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这些人,这些话
我们永不能忘!
身在他乡 心怀祖国
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
曾在战火下艰难求学
从小就立志要“学好科学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
当时在美国工作的他
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
他说:“自己是中国人
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
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
是梁启超先生的第九个孩子
梁思礼回忆说:
“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
国学功底数我最弱
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一起留学的好友选择留在美国
参与设计美国“民兵”洲际导弹
梁思礼回到祖国研究国之重器
两人收入相差很大
有人问他,对此有何感想?
梁思礼答道:
“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
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我国航天测控功勋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
抗日战争胜利后
陈芳允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
远赴英国留学
1948年
他又带着满腔抱负回国
此后
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
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是陈芳允写下的诗句
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筚路蓝缕 攻坚克难
他们蹚出中国航天发展路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
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
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
曾经手摇计算机算了两个多月
胳膊都摇肿了
终于坚实踏出了
我国自主弹道设计的第一步
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
“中国的航天
始终是在美国的封锁中长大的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
就运载火箭这个航天技术来讲
他们卡不死我们”
成功之路没有坦途
航天事业也充满了艰难曲折
“风云院士”孟执中
就曾经带领他的团队
在离地面几十米高的塔架上
为气象卫星做“手术”
他主持研制的气象卫星
填补了我国气象卫星的空白
孟执中说:
“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卫星造成
并且让它走向世界
我的人生总算是干成了一件事
对国家、对社会也尽了一份力”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薄
只有勇于跨越发展
才能创造中国奇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我们要横空出世
一起步就要赶超到位”
正是凭借这股精气神
仅用20多年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
已进入空间站时代
仰望星空 放眼未来
他们还有梦想有待实现
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曾充满豪情地说:
“我们这一代人把长征火箭
打到了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远的将来
一定能够把长征火箭
打到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他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叶培建说:“……我相信
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我一定要做好工作
让更多的人能去
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璀璨星光的背后
是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航天人
在他们之中
有人已魂归星海
有人已不再年轻
但不论时光如何流转
航天精神历久弥坚
来源:央视军事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