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牵挂的这片“海”

共产党员 2023-09-23

初夏时节的乌梁素海湖水碧澄、候鸟翔集。辽阔的水面上芦苇摇曳,一对疣鼻天鹅正在水面上觅食、梳毛,静谧而美好。

乌梁素海风景如画。胡东育摄

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乌梁素海的保护和治理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头牵挂。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几次谈及乌梁素海。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如今这“海域”天蓝水净,处处生机勃勃,“塞外明珠”正在重新绽放它应有的风采。

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 久久为功把工作做得更实


“总书记这么重视乌梁素海,作为乌梁素海的一分子,我们一定要把乌梁素海保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在乌梁素海驾驶游船做旅游业生意的姜德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姜德全是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小时候的乌梁素海是他和朋友们的“乐园”。“我们没事儿就跑到湖边嬉水,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水质变差了,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治理,乌梁素海又回到我记忆中的那般清澈了。”

在内蒙古,当地人习惯把湖泊称作“海”,乌梁素海是比较大的内陆“海”,而黄河就是这片内陆海与渤海的连接纽带。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被称作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盛夏时节的乌梁素海。胡东育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和河套灌区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乌梁素海湖区接纳了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也接纳了流域内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湖区排污量不断增加,水质不断下降,使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一度呈现恶化态势,水质下降为劣Ⅴ类。到2008年,乌梁素海污染达到顶峰,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程度高,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随后,当地逐步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治理工作。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内展示的河套灌区全域。人民网 刘艺琳摄

据介绍,从2018年起乌梁素海开始统筹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乌梁素海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了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在3 亿立方米以上,目前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同时,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大规模防沙治沙;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治理方面,建好污水治理厂,对已有的污水治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在乌梁素海4个入水口,建设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水质进行自然改善后进入乌梁素海;湖区开展水道疏浚工程,将芦苇繁茂的地方开出水道,改善水动力,让水流动起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实施了湖底淤泥修复工程,大面积清除湖底淤泥。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面对面聆听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包巍对乌梁素海的未来信心满满:“总书记这次考察,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也让我们感觉到责任重大。”他表示,乌梁素海的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这个治理关系到黄河的重要发展,关系到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从这个高度上,把我们的认识提起来,久久为功,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实。

“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完善生态链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


清晨5点,朝阳洒满乌梁素海,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

沿乌梁素海一路向北,清脆的鸟鸣声在蓝天碧水间回荡。“听到鸟鸣声,让我感觉特别幸福。”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给鸟类栖息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陈峰说,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湿地、检测湿地的变化,防止人们破坏湿地,同时巡查巡护,保护鸟类不受人类干扰,此外还要检测疫源疫病的发生并及时进行防控。

疣鼻天鹅。人民网 寇雅楠摄

2020年,陈峰来到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工作。

“虽然之前一直在林草部门工作,但是对鸟类这一块儿的内容还是比较生疏的。”来到保护区开始接触鸟类以后,陈峰感觉到这份工作令人欣喜,鸟类的灵动、灵性深深吸引了他。

鸟鸣声此起彼伏,陈峰沐浴在朝阳中的脸格外欣慰。“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生态好了,候鸟就来了。专家介绍,我们乌梁素海的‘明星’鸟种疣鼻天鹅的栖息数量几乎占到全国的3/5。”

如今,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天空百鸟翔集,湖上芦苇苍翠,一度不再飞来的疣鼻天鹅也重新徜徉在湖中。目前,260多种鸟类在乌梁素海繁衍栖息,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乌梁素海是一个生态系统,如何完善乌梁素海的生态链,这也是保护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早在2002年,乌梁素海就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列为重要湿地。作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不仅仅是鸟类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同时对于调节我国北方气候和黄河干流水量、保护区域生态平衡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系列生态治理,这里的水质明显好转,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正持续恢复。“乌梁素海的鸟多了”是这里人们的普遍印象。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在乌梁素海发现的野生鸟类有260余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疣鼻天鹅、凤头鸊鷉、鸿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蓑羽鹤、大鵟等47种。

下一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将在“十四五”末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指标,继续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通过生态调控构建相对完整的生物链,定向投放特定品种和数量的鱼类,进行监测,实现鱼、草、藻的相对平衡,为今后乌梁素海的长期治理提供基础条件。

天蓝水净、稻米飘香 “塞外粮仓”让农牧民的生活富起来


近年来,乌梁素海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退渔还湖,不少渔民从事起种植业。渔民出身的何爱英利用湖区的芦苇发展起木耳产业,把芦苇打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

乌梁素海南岸,玉米、番茄、小麦、辣椒等各色农作物长势良好,风吹麦浪,沙沙作响。在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内,一排排由北斗导航播种的小麦套种辣椒整齐地排列在田间,长势喜人。

6月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他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椒长势,向现场农技人员询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交谈过程中,总书记十分的亲切,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农村,牵挂着农民。”回想起与总书记交流的场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难掩激动之情。

在小麦套辣椒新模式示范田间,刘俊向总书记汇报当地节水农业发展情况。刘俊说:“对于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与农产品销售,总书记问得很细致。”

这片田地由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恩泽承包种植。“其他人看了可能没感觉,但我对这片田地实在太熟悉了,在新闻里听到总书记的评价,感觉又激动又自豪。”他很兴奋,“总书记来考察后,很快就有中央农办的领导来我们这里交流,总结提炼经验。”

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约4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800亩,采用“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按照“农牧兼具、种养结合”的思路,将小麦、玉米、葫芦、辣椒、番茄种植和肉羊养殖等农牧业主推技术进行集中试点示范。

总书记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6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灌区有各类灌排建筑物18.35万座,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灌区以三盛公引水枢纽从黄河自流引水,完全实现灌排配套。在灌溉支撑下的河套灌区,近年来年均粮食总产量达60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巴彦淖尔市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点源、面源、内源统筹治理,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变得更加靓丽多姿。





往期精选                                                                              



来源:人民网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