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恋歌

共产党员 2023-02-23


“这世界,因为我,才有了你,我们在一起两小无猜,以心相许。伟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我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生命才有意义。”

  …… ……

  这是革命烈士、中共江西省委早期重要领导人张朝燮和妻子王经燕,生前共同谱写的词《我和你》。他们就像词里唱的那样,用沸腾的热血、不屈的意志、无畏的精神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红色爱情故事。

舍弃富贵投身革命


  王经燕的父亲是永修的大地主,有“首富”之称;张朝燮家是官宦之家,父亲是教育局局长。俩人均出身富贵,家境优越,却为何放弃安逸与悠闲,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1919年春节后,青梅竹马的张朝燮和王经燕喜结连理。他们一起在院子的柿子树上,深深地刻上了“连理”二字,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原本,他们可以这样岁月静好地生活下去。


  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南昌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的张朝燮大为震惊,内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起,他组织学生,冲破阻挠,参加了震撼全省的游行示威。

  毕业回乡后,张朝燮创办了含英小学、云秀女校,公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王经燕不顾家人反对,支持丈夫,到女校学习。在这里,一个孜孜不倦传播进步思想,一个如饥似渴进行思想改造,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22年,张朝燮考入武昌师范大学,在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汉俊的引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被共产主义的伟大精神所折服,1924年,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丈夫那里,王经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张朝燮和王经燕不仅仅是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更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他们勇敢地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异国求学鸿雁传书


  离开亲人和祖国赴苏联留学是王经燕作出的一次重大抉择。

  1925年,党组织决定选送王经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不满周岁,虽然内心充满了牵挂和不舍,但她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和王稼祥、李立三、向警予等一起远赴苏联。

  从此,漫漫天涯路,远在异国他乡的王经燕开始了与爱人张朝燮的鸿雁传书……

  刚到莫斯科,王经燕饱受风寒和颠沛之苦,卧病不起,思念亲人,愁绪萦怀。她在信中写道:“我能吃苦,能牺牲一切,却不能忘掉你,不能抛离我们的孩子!”正为党紧张工作的张朝燮接到妻子的信后,立即回信安慰:“……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小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众,尤其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

  “我们来革命,就是准备着牺牲的,我决不因现在政治环境之退步便有灰心”“你晓得无谓的牵挂是毫无价值的,是会妨害你工作的”……丈夫的鼓励使王经燕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如今,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仍珍藏着许多封他们的书信原件。这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既有夫妻之间的情感依恋,也有同志之间的相互鼓励,更有真挚博大的家国情怀。


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朝燮惨遭杀害。正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发出“欲志伤心唯努力”的誓言,坚决要求回国战斗。她临危受命,将农民自卫军改编成永修县游击大队,颁布“游击队六大纪律”,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192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遭破坏,时任组织部部长的王经燕不幸被捕。

  敌人得知她的身份后,如获至宝,立即审讯,企图从她嘴里撬出全省地下党组织名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残酷折磨,王经燕宁死不屈,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秘密。

  王经燕曾含着眼泪对前来探望的大嫂说:“为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我愿舍去一切,现在,我别无牵挂,就是想念孩子们……”

  1928年6月的一个夜晚,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对王经燕下毒手。王经燕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地跨出牢房,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是革命先烈的选择和担当。在暴风骤雨的革命洪流面前,张朝燮和王经燕舍弃了长相厮守的日子,各自奔向党组织和革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红色爱情,他们坚如磐石的信念,始终如初的使命感,展现了革命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



源:共产党员微信综合江西日报、半月谈


责编:姚润萍

编审:陈卫平 曹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