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曾来过多次的这个小村,到处都写着故事......

共产党员 2021-07-03

一个小村和一个大党


中国的村子,多如天上的星。


  它们中,有这么一个,十分亮眼: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一年四季,尤其3月23日前后,它的名字会被人们反复提及;有一种精神,以这个村名命名……

  它叫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上,有太多村子值得牵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浙江分水塘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江西沙洲坝、“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沙洲村、“沂蒙六姐妹”所在的山东烟庄村、焦裕禄找到治沙方法的河南张庄村、勇敢探索“大包干”的安徽小岗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地浙江余村、“精准扶贫”方略提出地湖南十八洞村……

  在这其中,西柏坡的分量,显得尤重。

  这是因为,它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与井冈山、延安等地并列的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3月下旬,梨花初放季节,记者第一次来到西柏坡,这个神往已久的地方。恰逢周末,“中央大院”(中共中央旧址)门口排起长队。

  这个村子,无论土屋、谷场,还是伙房、“清泉”,到处都写着故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太多感受,涌上心头。

西柏坡 (新华社发)


土 屋


  这是一个美丽村子,也是一个小村。

  北京向南,开车300多公里,穿过“西柏坡隧道”不久,就是西柏坡村。满山绿意,映着春花,煞是好看。它位于滹沱河冲出太行的山口处,一个马蹄形山弯里,后靠有太行深山,前出有华北平原,方位极佳。

  在平山县,这样的百户小村,有六七百个之多。而今,西柏坡连同周边村子,已成面积很大的红色景区。

  一进村子,尤其一进“中央大院”,不免感慨:如此简陋,却成大事。井冈山八角楼、延安土窑洞、西柏坡土屋,无不印证这个判断。

  “中央大院”由十几座土屋组成,北方最常见不过的那种。就是这土屋,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成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驻地。

  地名、物件,无不透着朴素。毛泽东住过的小院后面,是老鼠岭。前院,有棵老楸树,树下是磨盘,磨盘上常放着一沓文件。不时,有干部、村民坐过来交谈。

  站在毛泽东住过的土屋里,看着他用过的书桌,不免想到这样的场景:

  曾经,不夜的小山村里,土屋一盏灯光如豆,一个伟人奋笔疾书,写下《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大量雄文。落笔之际,布下雄兵百万。在土屋里,他指挥了大大小小24场战役,最知名的当数“三大战役”。在这其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华野、中野60余万大军与国民党80万军队展开决战。规模之大、激战之烈,战史罕见。

  人们不免想到这样的反差:

  对战双方的统帅,一个在西柏坡村农舍,一个在南京官邸。农家小院里,陈设简单,充满生机。南京官邸里富丽堂皇,戒备森严。战场上,小米步枪对阵飞机大炮。毛泽东说“这是一锅夹生饭”,但“也要把它吃下去”!蒋介石似乎自信,“ 无论怎么讲,优势在我!”

  战争的结果一目了然:襟怀坦荡、敦厚睿智者,背倚黄土墙谈笑风生,打一仗胜一仗。专横跋扈、固执己见者,战场步步失利,经济日趋崩溃,人心逐渐丧失。

  历史记忆里,有这样的镜头: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看到支前大军浩浩荡荡,有的挑担,有的推车,不能不震撼继而感慨:国民党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气数尽矣。

  离毛主席的小院不远,是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说是作战室,其实是个普通的农家土房,不到70平米,屋里三张桌子、一部电话,墙上挂着军事地图。周恩来曾说:“我们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作战室里,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解放后,有一个国军将领不肯服输、不愿接受改造。被特赦后,他最想去一个村子看看——西柏坡。这名败军之将,太想追寻当年败因。他径直走到中央军委作战室一探究竟。这里的简陋,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伫立良久,国军将领连声说:“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


谷 场


  来西柏坡前,查阅资料发现,有当代诗人,曾想象领袖和农夫对话。诗里,他们如此亲近——

  老汉说:“俺从土里收获粮食,

  也收获庄稼人的真理咧。”

  毛泽东笑答:“我的胃口比你大,

  我要从土里收获一个天下,你看中不?”

  老汉正跟他对火吸烟

  忙说:“咋不中?中咧!中咧!”

