推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文史研究馆馆员、美院教授、国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艺术精英精品与市场的桥梁,同时打造中国当代书画评论精髓高地,第一时间发布全国评论界、书画界、美术界、收藏界及艺术展赛、艺术市场最新资讯。


合作推广及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网址:www.cqart.com

微信公众号:cnhualang

微信私号:QQ4218141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