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喝中药未必要趁热

2017-09-13 共产党员

 

  煲完中药后稍稍放凉一点就趁热喝下是很多人喝中药的习惯,因为太凉了怕药效跑了。这种观点其实不算错,大部分的汤药,一般都是在稍热的时候服用是最好的。

 

  但是,喝中药未必都要趁热喝,有些中药甚至要放冷后喝才能让药效得到较好的发挥。

 

喝药“常温”为20~35℃

 

  随着中药代煎及代煎药配送业务的发展,代煎药拿到手上已经冷了,懒的人会直接开了倒进杯子里喝,而稍微讲究一点的人会加热一下再喝。那么,加热到什么温度喝才好呢?

 

  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时候,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药液,都是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有些中药也要冷着喝

 

  喝中药趁热似乎是默认方式,但是其实有些中药是要冷着喝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效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廖小红麦示,这种喝中药的方式是冷服,需要等中药汤剂煎煮好后放凉再喝。

 

  “一般以下几类中药适合冷着喝:有清热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药,如具有清热生津功效的白虎汤,主要用于大热、大汗、大渴等;具有凉血止血、请熟利尿的小蓟子饮,主要治疗小便赤涩热痛、尿中见血等;收涩固精功效的中药汤剂也需冷服,包括金锁固金丸、固经丸、固冲汤答等,主要用于治疗遗精滑精、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廖小红说。

 

  另外,中毒的病人服用解毒剂也宜冷服,因为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滞易于排出,呕吐病人服用汤剂也宜冷服,避免加剧呕吐。

喝中药温服是常规

 

  大部分中药汤荆采用温服法,而不是趁热有点烫口地喝,温服能够和胃健脾,助药力。不同的季节和患者体质的不同,也决定了适宜服用的药物温度的变化,比如寒冷季节最好是温服药物,而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温服药液。

 

  “温服是指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体内环境温度为宜,这样一方面不至于因温度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另一方面温服与肠胃之性相合,减少药液偏冷偏热,对胃肠产生刺激而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等症状,利于药物吸收。”廖小红解释。


专家贴士

 

 服用中药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喝中药讲究的是早饭前,晚饭后,但是这只是一般原则。中医认为,如果服用的是补益类的中药,尤其是入肾经的中药,那么最好是在饭前服用,这样药力可以直入下焦,如果服用的是治疗上焦疾病的药物,则最好在饭后服用,这样疗效更好。

 

  但是服药的时间也还要根据患者自己的体会来调整,比如有的患者一服用中药就感觉胃口不舒服,那么就可以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一般不建议饭后马上服药,最好是半个小时以后再服。 

  (来源:新华云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