  中国共产党“从土里收获一个天下”,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在西柏坡,有个晒谷场,最能说明这一点。

  故事要从1947年5月说起,当时,中央工作委员会入驻西柏坡。6月,彼时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中央工委:将全国土地会议开好,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

  这第一项“将全国土地会议开好”,尤为事关重大。

  1947年7月到9月,西柏坡的恶石沟边,一个打谷场上,全国土地会议露天召开。

  历史照片和大量资料显示:当时,会场无标语,没沙发,更没麦克风、茶水。然而,就是这场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大会,却讲出了憋在中国农民肚里2000多年的心声——

  平分土地。

  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再到孙中山,几千年来,农民的土地要求一直没能妥善解决。只有在共产党人手上,农民的愿望才终得实现。

  分得土地后,农民害怕地主和反动派倒算,誓死保卫胜利果实。于是,“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毛泽东后来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此言诚哉。

  谁给予农民土地,谁就赢得了农民。“庄稼人的真理”,就这么简单。抗战后,两个问题极为迫切:一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二是农民渴望土地。对后者,蒋介石也有过表态。然而,他只把“土地改革”当成口号,并不真心施行。退守台湾后,他靠“土改”在台湾站稳了脚,做了共产党的学生。这是后话。

  西柏坡纪念馆里,有一封珍贵的信件,是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

  刚分得土地的农民,向毛主席表达由衷的喜悦:“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条毛裤、一顶帽子……我们都想看看你,离得又这样远,也见不着你,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吧……”

  信里所言,人心所向。


伙 房


  “没有楼宇,没有城廓,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山村,但这里却是真正的中国黎明前的红色都城!”


  诗人说的“红色都城”,是西柏坡。

  西柏坡纪念馆里,有一份文件引人注目。它是“二中全会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色,加五星,加“八一”二字。一份如此重要文件,连日期在内,竟总共只有43个字。文字至简,文风极实。

  “二中全会”即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央开始谋划新中国的样子。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央大院”的大伙房里,“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们,坐的是一条条简易的木板凳。”

  来到这个伙房,扑面而来的,既有简朴,更有务实。西柏坡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代表们穿着粗布棉袄,没有固定座位,有的还要自带凳子。与会者都洋溢着笑容,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在会上自信豪言,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同时,他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七届二中全会闭幕不久,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又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一提醒,让人想到1644年。同在这一年,先是明王朝灭亡,不久,推翻明王朝的起义军也败亡。300年后,1944年,郭沫若写出《甲申三百年祭》。明亡,源于积重难返的腐败。农民军失败,在于得胜骄傲。

  中国共产党同样起步黄土,依靠农民等力量而胜,历史会重演吗?不能不警醒!

  党史专家石仲泉,将毛泽东与郭沫若关于《甲申三百年祭》信函往来的笔谈称作“甲申对”,与“窑洞对”“赶考对”,合称为三个“对谈”。

  他说,“赶考对”显然是回应“甲申对”的。从“甲申对”到“窑洞对”,再到“赶考对”,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以李自成农民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周期率”为史镜,共产党绝不能再重蹈覆辙,成为20世纪的李自成。

  三次“重要对谈”和“两个务必”思想,虽然是70多年前的往事,但具有永不过时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确实是高瞻远瞩啊!”2013年7月,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同在这次讲话中,他还提到: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清 泉”


  西柏坡,与水有缘。

  除有滹沱河恩泽,而今它还邻着岗南水库。1958年,为治海河水患,修此水库,西柏坡村因而搬迁。今日中央大院,是在后移500米、高出原处57米的地方,重新复原而来的。

  在诗人眼里,西柏坡还有“泉水”。

  “请借西柏坡一勺清泉, 为我们涤面洗心!”

  住在西柏坡的那个春夜,记者读到这一诗句,心头一震。

  这“一勺清泉”,应能把当年国民党浇醒。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到大决战结束,蒋介石也没真正搞清楚,西柏坡的确切位置。

  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踪影。然而,它却是汇集亿万人心之地,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地方。

  这“一勺清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江山密码”。

  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它诞生于江南红船,成长于江西丛林,淬炼于长征路上,成熟于延安窑洞。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自信而坚定: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人者,人心也。转战陕北,一年零5天,行程2000多公里,途经12县,驻足37个村。那些村子,或大或小,无一例外,都有人心在。东渡黄河后,中央移驻西柏坡。再到后来,进驻北平,建立新中国,“人地皆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哈佛大学去年发布《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报告。报告称,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高达93.1%。

  今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西柏坡精神”等精神。

  他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陈振凯

责编:姚润萍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