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化】植物油的家族

2017-12-13 共产党员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的重要,仅居柴米之次。油入锅,烧热后加入食材,“滋啦”一声,食材与火交融,渐渐脱水,透出油香,成为盘中的美味。

 

 

1

此“油”不是油

 

  油在古时候,可不是现在的意思。《说文》里只说油是水名,就是出在武陵的油水河。

 

  做菜用的油,古称为膏、脂,都是从动物身上取的,榨取所得的植物油则没有出现。《周礼·庖人》就提到了各类动物油:“凡用禽献王的,春用羊猪,和以膏香(牛油);夏用干雉干鱼,则和以膏臊(狗油);秋用牛鹿,则和以膏腥(猪油);冬用鲜鱼羽雁则和以膏膻(羊油)。”不同时节有对应的油和食材,让人感叹当时的讲究。

 

 

2

植物油初现

 

  到了汉代,开始有了捣果为油的方法,用的是一种叫柰的果子。但严格来说,这不算是提炼出来的植物油,而是果泥。并且,当时的人们将它涂在丝织品上,是工艺之需。

 

 

  据说,芝麻油也是汉代出现的。汉武帝期间,张骞出使西域,给中原区域带回来芝麻,植物油中的翘楚芝麻油,由此走入烹饪的行列。

 

 

  关于芝麻油,有几处有趣的记载:

 

  《三国志·魏书》里说,魏将满宠在抵挡孙权攻击合肥的时分,“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想象一下,满战场都是芝麻油香,不知道烽火中的将士们作何感想。(但是,这里说的“麻油”也可能是做麻衣的植物 ——大麻的果实,麻实的油。)

 

  《博物志》记载了芝麻油制豆豉的方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3

油和油炸食品

 

  六朝时人们开始把油用在面食上。《齐民要术》记载的环饼,就是“以蜜调水溲面”,然后用牛羊油炸的小点心(很多人认为这是今天的馓子)。

 

 

  到了宋代,油的种类,特别是植物油的种类增加,油炸食物也更加普遍。

 

  南宋庄绰的《鸡肋编》详述了当时的情况:“油,通四方可食与燃者,惟胡麻为上,俗呼芝麻;……陕西又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可见,虽然烹饪仍多用芝麻油,宋朝油的种类确实是增加了的。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宋代的很多笔记中也写到“油饼”、“油炸夹儿”、“油炸春鱼”等等小吃,可见,对油炸食物的喜爱,古今皆同。

 

  不过,宋人用油与今天的习惯有很多不同,比如说,“通四方可食”的芝麻油,现在不再是煎炒的主力,而成为提香的点缀。

 

4

油家族再壮大——花生油

 

  明代,油的种类更多了。《天工开物》里说:“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苔(即油菜)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凡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黄豆每石得油九斤,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苋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亚麻、大麻仁每石得油二十余斤。”

 

 

  至此,我们熟悉的菜油、豆油、茶树油、亚麻油等等都出现了,还少一样——花生油。

 

 

  花生油出现得最晚,但现在使用极广,可以说是后来居上的油种。花生原产美洲,大约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之后才被取来榨油。花生榨出的油色泽清亮、香味浓郁,很快就为人们所喜爱,花生也被称作“南果中榜首”,种植在许多地方。

 

  油的诱惑无处不在,如何平衡美味与健康,大概是物质富足的时代给每个人留的功课吧。

 

(来源:中华文化渊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