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

导致痛苦的业力模式业是痛苦之源,这是非常单纯且明确的事。它开始于无明,因此无明是根源,而无明反过来引发作意的行为。由作意的行为开始,从一个缘起支到另一个缘起支的整个业的连锁反应得以发生。因此,我们对业的连锁反应有了概念。然而,它并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事实,业就是这样开始在我们的世界与生活中生起。我们的心理状态、态度与物理环境两者都带来业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逃脱业力,如果我们贫穷,就不可能一夕致富;而尽管我们富裕,也可能很容易变得一贫如洗。如果我们是年轻的,就不可能突然衰老;而如果我们是老迈的,也不可能瞬间回春。这些将我们困住的、自我运生且独立存在的情景,便是“集”的表现。我们毫无选择地被它们困住了,不仅别无选择,还必须去应对它们,而这实在是个很棘手的业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应对自己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将继续创造更多的业债,而它则由我们存在的状态以及一般的日常生活所决定。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
一旦感到不适,我们也许就会把一颗“救命薄荷糖”(Life Saver)含在嘴里,试着以此逃过几秒的不适;我们也可能掏出一根香烟并点燃它;我们或许决定站起来,舒展四肢,扭头眺望窗外。所有这些微小的举动,都是我们受到某些问题困扰的表现。然而,沉溺更多无意义的活动,只会使问题变得源源不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当吃“救命薄荷糖”,或站起来看看窗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实在太简单了!我们的惯性模式是,每当遇到任何令人讨厌或不快的事物时,就会作出各种小小的尝试去回避它们。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如此的行为,在一些微细的部分做些琐碎的小事来娱乐自己。这种活动时刻不断地进行着,它既是苦的产物,也是苦的生产者。它是不断重新制造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是我们时时经验的苦果。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切都令人彻底地绝望了。然而,与其将这整个事件看作是个大笑话,不如采取这种绝望的态度,它也许还更好些。将一切事情看作大笑话是一种相悖于法教与佛教的方式,它是一种自由派作风的佛教。因此,我们应当坚守事实、数据与在生活中的种种经验。我们都会受到这些问题的侵扰,而我们应当要有所了悟,并尝试去理解它们。在此之后,我们或许能够理解第三圣谛“灭谛”,并看看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启发。不过,现在我们最好做个实际的人,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我的未来我决定:“改变业力,改变未来”的解脱心钥》

相关链接:

我们只是接纳既有的情境,然后舍弃它。如果你经验到什么然后与那个经验脱离关系,即在那个“了知”与“你”之间提供了空间

业的情境因记忆而不断重现,我们愈看重自己的安全保障,就会创造愈沉重的业债




         







                   


编辑/鸟湖山文化 +v:shihuadu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