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今天忙碌的时代,如果碰巧一群人想要听闻心性,应对他们解释,如果他们业已经成熟自然会了解
祖古乌金仁波切与长子确吉尼玛仁波切
心觉知快乐和痛苦,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事物之中,只有心能体验和觉知,没有其他事物能够体验与觉知。所以,心是所有状态的根本──所有轮回状态和涅槃状态的根本,如果没有心,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会感觉或会觉知的事物。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会感觉、会觉知的事物,这个世界就会彻底空虚,不是吗?心是完全空虚的,但是它同时能够觉知、了知。
根据每个众生所体验的痛苦程度,而排列出下三道,正如同上三道也是根据每个众生所体验的欢乐程度而被排列出来。一切事物都以那个感觉快乐和痛苦的事物为基础,而那个事物即是心。换句话说,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或根本。
心是空虚的,但是在空虚的同时,它仍然有所了知或体验。虚空是空虚的,而且一无所知,这是虚空与心之间的差异。心类似虚空,不具实体,不是有形的物质。这个心不具实体,却能够有所体验,不是相当不可思议吗?
有心,但它不是有形或具实体的。你不能说没有心,因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是心体验每一件可能的事物。你无法真正地说有一个东西称为“心”,但是在此同时,你也不能说没有心。它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两个极端,所以说:“非有,佛亦不见;非非有,轮涅之基”(“心”不存在,因为连佛都没有看见它;“心”不是不存在,因为它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
如果没有心,我们就会是一具尸体。你们不是尸体,不是吗?但是你能够说有个你可以看见、听见、闻到、品尝到或抓到的心吗?老实说,你可以像这样继续寻找、检查心十亿年,将永远无法找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心。心真的超越“存在”和“不存在”两个极端。
心于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之间无有抵触,即心超越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抵触,是中观的原则。我们不需要去想有个具体的心或没有一个具体的心,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代表它是空虚与觉察非造作之双运。佛陀称这种非造作的双运为「空性」(emptiness;梵shunyata)。在梵语中,“shunye”意指空虚,而我们应该把“shunyata”的“-ta”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为“能够觉察”。如此,心就是空虚的觉察,本然真如是指它本来的面貌。我们的自性就像那样,我们只要认识那个事实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来渲染它。
如果你相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麽它只是一种念头;如果你相信没有一种东西称为“心”,那麽它只是另外一种念头。你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种类的念头,那即是佛性。在一般的有情众生之中,这种本然状态被思惟带著走,陷入念头之中。忙碌于思惟,就如同一条把你往下拉的沉重铁链。现在是脱离那条锁链的时候,在粉碎那条思惟的铁链的那一刻,你就脱离了轮回的三界。
在这整个世界上,没有什比知道如何切断这条铁链更殊胜、珍贵。即使你扫描这整个世界,或把它一片片地用筛网筛过,企图去寻找更殊胜、珍贵的事物,那么你会一无所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佛,都没有发现一个更甚深或更直接能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证悟的教导。请求关于心性的教法,就表示去了解如何认识心性。我非常多话,我会试著长话短说。
在传统上,如果要领受如何了悟心性的教法,我们首先要从事“四次十万遍”的前行法。继此之后,要从事本尊的修持,留在闭关之中,完成固定数量的持咒。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上师才会传授这个教法。但是今日我们活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如此忙碌,没有时间坐下来完成这所有的修持。我们称之为物质发展的进展,但是它不是只让我们更加忙碌吗?这样是很难去寻找学生,而且如果一个佛教上师必须四处寻找学生,那就会有点尴尬。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今天能够聚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幸运像这样聚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
我的根本上师曾经告诉我,不同的时代来临了。他说:“如果你碰巧在一群人前面,他们询问并想要听闻关于心性的种种,你就对他们解释。如果他们的业已经成熟,就会了解你所说的内容;如果不了解,也会因此而受益。利益众生本是佛陀教法的目的,对人们谈心性是没有关系的。”
如我稍早所说的,当我年轻时,常常试着那么做,就如同某个人指出日出那样。人们常常望向西方,看到阳光已经照到山顶上,那是他们知道太阳已经升起的方式。但是事实上,他们要做的是转过身来,看太阳从东方升起。当某个人告诉他们这么做时,他们转过身来说:“喔,是呀,太阳正从东方升起!”那一直是我传法的方式,现在我也将继续如此传法。
——祖古乌金仁波切
无明或觉醒如同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有情众生和诸佛共享同一颗心,只不过一个了知一个无明
有情众生被被困在二元分立的心之中,心的表现和思维之中,把照耀世界的阳光误认为太阳
编辑/鸟湖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