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京九所”成就了多少大事?这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说”
六十多年前,在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里,一座名为“花园路3号院”的办公楼开始动工,“北京九所”就建在这里。此后一段时间,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先后加入,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新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同时还面临着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尽管困难重重,壮志报国的科学家们就在这里,为了祖国核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日前,央视《面对面》采访了三位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揭秘“北京九所”里那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
“核武器”三个字后面是“隐秘的伟大”
他们饿到浮肿也没停止过计算
1957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而九所的任务就是消化这些资料。
但是,到了1959年6月,苏联致函中国,表示不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所有协定和合同,苏联专家带着重要的图纸资料撤出中国。有一种悲观的说法,“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粮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楼里,哪怕被饿到浮肿,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噼啪作响也从来没有停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九次计算”。
所谓“九次计算”,就是利用特征线法解流体力学方程,模拟从启爆到碰靶的物质运动全过程。如果计算结果和苏联资料中提供的数据接近,说明九所掌握了原子弹的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开始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李德元:1960年28岁到“九所”的,到现在没离开过,我一直在九所。我觉得我的青春是非常幸运的。记者:怎么讲? 李德元:因为我一来就碰到一些顶尖的科学家。
△李德元
推翻苏联数据
“九次计算”为核武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直到1961年,又一位科学家的加入,为“九次计算”画上了句号。这个人是周光召。
胡思得:他从头至尾把我们的数据重复算了一遍,觉得没错。所以他当时就提出一个怀疑,会不会苏联专家的数字给错了?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怀疑,我们要听他后面的解释。一个没有搞过原子弹的人,否定原子弹专家给的数据,这谈何容易?
罗布泊腾起了蘑菇云
李维新:得知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后,当时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欢呼。因为,我们的会议室靠围墙太近了,怕声音传到外头。那时候是保密的。
△邓稼先
邓稼先走之后,胡思得从副所长到副院长、院长,主管核试验。最后几次加快核试验的任务由他来执行。
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曾经的小字辈已成为老者。他们人生的四分之三,都交付给了九所,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
如今,胡思得84岁,李维新84岁。接受我们采访不久后,李德元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他们为核武器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保密,他们的相册中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
李德元:我参加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我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辈子过得可以。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张明宇
编审:陈卫平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