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场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根来。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即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持之以恒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第一个场景: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在此问世。完成这项事业的是学者陈望道。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精心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改后,于1920年8月付梓,首印一千册迅速脱销并重印。
在一大召开前,中华书局出版了李达翻译的荷兰人郭泰所写的《唯物史观解说》,李达在附录中撮要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重要论述。1921年9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包括“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丛书形式译介与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从1928年起,王亚南、郭大力开始了合作翻译《资本论》的征程,十年之后,《资本论》中译本终于问世。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与传播,使越来越多中国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
第二个场景: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赣州寻乌县调查期间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章开篇即揭示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真理,毛泽东在文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真理的发现与壮大,总是离不开与谬误的激烈缠斗,毛泽东写作此文时,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1928年,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做政治报告,依旧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城市,反对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赣南、闽西的实践,令他自信中国应当走一条与俄国不同的革命道路,在《反对本本主义》问世的同一年,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从而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三个场景:1938年9月29日,陕西延安桥儿沟,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一系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名篇。1937年7月至8月,毛泽东相继写下了《实践论》与《矛盾论》,从哲学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论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正在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上。
1941年,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的三篇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将矛头指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要求在党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作风。经过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正是在延安这片热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收获了累累硕果。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来源:《党史文苑》 作者: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