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风云”一路逆袭,这个“顶流天团”超“硬核”

共产党员 2022-08-09

智利,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从南至北长达4270公里的国土上

分布着多达23种气候类型

智利气象局国家分析中心气象学家

克里斯托瓦尔·托雷斯

每天研读从中国风云三号卫星

传输的海量数据

向公众及相关机构发布天气信息


2018年,托雷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

风云卫星产品应用国际培训班

在他眼中

“专业、先进、好用”

是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代名词


其实,风云卫星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也许大家还记得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

微信启动页面上限时出现的

地球东半球图像

↓↓↓


拍摄它的“摄影师”正是风云四号A星

这颗能够分析极端复杂气象环境

拍摄地球“证件照”的卫星

它的故事还要从50余年前说起


一场冰冻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

“风云纪元”开启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

气象卫星监测

对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气象卫星搭载了各类遥感仪器

是一个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大气层

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辐射的

“超级相机”“超级温度计”

卫星将数据传送给地面站

地面站经进一步处理计算

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对天气变化进行预读与分析


1969年初

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

席卷半个中国

从黄河到长江

从中原腹地到南海之滨

有线通信严重受损

铁路交通大范围中断

缺少气象卫星

让我国的灾害预防工作困难重重


当时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

只有苏联和美国

我国虽然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

但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

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要素

气象预报受制于人

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1969年1月29日

周恩来总理提出

“要赶快改变落后面貌

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1977年,我国确定

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711”工程

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风、云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气象要素

组成了卫星名称

“风云纪元”由此开启

沿着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气象和航天工作者

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

在运算速度不及

如今个人电脑百分之一的“大型机”上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团队下苦功夫

熟练掌握了卫星资料定量处理技能

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

显著提高了卫星扫描辐射仪性能

并增加了HRPT(甚高分辨率图像传输)

信道和磁带记录容量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

北京时间凌晨4时30分19秒

“风云一号”A星

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卫星准确进入轨道

我国首次成功发射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姿态控制系统仅用了122.6秒

就完成了对地球的初始捕获

探测信息经过卫星传输信道

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气象卫星地面站

6时9分,第一幅可见光云图回传

照片上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分明




3小时后,在北京举行的

世界气象组织WMO第二区第九届会上

这张图在世界面前亮相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一号A星

打开了我国气象观测的新维度

开启了气象观测的“上帝视角”

我国已进入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

独自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两代四型

“顶流天团”


经历了50年的发展

中国航天共完成了两代四型

共19颗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射

是名副其实的“顶流天团”



在风云大家族中

风云一号、三号是环绕地球南北极的

极轨气象卫星

它们像巡逻兵一样

在距离地面500至1000公里的轨道上绕行

实现对全球的巡视观测


风云二号、四号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一颗静止轨道卫星能覆盖地球1/3的地区

如同定点站岗的哨兵

守在距离地面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

“凝视”地面,进行持续观测


沿纵向轨道环绕地球的是极轨卫星,分布在水平轨道上的是静止卫星。


距离地球较近的运行轨道

使得极轨气象卫星具有更强的扫描分辨率

对地球的气象变化看得更清楚细致

能够在相同太阳光照条件下

“高清”观测地球

极轨卫星一天巡视同一地点2次


而静止轨道卫星能进行

24小时的连续成像

观测频次达到分钟级

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模式灵活

可随时获取观测区域内的

各类天气过程数据

对灾害性天气做出及时预警


一双双保护我们的“天眼”

从投入使用的那一刻起

风云气象卫星一直是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和民生福祉的“天眼”

防灾减灾是风云家族的“老本行”

风云气象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

分辨率高、时效性强


洪涝灾害精准预测


1998年,风云气象卫星体系尚未完善

面对特大洪涝灾害

预警信息难以针对性地发布

抗灾救灾资源调拨困难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

鄱阳湖水位突破1998年极值

风云三号极轨卫星组合

每天6次巡查

监控湖体面积消长情况


风云四号静止卫星

精准预报汛期降水过程

可以每五分钟局地区域监测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确保鄱阳湖水系周边

圩堤除险、群众转移工作有效进行



台风监测无一漏网


台风,生于大洋,来势汹汹

以往海洋观测资料稀少

如何获得台风的位置和强度

一直是个难题


自从有了风云这双“天眼”

台风再也不能“不讲武德”

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

截至2021年底

西太平洋生成的588个台风

登陆我国的170个台风

卫星监测无一漏网


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

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

监测识别时效

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

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

从95公里减小到71公里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防风防火“火眼金睛”


你以为防备水灾风灾

就是风云家族的主要业务了吗?

风云气象卫星还被称为

探测森林草原火灾的“千里眼”


当地面出现火情时

中红外波段的亮温将急剧变化

形成明显的“火点”

对获知火灾发生时间

采取相应灭火行动大有裨益



技术支持生态建设


风云卫星不仅能“防火”

“种树”也是一把好手

风云卫星可以监测

森林覆盖度、森林长势

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等

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

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为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气象卫星数据和技术支持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三北防护林华北地区2000年与2018年植被指数变化情况。


为大型活动保驾护航


不管哪里有大型活动举办

风云卫星也一定帮帮场子

2021年7月1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提供精准气象预报

2021年9月15日

陕西“十四运”开幕式在大雨前圆满完成

2022年北京冬奥会

及时推迟滑雪比赛项目

这些分钟级的精细化天气预报

都有赖于风云卫星提供的精确信息


冬奥期间,风云三号卫星100米超分辨率地表积雪监测图像。


风云卫星数据和产品

广泛应用于海洋、农业、林业

环保、水利、交通、航空、电力等行业


覆盖近百个行业

投入产出比超过1∶40


服务121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国星” 


作为目前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

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星座之一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气象组织

都是风云“顶流天团”的“粉丝”


截至目前,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

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21个

其中包括8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

甚至在发射前

提前接到国际用户“需求订单”

期待尽快为其所用


目前,风云三号C星、风云三号D星

风云四号A星和风云二号H星

已正式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

国际宪章的“值班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在全球气象防灾减灾

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仅2021年就为全球22次重大灾害

提供近2T的数据

源源不断地

提供气象监测、灾害预警、交通运输等

连续稳定的保障服务



风云四号B星拍摄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爆发过程。


开放的姿态、过硬的实力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成为

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50多年前

深冬的冰雪燃起激发了航天人

掌握属于自己的气象卫星的信念

50多年后

风云卫星大家族传承接力

悠悠白云、深邃海洋、斑斓大地尽收眼底


追风逐云五十载

中国航天人始终凭着

不服输、争口气的劲头

完成了中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

牢牢掌握住了这项

关乎民生福祉的核心科技

朝霞夕雾,昼云夜雨

风云卫星将一如既往地

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源:国资小新


责编:姚润萍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