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他们不惧危险、孤独签下“生死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是地球上唯一未被开发的资源宝地。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南极大陆从此有了中国人忙碌的身影,中华民族南极科考的壮丽篇章就此开启。
自从两百年前南极大陆被发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而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踏足过南极。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的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说:“《南极条约》负责管理南极的事务,只有成了协商国,你才有发言权。”要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前提之一就是在南极设立考察站。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此后,国家海洋局先后派出3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友好国家的南极考察队,位梦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初到南极,他感触颇深:“南极是一个非常大的大陆,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必须在南极有固定的考察站。”
位梦华的判断与当时国内很多科学家不谋而合。1984年2月,王富葆、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我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当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我国在南极建设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1984年11月20日上午9点,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奔赴南极。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面对未知的重重困难,出发时,队员们都签下了“生死状”。甚至在队员们携带的上千吨物资中,还有200多条准备装尸体的袋子。
驶向南极的旅程,孤独而又危险。随着航行海域的风浪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晕船。遇到大风浪,船舱内的物品随时会“飞”出去,队员们晚上睡觉必须把自己绑在床上,防止因船摇晃掉下来。在40天的海上漂泊后,中国科考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
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刘小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很激动:“我们中国科考队终于踏上南极的土地。当时脑子里就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来了!我们到这了!”在没有破冰船帮助的情况下,如何把几百吨建站物资卸货上岸成为一个大难题。因大船无法靠岸,必须先在岸边抢建一座供小艇停靠和汽车吊运物资的码头。科考队决定,以共产党员为主体,迅速组建起一支20人的码头突击队,3天内完成任务。大风搅起的海浪一次次冲毁了刚刚垒好的小码头,队员们穿着防水服跳入海中,在刺骨的海水中继续奋战。3天后,简易码头准时建成。队员们肩挑人扛,又用了10天时间把所有物资卸货上岸。
当时,很多前来参观的外国人问队员们:“你们这样拼命干,挣多少钱?”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说:“要是为了挣钱,一天给我一万块钱我也不来,我们就是为了振兴中华、为国争光!”
建站的过程同样困难重重。队员们用风钻,一点点地向永冻土层掘进。随着地基的挖深,南极的盛夏到来。融化的冰雪不断涌进地基,冲掉了用来浇筑地基的特制速凝水泥。队员们只能采取人工淘水的办法,为水泥的凝固赢得时间。
45天的奋战后,1985年2月20日,第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南极考察站建成了。中国人同时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在艰难的建站过程中,建设者为后续的驻守人员悉心规划了工作生活环境:两人一间的宿舍,设施齐全的厨房,宽大的餐厅、会议室……长城站还同步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天文观测站、第一个南极气象站、第一个南极邮政局。
长城站落成后的30多年里,我国在南极陆续建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在北极建成黄河站。一批批科考队员扎根冰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宝贵贡献。2018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的恩科斯堡岛,中国第五座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奠基,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新时代,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正在开启全新篇章!
往期精选
来源:共产党员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