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亲笔修改《八一起义》说明稿背后的故事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着一份周恩来亲自修改过的《八一起义》说明稿(复制件)。这份《八一起义》说明稿为16开方格信纸,一共5张。原稿由时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杜南用蓝色钢笔书写,红色字迹为当年编辑所改,黑色毛笔小楷字为周恩来修改字迹。说明稿中,周恩来修改97处,陈毅修改1处。这份说明稿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解放军报》发表一篇宣传“八一起义”的文章,并配上一组连环画。由于这是第一次向全国介绍“八一起义”的具体过程,时任总政领导对此十分慎重,指派解放军报社美术编辑董辰生专程前往南昌采访写生,并请南昌有关部门提供文字说明稿。南昌市委宣传部接到这一任务后,立即要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负责起草说明稿。
董辰生长期在部队从事报纸宣传画绘制等工作,1956年春调入解放军报社任美术编辑。虽然入社才1年多,但他画功深厚、经验丰富,是此次“八一起义”连环画创作最合适的人选。
根据连环画绘制需求,这篇文字说明稿内容包括:“八一起义”爆发背景、起义酝酿决定过程、前敌委员会成立、起义前夕的争论、起义战斗、南征广东、潮汕失利、会师井冈等内容,字数约1600字。说明稿由杜南起草,经南昌市委领导审阅后,由董辰生带回北京。
这份《八一起义》说明稿带到北京后,为慎重起见,时任总政领导将其呈请周恩来总理审阅。周恩来是“八一起义”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精心组织和领导了起义,顺利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因此,他对起义最有发言权,由他来审定这份说明稿,无疑最具权威性。
周恩来收到说明稿后,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校正了文中的一些历史细节,甚至对标点符号也作了仔细订正。随后,他派人将修改过的稿子,送请朱德、贺龙、陈毅等提出补充修改意见。朱德、贺龙、陈毅都参加过“八一起义”,对当年情况十分熟悉。其中,朱德任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8月3日改任第9军军长,还被任命为南下先遣司令),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兼第20军军长,陈毅任第11军第25师第73团团指导员。朱德等人看完周恩来修改过的说明稿后,都表示同意,陈毅还提出一条补充修改意见。
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自审阅的这份《八一起义》说明稿,重要修改有以下几处:
一是突出了“八一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周恩来将原稿第一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组织下”改为“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把“前敌委员会”改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体现了“八一起义”领导机构是在党的领导和指示下成立的。
二是增加了起义部队的番号名称,说明了此次起义的兵力情况。原稿中写道“党为了挽救革命的失败,决定由周恩来等同志在南昌举行起义”。周恩来在“南昌”二字后面加入“以贺龙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和朱德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部分为基础”。
三是体现了“八一起义”集体领导的属性。起义领导人由“周恩来等同志”修改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这一处修改文字由陈毅所改,客观地体现了在“八一起义”中领导集体发挥的作用。
四是对起义军南征失利的原因作出评价。原稿为“起义军胜利后,向南挺进,部队经过汤坑、三河坝时与广东军阀发生激战,后来敌人越来越多,加上敌人军舰向汕头猛击,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军遭到失败。”周恩来改为:“起义军胜利后,由于当时领导者没有能够坚持发动广大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的政治路线,而采取单纯军事向南挺进的方针,致起义军部队到达广东东部三河坝、汤坑、汕头地区的时候,在汤坑与广东军阀发生激战,后来敌人越来越多,加以敌人军舰向汕头猛击,结果起义军主力遭到失败。”这一修改中,周恩来深刻剖析了起义军失利的原因,体现出他敢于自我批评的可贵精神。
五是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创立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周恩来将原稿“当起义军处在万分艰苦的战斗时,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修改为“当起义军向南挺进时,毛泽东同志率领了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这份说明稿中,还有一些动人细节。比如原稿中提到“周恩来”名字的地方,他都改为“周恩来等”。他还对原稿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进行仔细修改,其中标点修改就多达76处。这无不体现出周恩来为人谦逊的品格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周恩来亲自修改说明稿,给解放军报社采编人员以极大鼓舞。特别是对董辰生来说,能担当创作这组连环画任务,他感到既神圣又光荣。他根据说明稿内容,精心创作出8幅画稿。这8幅画再现了“前委扩大会议的激烈争论”“八一起义战前动员”“攻打敌总指挥部的激烈战斗”“军民欢庆起义胜利”“秋收起义”“井冈会师”等历史场景,将起义主要领导人的光辉形象、紧张激烈的战斗情景、江西大旅社等南昌历史建筑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